www.pingju.com.cn - 评剧曲谱网
| 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评剧曲谱网 服务热线:132-5320-3298
戏迷登陆
评剧
加载中...
栏目主题
评剧曲谱搜索引擎
输入想查找评剧选段名的一部分或全部
关键字
高级搜索
热门选段 花为媒 刘巧儿
人面桃花 秦香莲
小女婿 夺印
最新评剧曲谱
·小苍娃离开了登封县
·似看见荒野坟头冤鬼喊
·此番回京把君见
·娇儿你拉住了娘的衣
·饮食店四季春
·青凌台
最新铃声
·鸳鸯河--喜得换了新娘装
·玉镯情--休生悲莫忧愁
·贻顺哥烛蒂--想不到你是贵人
·双锁山--前奏音乐
·金钱板击打乐
·尼姑下山前奏
评剧的音乐、表演及其它
[ 来源:pingju.com.cn | 编辑:admin | 时间:2008-01-01 13:27:04 ]
 

    评剧的音乐、表演和剧本一样,虽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河北梆子、京戏的若干影响,但其基础亦是“莲花落”、“民歌”、“蹦蹦”等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与冀东生活语言、京津周围地方戏曲艺术相结合,构成了评剧音乐与表演的基本风格。

    “西路评剧”是在“北京蹦蹦”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哈哈腔、定县秧歌等民间戏曲音乐的成分演变而成。它的音乐别具特点,激昂高亢,优美动听,跳跃性大,生活气息浓厚,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如悲腔、冷腔、甩腔、矮腔、平腔、挎腔与高调、平调、大悲调、小悲调、摔子调、尖字调、老调、秧歌调等。其板式也有慢板、快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等十五种。中国评剧院刘淑萍同志,在《卖水》一剧中就曾运用了大悲调、喇叭腔、二六板等,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愉悦、悲愁、惊喜等感情变化。演员唱来高亢奔放,婉转动听,活泼风趣,有着诱人的魅力。

    “东路评剧”的音乐基础“莲花落”与“东北蹦蹦”的音乐,更包含甚广,既有民歌小调,又有秧歌大鼓。它的唱腔纯朴通俗、粗犷健壮、生动活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冀东与东北乡土色彩。据不完全了解,其唱腔有胡胡腔、喇叭牌、四平调、文嗨嗨、武嗨嗨、快流水、打牙牌、垛垛句、十三咳、秧歌帽、落子调、西口韵、苦郿子、锯大缸、大鼓调等几十种。“东路评剧”从“拆出”到形成,好多曲牌、唱腔是源于“蹦蹦”音乐。有的采用“蹦蹦”的平音,放慢尾腔的速度,吸收梆子、京剧的音乐成分,创造了二六、慢板、反调、垛板等形式;有的则基本上搬用了“蹦蹦”的原有唱腔及牌子曲与民歌小调,如《开嗙》中的喇叭牌子、《孟姜女哭长城》中的过关小曲(四季歌)、《花为媒》中的嗙调太平年(四季花开)、茨儿山、悲调(又分东、西路及大、小悲调)、锯大缸、十三咳等。

    为了更加戏曲化,评剧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此为基础,又吸收梆子、京剧的锣鼓经、曲牌及梆子、京剧、昆曲、皮影、大鼓等一些相近的音乐成分,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剧种音乐。

    评剧使用的乐器,原以梆子板胡为主,辅以二胡、低音胡、笙、笛等。解放后,为了增强音乐表现力,解决男声唱腔的需要,又增添了大瓢板胡、坠胡、中音湖、琵琶、阮、三弦等弹拨乐器及铜管乐器。

    评剧使用的锣鼓点儿有撕边一锤、冷锤、紧锤尾、硬三锤、五锤、小锣五锤、三锤、小锣三锤、快长锤、慢长锤、七锤子、九锤半、乱锤、一锣、软二锣、小锣二击、住头、小锣住头、四击头、软四击头、归位、小锣归位、帽儿头、小锣帽儿头、夺头、小锣夺头、小锣平板夺头、哭头、哭么二三、叫头、凤点头、尖板、安板、小锣安板、冲头、接头、滚头子、软脆头、硬脆头、小锣脆头、快扫头、慢扫头、豹儿头、小锣带锣、一锣锤、小锣上下场、手锣穗、阴场、搜场、梆子穗、快梆子穗、撤锣、串子、流水、撞金钟、马腿、扑灯蛾、急急风、上天梯、水底鱼等。

    评剧使用的牌子曲,带词的牌子,又名大字牌子,有普天乐、醉太平、粉蝶儿、还阳篇、小放牛等,多数来源于昆曲。独奏曲牌有耍孩儿、水龙吟(分合头、发点)、海青歌、哭皇天、玉芙蓉、朝天子、大开门、小开门、上天梯、万年花、梦景、柳青娘、风入松、鬼推磨、急三枪、八板、六么令等。

    评剧的唱腔,在戏曲音乐中不属于曲牌体音乐,而属于板腔体音乐。由上下两个乐句发展而成,又通过不同节奏、速度、旋律的变化,构成不同板式的变化与唱腔风格。按通常的分法,评剧板式可分为导入板类、基本板类、结尾板类三种。除基本板类(亦称中间板类)外,均属辅助性的过渡板式。其中导入板类,起引入作用,有大小导板、单双尖板、大小安板、搭调、哭头、梆子穗、哭板、哭么二三等,多数来源于河北梆子。基本板类又分慢板类、二六板类、快板类、散板类四种。慢板类由男女腔正、反调慢板、男女腔越调慢板、男女腔凡字调慢板组成。慢板为 4/4 拍节,速度缓慢,善于抒情。而反调则深沉凄楚,善于表现回忆、悲哀、愤慨的情绪。二六板类由生腔二六(男女正调生腔、越调生腔)、原板二六(男女腔正、越调原板,男女腔反调原板)、混合板二六(男女腔正调混合板,男腔越、反调混合板)等板式组成,是善于抒情又善于叙事的综合板类。快板类由垛板(又叫楼上楼, 2/4 拍节,有男女腔正、反、越调垛板)、流水板(女腔正、反、越调流水,男腔越调流水,男女腔正调联弹, 1/4 拍节,善于叙事与表现激昂的情绪)、快板(女腔正调快板,男腔越调快板)、滚板( 1/4 或 1/8 拍节,善于表现辩理与斥责的情绪)等板式组成。散板类由散板(男女腔正、越调散板)、紧打慢唱(男女腔正、反、越调紧打慢唱)等组成。节奏自由,善于表现人物的惊恐、惊疑、沉思、悔恨的情绪。结尾板类标志着一段唱腔的结束,由甩腔(男女腔正、反、越调甩腔)、迷子、留板(正调原板、慢板、生腔留板)、扣板(慢板、原板、垛板、流水板扣板)、顿板(原板、垛板、散板、流水板顿板)、锁板(慢、原板锁板)、代板(正、越调代板)、叫板等组成。评剧的唱腔,原以女腔较为丰富,纯朴通俗,旋律优美。男腔显得简单,只有一个小生二六是基本板式、并且,还有老生、花脸、老旦互相通用。解放后,随着评剧剧目表现题材的扩大,出现了许多男女并重或以男演员为主的戏,如《夺印》、《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不仅使评剧女腔得到了提高,男腔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由于对男腔采取降低定调、发展板式、丰富唱腔等方法,改变男演员从属地位,解决男腔贫乏的问题,使男腔也逐渐拥有了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一套较为完整的板式。不仅如此,为了表现人物的特定感情与情绪,在评剧基本板式中还创造了慢板类的顶二板、二六板类的弹七板 (每句由七板组成,过门加弹拨乐器伴奏)、三拍(女腔正、越调三拍,重唱正调三拍,男腔越调三拍)、快三眼、清板等许多新的板式。尽管评剧的老旦、花脸唱腔仍较简单,但从整体上看,评剧唱腔的发展还是较为迅速的,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套唱段。

    评剧,包括西路评剧的表演,因来自民间,开始并未受戏曲程式的束缚,而是大量的吸收了农村的秧歌动作和朴素的民间舞蹈身段。它善于从生活出发,通过明确的动作和优美、细腻的舞姿表现人物。如东路评剧《保龙山》中的打“什不闲”、“跑秧歌”,就是吸收了冀东民间艺术“什不闲”、“秧歌”的表演动作;一些剧目中的走八字、编蒜辫、行路挎胳膊的表演,亦都是来源于民间秧歌的动作。西路评剧《卖水》一剧中,小姐的出场亮式与丫环的上下楼动作亦脱胎于民间舞蹈,因而,动作健康,姿态优美,节奏鲜明,别有风格。演员结合扇、辫、手帕,运用了许多连续不断的舞蹈程式表现了人物的喜悦感情。东路评剧《花为媒》中“坐楼”、“观花”等场的表演,尤具这些特点,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迄今被人乐道。

    评剧的行当,原来都是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为主,辅以彩旦。虽然西路评剧演出过《双锁山》、《七星庙》,东路评剧演出过自己搞得文武带打的剧目《占花魁》,刀马戏《樊金定骂城》,但数量不多,也没有形成各自行当较为系统的表演程式。后来,评剧在发展过程中,因受梆子、京剧影响,才逐渐发展了某些行当,积累了一些行当的代表剧目,发展了一些行当的演唱艺术。其行当的划分和河北梆子相似,除杂行外,分生、旦、净、丑四类。

    生,包括老生(如《狗报人恩》中的张义)、小生(又分扇子生,如《赶船》中的王少安、《花为媒》中的王俊卿;官衣小生,如《宿花亭》中的高文选、《秦香莲》中的陈士美;文武小生,如《蝴蝶杯》中的田玉川、《柜中缘》中的岳雷;翎尾小生,如《凤仪亭》中的吕布)、穷生(如《小赶船》中的张彦、《回杯记》中的张廷秀)、娃娃生(如《安安送米》中的安安、《秦香莲》中的冬哥)、武生(又分袍带和短打两类,但剧目不多)。

    旦,包括老旦(如《六月雪》中的张母、《秦香莲》中的国太、《杨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青衣(如《哭井》中的刘翠屏、《哭长城》中的孟姜女、《秦香莲》中的秦香莲)、花旦(正旦、玩笑旦、风骚旦,评剧统称为花旦或小旦,青衣、花旦两门抱的角色为正旦,象《花为媒》中的张五可、李月娥,《秦香莲》中的皇姑,《珍珠衫》中的王三巧,《凤仪亭》中的貂禅,一般则称为花旦)、刀马花旦(如《骂城》中的樊金定、《杨八姐盗马》中的杨八姐、银屏公主)、闺门旦(如《王少安赶船》中的张翠娥、《秦香莲》中的秋妹)、彩旦(如《花为媒》中的阮妈、《李桂香打柴》中的李金氏)等。

    净,包括大花脸、二花脸(亦叫破花子)、白脸末。评剧的大花脸类似京剧的铜锤花脸,如包拯。二花脸,招招架架,不以唱工为主,如《三节烈》中的李佩威。白脸末和京剧、梆子相同,如《凤仪亭》中的董卓、《杨八姐游春》中的刘文进等。

    丑,包括文丑、武丑两类。文丑中的个别角色,如金松等,又称三花脸。此行细分又有方巾丑(如《杜十娘》中的孙富)、袍带丑(如《保龙山》中的随和人)、腰包丑(如《占花魁》中的秦仲、卜乔,《黄爱玉》中的蒲贤,《赶船》中的张德)。

    但由于评剧历史较短,虽发展了行当,一些行当也积累了自己的代表剧目(如小生行的《刘伶醉酒》,青衣行的《哭井》,三小行的《开店》、《花为媒》),有的剧目(如《保龙山》)行当也较齐全,然而,除了生活气息比较浓厚,表演上比较自由、灵活这个特点外,各行表演艺术,并没有象其它古老剧种那样丰富,那样形成一整套固定的程式,它的表演始终处在不断丰富、发展、提高之中。

    总之,评剧经过整整七十年的历史和艺术实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创造了可贵的艺术传统。然而,真正得到飞速、健康地发展,还是在解放后的三十年中,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那个时期的成就,是评剧过去任何历史阶段所不能比拟的。在党的领导下,由于经过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运动,废除了封建把头制度,解放了艺术生产力;由于正确的贯彻、执行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为戏曲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论是评剧队伍的整顿、提高、壮大,也不论是评剧艺术的改革和创造,以及继承发扬评剧的优秀传统,培养新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评剧剧目的表现题材得到扩大,评剧的传统得到发扬,出现了许多能够与时代与群众相结合的剧目,如现代题材的《小女婿》、《刘巧儿》、《艺海深仇》、《江姐》、《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夺印》、《会计姑娘》、《南海长城》;历史题材的《钟离剑》、《孙庞斗智》;经过整理并赋剧本以新意的传统剧目《秦香莲》、《杜十娘》、《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有的还拍摄了电影。由于党和人民的关怀和哺育,评剧的优秀演员辈出,涌现了许多能代表本剧种艺术高峰的演员,如新凤霞、李忆兰、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魏荣元、马泰、张德福等。评剧旧有的艺术流派得到继承,新的流派得到发展,使评剧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出现了新的生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相信,在今后的“四化”建设中,评剧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紧跟时代,大力革新,取得更快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引自《成兆才与评剧》一书)

作者 王 乃 和

著于一九八四年

 
 
  中国评剧曲谱网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评剧曲谱网 冀ICP备08005179号-1
Copyright © 2008-2009 pingj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pingju.com.cn
pingju.com.cn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内容未经 pingju.com.cn 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