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评剧在解放前上演过的剧目,包括“拆出”时期的剧目,“两合水”、“三大块”时演出过的剧目,共有二百三十多部,估计能演二百五十多场(一说能演五百场左右),其中,真正是由评剧首演的传统剧目,也有一百余出。
历史上为评剧写本子的人并不多,今日所知仅有肖军、温东山、洪琛、欧阳予倩等人,但数量不多。真正毕生专门为评剧写本子的只有民间的戏曲作家成兆才一人。他从一八九一年到一九二九年为止的将近四十年过程中,为评剧创作、改编、整理了一百零二个剧本。不论是“开嗙、开店、花为媒、因果美报、占花魁”等启蒙剧目,也不论是流传已久的《杜十娘》、《劝爱保》、《打狗劝夫》、《安安送米》、《回杯记》、《败子回头》、《珍珠衫》、《杨三姐告状》等传统剧目,大部分也都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艺术财富。因此,了解评剧剧目及其有关情况,重点应当了解成兆才的创作生活及其创作上的基本倾向,这是评剧文学传统的代表,后人称评剧为“成家戏”,道理也在于此。
评剧形成、成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间,也是形成、成长在民族、民主革命萌芽、兴起、壮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以,评剧的剧本创作,就不可能不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政治倾向所影响所制约,就不可能不充满那个时代的特有矛盾,内容、形式、艺术上的倾向,就不可能不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下面,仅以成兆才的剧本创作为主,联系其他评剧上演剧目,概括介绍一下评剧剧本创作的有关情况。
甲、评剧剧本创作的题材来源
1 、评剧形成的艺术基础是“莲花落”与“东北蹦蹦”,因此,评剧剧本创作的第一个题材来源,也必然是“莲花落”、“蹦蹦”的原有节目,以及同一时期在民间流行的说唱文学。
评剧“拆出”阶段,、“平腔梆子戏”形成后的一段时间里,根据莲花落、蹦蹦、唱本、子弟书、弹词、宝卷等改编的剧本有:《借髢髢》、《小姑贤》、《拾枝梅》、《小借年》、《乌龙院》、《四大卖》、《小王打鸟》、《杨二舍化缘》、《卖子孙贤》、《高成借嫂》、《开嗙》、《三节烈》、《黄爱玉上坟》、《三头案》、《补汗褟》、《王二姐思夫》、《小过年》、《告扇子》、《借女吊孝》、《冯逵卖妻》、《开店》、《吴家花园》、《双婚记》、《回杯记》、《秦雪梅吊孝》、《状元桥》、《小天台》、《芈建游宫》、《禅宇寺》、《狗报人恩》、《高怀德送女》、《十粒金丹》、《樊金定骂城》、《韩湘子讨封》等。
2 、清末民初,以“劝善”为其宗旨的“宣讲文学”,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广为流传。其内容虽大多宣扬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因果报应、伦理道德,但有些惩恶扬善的故事,还是当时群众所乐于接受的。成兆才等当代的民间艺人熟知这些故事,他们经过选择,从《宣讲拾遗》、《宣讲集要》、《圣谕广训》中,为评剧改编的剧本有:《安安送米》、《打狗劝夫》、《黄氏女游阴》、《败子回头》、《盛德格天》、《阴谋遭谴》、《劝爱保》、《感亲孝祖》、《李桂香打柴》、《孝感天》、《代友完婚》、《悔过愈疾》、《贤女化母》、《异方教子》、《悍妇传法》、《祖善毒儿》、《埋金全兄》等。
3 、著名古典文学《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是群众所欢迎的,其中有些篇章也是人民性较强的,它是评剧优秀传统剧目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评剧从《今古奇观》中改编的剧本有:《杜十娘》、《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秀才移花接木》、《恶奴告主》、《金钗钿》、《芙蓉屏》、《二县令》、《百年长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珍珠衫》、《唐伯虎三点秋香》、《雌兄雄弟》(见《醒世恒言》第十回)等。从《聊斋志异》中改编的剧本有:《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夜审周子琴》、《因果美报》等。
4 、评剧形成前后,正是皮影、河北梆子、京戏盛行时期。评剧形成后,除了个别梆子、京剧演员参加评剧班社之外,还有一段京、评、梆合作演出的历史,因而评剧从这些剧种中移植、改编过来的剧目,也占着很大的比重。
把皮影影卷改成评剧的剧本有:《文殊庵》、《岳霄醉酒》、《绿珠坠楼》、《桃花扇》、《灵飞镜》、《横霸杀楼》、《水露出阁》、《保龙山》、《侠婢代主出嫁》等。
从河北梆子移植过来的剧目有:《铁牌山》(莲花落亦有此目,故事与《探阴山》相同)、《盗金砖》、《对银杯》、《大劈棺》、《莲花庵》、《阴阳河》、《拾万金》、《宦海潮》、《翠屏山》、《杀子报》、《打昆山》、《破腹验花》等。
从京剧移植过来的剧目有:《昭君出塞》、《 孟丽君》、《白蛇传》、《张阁佬招亲》、《武则天》、《秦香莲》、《西厢记》、《玉石坠》、《凤仪亭》、《花田八错》、《玉堂春》、《孔雀东南飞》、《梅玉配》、《满汉斗》、《赵五娘》、《天河配》、《人面桃花》、《尤三姐》、《十三妹》、《 卓文君》、《金鱼仙子》、《碧玉簪》、《战宛城》、《恶虎滩》等。
5 、冀东大清河及渤海海运开通以后,去东北、唐山等地经商者颇多,“滦人出外经商者十之七八”。从而,引起了家庭生活的一系列变化,出现了许多有关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女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许多新的传说,给评剧剧本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据此创作的评剧剧本有:《偏心眼》、《刘善人》、《洞房认父》、《二妓夺客》、《合家欢乐》、《老娶少妻》等。
6 、评剧进入天津、沈阳、哈尔滨、上海以后,正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兴起的时期,文明戏、话剧、电影等新兴艺术形式给评剧以很大的影响,使评剧出现了许多当代的便衣戏。根据民国以来发生的实事新闻与小说创作、改编的评剧时装戏有:《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驼龙》、《枪毙驼虎》、《枪毙阎瑞生》、《枪毙匪金狐》、《马振华哀史》、《劝戒洋烟》、《爱国娇》、《安重根刺伊滕博文》、《苏文达》、《三条命案》、《迎春大会》、《对对鸳鸯》、《海棠红》、《姐妹一家》、《姊妹花》、《戏迷小姐》、《冤怨缘》,以及从中外话剧本改编的《雷雨》、《一仆二主》、《茶花女》、《空谷兰》等。
除了上述六个来源以外,还有许多来自公案小说、北京蹦蹦,以及其他一些清代题材的剧本,如《左连城告状》、《旋风案》、《锯碗钉》、《杨乃武与小白菜》、《万花船》、《丝绒记》、《花亭会》、《卖水》等。
乙、评剧剧本的思想倾向与文学特点
从上述所列剧目来看,特别是从评剧形成初期来源于《宣讲拾遗》、《宣讲集要》中的剧目于一九三 O 年以后评剧进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所上演的剧目来看,因受当时的时代、历史、阶级的局限,无需讳言,是存在一些错误的、不健康的思想倾向与艺术倾向的。有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如《杜十娘》、《开店》;有的宣扬宿命论、因果报应的思想,如《珍珠衫》、《因果美报》、《杀子报》等;有的则迎合封建没落阶级、城市小市民的低级、腐朽的情趣,加杂了许多低级下流、黄色的思想与艺术因素,如《纺棉花》、《枪毙哑巴老妈》、《戏迷小姐》、《拿苍蝇》(《孟姜女哭长城》结尾两场戏)等。即便是比较优秀的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糟粕。
然而,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评剧的剧目,特别是评剧自身传统剧目民主、进步的基本倾向。
成兆才等一些民间艺术家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虽然不是那么高,但从他们的经历来看,他们几乎全是贫苦的农民出身,有的给地主扛活做工,有的给商人做过小伙,有的沿街卖唱乞讨为生。他们受尽了剥削、迫害、凌辱,他们与农民、市民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们熟悉他们的生活,明白他们的心理,懂得他们的命运,同情他们的遭遇,支持他们对生活的合理要求。加之,评剧成长的时期,正是“五四”反封建、反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后,民主革命思想,不可能不受到成兆才等人的接受与拥护,不可能不影响到评剧剧本的创作,逐步形成了评剧剧目的基本思想倾向与基本主题,诸如,惩恶扬善,追求获得合理的生活等。有人说,评剧剧目是“五四”前后旧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缩影,是不无道理的。
总观评剧剧目,我认为评剧剧本的基本思想倾向与文学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坚持革新,坚持进步,面向人生,正视现实,努力紧跟时代,竭力反映社会底层群众对旧制度的不满,对新的合理生活的追求,是评剧的历史、评剧文学史留给后人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特别是成兆才的剧本,不论是取材于民间故事,也不论是取材于古今小说,都或深或浅地考虑了要为“今用”这一主要的宗旨,考虑了群众是否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一八九一年至一九 O 八年,是莲花落向评剧过渡的“拆出”阶段,当时的班社主要活动在冀东农村。这时的剧本创作,重点选择的是农民熟悉的故事,反映的是民间生活。如风趣活泼的《借髢髢》,调解家庭关系的《小姑贤》、《打狗劝夫》,积米奉亲的《安安送米》等,适应了民间朴素道德观念的需要。
一九 O 九年至一九一八年期间,评剧进入唐山等中小城市,所处的时代、环境,所接触的生活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期的剧本创作,也因此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一时期,正是八国联军入侵以后与辛亥革命由胜利到失败,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阶段。其历史特点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已经严重地破坏了我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地主阶级与商业资本又互相结合加重了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代替满清王朝而起的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与帝国主义势力密切勾结起来,对人民进行着残酷的盘剥和迫害;于是广大农村和城市中下层市民破产了,许多良家妇女沦为娼妓,出现了人间的黑暗底层(据一九五七年我在唐山的调查,仅在唐山八道湾、白薯地、老车站、小山就有七八百家妓院;罪恶的社会势力又孵育了一批批的地痞、流氓、恶棍、土豪……,广大人民陷入极端穷困和不自由的境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地方封建主义势力异常雄厚的唐山、滦县一带,百姓的苦难尤为严重。”(见《 成兆才先生纪念集》 54 页)这段历史,这种痛苦生活是成兆才等人所经历、所感受过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反抗恶邪险诈,追求正直、自由的事件,充满人民性的古老传说,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尤其能够引起人民群众心底的反响。故这一时期的评剧剧目,虽然还有移植的或从《宣讲拾遗》中改编的剧本,但更多的则是取材于《今古奇观》中思想性较强的故事与民间生活中的传说,如《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移花接木》、《芙蓉屏》、《百年长恨》、《二县令》、《金钗钿》,与民间传说《洞房认父》等。在这些剧本中成兆才通过王姣鸾、杜十娘、花魁、闻俊卿、景芳莲等的形象塑造,主张婚姻自由,反对别人包办,提倡青年男女自己掌握爱情的命运,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既热烈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真挚与忠诚的态度,也对负心薄幸的周廷章、李甲,破坏别人幸福的阴邪小人与道德败坏分子孙富、梁尚斌、陈商之流,予以无情的鞭挞。评剧作者在同情被迫害者的同时,一方面,对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损人利己、欺孤凌弱的小人,如卜乔、贾婆等,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另方面,对成人之美、急人之难的柳迎春、乔太守、蒋兴哥及钟、高二县令等,则又以称贤诵德的态度给予了热烈的颂扬。这些戏虽然表现的是我国中世纪末期的思想、感情、希望、要求与所达到的道德标准,然而,对于“警化”当时的“世人”也是大有必要的。《洞房认父》一类戏则是更为直接,它真实地反映了冀东一带由于自然经济破产、城市商业资本发达之后,所引起的家庭生活悲剧性的变化。
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九年,是成兆才创作生活的最后阶段,也是评剧剧目思想倾向与艺术传统表现得更为明显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经历了“五四”运动、直奉军阀混战、五卅惨案、济南惨案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从一九一五年开始,革命导师李大钊与鲁迅等人开始发动新文化运动,京津、冀东一带反封建礼教,提倡放足、剪发等浪潮云起。一九一九年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倾向,民族、大众的新文化思潮,更极大的影响了评剧剧本的创作。由于成兆才等人始终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观察过那个黑暗社会腐朽生活的各个侧面,出关后又接触了军阀暴政统治下东北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一些层出不穷的政治事件,因此就促成了这一时期评剧剧本创作的重要转变和发展。虽然在取材方面,仍没有完全放弃皮影、梆子与《聊斋》、《今古奇观》中的剧目与故事,并据此改编了《保龙山》、《绿珠坠楼》、《桃花扇》、《岳霄醉酒》、《花为媒》等一些剧本,但主要的则放在了时事新闻和重大的社会事件上了,从而,产生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冤怨缘》、《枪毙阎瑞生》、《枪毙驼龙》、《枪毙驼虎》、《劝戒洋烟》等许多时装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以后,还产生过《爱国娇》这样的表现知识分子爱国情操的戏。其中《杨三姐告状》尖锐地揭露了地主阶级的腐朽、残暴与旧中国法制的黑暗,歌颂了敢于反抗迫害的斗争性格;《枪毙驼龙》、《枪毙驼虎》反抗了军阀暴政的统治;《爱国娇》、《岳霄醉酒》、《安重根刺伊滕博文》,通过正义、坚贞反抗性格的描写,宣扬了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思想。《花为媒》本来是表现中世纪男女爱情生活的古装戏,但却在张五可口中唱出了“劝同胞你们快放脚吧,现如今讲文明大脚为高……”等“五四”时代的语言。连台本戏《冤怨缘》,是成兆才继《杨三姐告状》之后,又一出击中当时社会政治、婚姻、伦理道德方面时弊的时装戏,取材于汉口发生的实事。它通过描写当代汉口名妓董小青与田雨人之间悲剧性的爱情遭遇,再一次揭露了商业资本家的丑恶面目,提倡自由、平等与法律的改良。由此可见,上述这些剧目虽然没有完全接触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指出解决问题的革命办法,所选题材范围也没有完全脱开家庭之间、男女之间的事件,但亦可明显地看出评剧剧本创作注意了新颖题材与重大社会事件的表现,而且,创作思想上的民主、进步倾向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评剧剧本创作的基本思想倾向还是积极的、进步的,是值得总结与借鉴的。它不但在选题、取材、形式等方面注意了时代与群众的需要,而且,还为评剧如何表现当代生活提供了很多经验,为本剧种创造了配合社会宣传,反映、表现同时代人的优秀传统。时至今日,这些传统亦应给予发扬。
2 、评剧剧本的艺术倾向和剧本文学特点与其思想倾向是相一致的。评剧的剧本是戏曲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它与昆曲、京剧的剧本又有所不同。作为戏曲剧本,当然它也考虑到了综合性艺术特性的需要,在分场结构、节奏控制、唱念韵律的运用,处理矛盾与表现人物的技巧方面,具有戏曲文学的一般要求,然而,由于它产生在民间,深深植根在民间说唱文学、民间歌舞艺术的土壤上,同时,又受着“五四”以来新文学样式的影响,因而,又别具自己的艺术特点。
注意紧跟时代,反映当代的进步思潮,善于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与愿望;勇于吸收,勇于革新,在创作、改编的剧本,特别是在当代题材的剧本创作中,善于运用传统的编剧方法;在取材和情节的安排上,讲求戏剧效果与传奇性等,固然都是评剧剧本的一些艺术特点,然而评剧剧本文学的最主要特点,则是在戏曲剧本文学形式中吸收、运用、发扬了民间说唱文学的若干表现手段与特长,创造了一个结构比较自由,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性格、心理描写比较细腻,唱念通俗易懂,以唱见长,并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通俗剧本文学样式。
评剧剧本的结构,虽亦采取传统的分场方法,但运用比较灵活,也注重大小场子的巧妙结合。有时写实的环境则采取虚拟的动作(如《杨三姐告状》中的某些表演的处理);有时着眼于突出重点情节、重要性格侧面,有戏则长,无戏则短;有时还用说唱中划分情节、制造悬念的“卖关子”手法承前启后,划分场次送上送下,联贯情节,加强戏剧的悬念,引人入胜。上场诗下场对儿,在评剧剧本结构中也是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扣紧矛盾冲突、扣紧思想性格上尤显功夫。如《珍珠衫》中,吴杰处理蒋兴哥打死人的案件之后的上场诗“世界多少冤枉事,谁说其中毫无私”;《杨三姐告状》中杨三娥与杨母争吵要给二姐报仇之后那幅下场对儿“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杨母)、“同胞情义重,舍命上公堂”(杨三娥)等,不仅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动作性,而且,还能引导人们注意以后事态的发展。
以唱见长,是评剧剧种、评剧剧本文学一个显著的特点。一出评戏如果没有几大段脍炙人口的唱段,特别是旦角的唱段,就不成其为评剧。这是从民间说唱文学中继承下来的表现手段。评剧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上下两句的不断延续,有五字、七字、十字句之分,也有在七字、十字句的基本句式之外挎三、挎六、挎九字的句子。滚板的句式,是由好多句短语组成,有如一串响铃,一气呵成。句数最多的唱段有的八、九十句,有的一百五、六十句,如《开店》中马寡妇给狄仁杰送茶前的唱段、《思夫》中王二姐的唱段。评剧的唱,特别是慢板、反调板式的唱词,是刻画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但评剧唱词的格律,不象昆曲、京剧要求的那么严格。虽也讲究用公升、江阳、天先、乜斜、灰堆、交梢、流球、人辰、一夕、扑苏、排怀、家花、波梭等十三道大辙,小人辰、小言前两道小辙,合辙押韵,区分平仄。然而,并不一定要一辙到底,只要求首句领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且,还善于象民间说唱文学那样,灵俏的运用小辙及扑苏、交梢、流求等仄辙。如《开店》中的“八轴画”、《杜十娘》中的“投江拋宝”、《珍珠衫》中的“见衫”、《花为媒》中的“闹房”等唱段,都是巧用辙韵、绘声绘情之笔,没有深厚的民间文学素养,是断难成就的。
继承“东北蹦蹦”及其它说唱文学诗化的语言艺术,善于选择、提炼、运用生活化、形象化、个性化、口语化的群众语汇,是构成评剧剧本文学艺术特点的基本因素。成兆才等人长期生活在民间,了解民间生活、民间人物,更了解民间的语言,因而,评剧的语言更具有民间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的乡土特色。《开嗙》、《开店》、《杜十娘》、《珍珠衫》、《杨三姐告状》中的语言,均具备上述的特点。不仅如此,就是表现过去公子、小姐的生活,也大多赋予当代民间生活、语言的丰富色彩,如《花为媒》中“观花”、“闹房”等场,张五可、李月娥、阮妈的语言,就是一个范例。
最后,就是继承、运用民间说唱文学表现人物的手段,善于运用大唱段细腻地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理活动。这一点评剧剧本文学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生活气息那么浓厚,语言运用得那么生动,心理活动表现的那么细腻,还是其它剧种所少见。运用这些手段所塑造的杜十娘、张五可、杨三姐等人物形象,可说是光彩夺目的。
(本文引自《成兆才与评剧》一书)
作者 王 乃 和
著于一九八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