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评剧衰败原因探析

评剧衰败原因探析

     作为老一辈的评剧艺术家,也许他们并不在乎获得什么奖项,他们更在乎的是评剧未来的发展。这次宇扬和中国戏曲表演学会联合举办的评剧表演老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盘活评剧资产,整合评剧资源,充分肯定了老艺术家们为评剧事业所作的贡献,给低落的评剧界注入一针强心剂。这不禁使我又陷入了对评剧衰败的深思。当前评剧异常衰落的今天,不由地使人一遍遍反思,试图探求出拯救评剧的良药。目前,谁能真正把脉评剧衰败的症结,我们不得而知。评剧专业人士的无作为只能使评剧更快地走向死亡的边缘,他们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对于未来评剧的走势有何看法?等等,我们不得而知。似乎,他们总是和戏迷观众离得原来越远,根本听不见、听不进戏迷的呼声,完全是在闭门造车,为了排戏而排戏,为了任务而演戏,全然一种自我娱乐的状态。

    也别说央视不重视评剧,也别说戏迷对评剧有意见,也别说政府不支持评剧,更别说娱乐多元化充斥了评剧,这些只不过是评剧发展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是影响评剧发展和繁荣的外在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促进事物发展的主导因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事物的发展关键在内因。评剧的衰败完全是评剧人自己酿的苦果,怨不得其他。举个例子,你没有考上大学,倘若把落榜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高考制度,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为什么人家能考上呢?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刻苦,这可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原因。

    越剧近些年来火的一塌糊涂,他们打破院团界限,打破门派之别,打破地域限制,联合打造出了《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等大戏,演出横扫整个中国,还走向了欧洲,让全世界的人都领略了越剧的魅力,在戏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您说,这样掷地有声一系列举动,能不引起央视的关注吗?这些根本再用不着广大网友在论坛里天天呼吁:“录制谁谁的什么戏、希望播出谁谁的什么戏”了。人家关注你,总得有卖点吧,总得有亮点吧?2010年年底,黑龙江省评剧院打出来“评剧百年进京展演”的招牌,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了《乾坤带》、《半江清澈半江红》,吸引了央视的目光,录制了王向阳全本的《乾坤带》。之所以录制这出戏,我觉得有三点:一是评剧百年契机,二是扩展版的《乾坤带》,三是省级评剧院团进京,四是青年评剧名家王向阳。这些点足以给央视《戏曲采风》栏目提供有用的素材,来宣传咱们评剧。也许正是基于黑评进京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在今年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五大地方戏曲会演中,国家大剧院向其伸出来橄榄枝。

    戏迷最大的意见就是不认可目前评剧的创新。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创新是继承中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唱评剧没有评剧味?为什么一些戏像戏又像歌?美其名曰叫“创新”,实则是没有很好地练好评剧基本功,绕过了老艺术家创造的经典,完全自我感觉良好的“创造”。好像有人觉得评剧程式化的东西很少,自我发挥的余地太大,其实不然,越是这样,那就越不好掌握它的本质,越不能很好地唱好它。不研究评剧的唱腔、搞不懂评剧唱腔的历史变化、弄不清各个流派的发音特点、把握不好人物特征、不再评剧规定的框框中琢磨、研究,生产不出好的唱腔是必然的,可不是偶然的。评剧还是以唱为主,一段唱就足以让人们记住一个戏,一段唱足以让人领略评剧的魅力,还是一段唱足以让人进入评剧的大门。要创新,还是先在唱腔上下功夫吧!为了创一段好的腔,花上三天三夜那也值得。

    谁说政府不支持评剧,唐山市政府为了评剧,不也早就开展了中国评剧艺术节吗?回头看这么多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我们感慨良多,正面的作用我不想多谈。我要说的是,以中国评剧院为首的各家评剧院团对这个艺术节的态度问题。说良心话,也许你们从内心里很支持,也很重视中国评剧艺术节,但是从历年参加艺术节的院团数量和剧目质量来看,并不能给广大评迷交上满意的一份答卷。有些院团,根本就不再参加艺术节;有些院团,根本就是在应付差事;有些院团,根本就是为了获奖。看看吧,自己的艺术节,自己根本就没有把其当回事,如此不给力的艺术节,即使政府天天喊着“振兴评剧艺术、发扬评剧艺术”,那又有何用?
    娱乐多元化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大背景,评剧处于其中,人家越剧、豫剧和黄梅戏不也身处其中吗?倘若非把这说成是评剧衰落的原因,实在是说不过去。既然大背景一样,为何其他地方戏却能大放异彩呢?这值得我们反思。其实我一直认为评剧界缺少理论研究者。戏迷也好、演员也好、领导也好,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一种人,他们处于完全中立的立场,从评剧现象中探求出具有本质性的理论,用以指导评剧的发展。只有这样,完全考虑了各方利益而得出的建议才能更好地指导评剧未来的走势,为评剧的发展铺平道路。评剧的现实呼吁这种理论研究者早日出现。
    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加速了评剧的衰败,但并非是评剧衰败的根本原因。非从内因入手不可,否则评剧死无葬身之地!

TOP

这个帖子是转载的,她的作者是:评韵飘香

TOP

版主,您转载的太好了,这篇文章说出了评剧低潮的现状,也说出了广大戏迷的心声。在我们唐山地区评剧戏迷多于京剧戏迷。每个星期六和星期日,在凤凰山唱评剧的戏迷和观众多余唱京剧的戏迷和观众,戏迷们喜欢评剧,特别是一些传统名段。评剧需要发展,必须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发展。作为一个评剧戏迷,真心希望我们的评剧能发扬光大。

TOP

好!

精辟!透彻。转载得好极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评剧的衰退是内外环境交替使然。。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就是浮躁,而戏曲是需要潜下心来仔细研究的。。。试问我们专业团体的演员有几个能静下心来研究的呢?
制度的缺失,没有市场化,当一个剧种脱离了市场,那他就只能等待着被送进博物馆了。

另外就是传统的丢失,评剧现在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或者找不到自己应该有的位置,一个剧种的发展要靠传统的积淀慢慢完成的。。而我们的评剧呢,似乎只顾了创新了,而忘记了研究祖师爷留下的东西。。。

我是悲观的,,我想也许真的无药可救了。。晚了。

TOP

    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道出了评剧目前的窘境!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别看目前评剧举步维艰,但她还是活跃在广大戏迷们的心中!只要我们不屈不挠地坚持,总有一天,她会像一头睡狮一样威风怒吼的!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1-4-20 20:3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实际上,我看到这些帖子的时候,心情很不平静,
1、中国评剧节举行了这么多届,中国评剧院应当是龙头,可是她连鸡尾都数不上,她都干了些什么,大家是看到的,
2、评剧节是唐山市政府组织的,河北省的电视台干什么呢?,中国评剧院你又干什么呢?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方便,连80岁的老头、老太太都能上网,为什么不借助网络的力量大力宣传评剧呢?
3、评剧作为第二大剧种,在网络上你看到多少介绍评剧的专门网站,就连中国评剧院的网站一般人都知不道,反正我始终找不到中国评剧院的网站,(可能是我的水平低)你每年拿着上千万的国家补贴,心里心安理得吗?反观豫剧等都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站里边反把评剧放在了其他剧种里边了,这真是评剧的悲哀呀。
4、我是一个年轻人,在现有的评剧网站中,我可以感受到浏览量都不是很乐观,我觉得评剧人的责任意识不够,举一个例子:中国评剧院、中国评剧网等等知名的评剧网站,在剧情介绍方面,还不如我一个评剧爱好者找到的评剧剧情多吗,你评剧院从1955年建院,到2005年演过的剧目达300多出,你有介绍了多少?其他网站也是如此,在这里不是自我表扬,现在为止,你就从网上可以找找看,哪一个网站有中国评剧曲谱网的剧情介绍多。
还有很多话要说,有时间再说吧,
以上观点只代表我个人,不对之处请大家谅解,批评指正。

TOP

不同见解

这篇文章基本观点我是很赞同的,但作者分析评剧衰败其中一个原因是创新,这点本人不能苟同。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在原来基础上创新,才有了更大的魅力。京剧也不是原来的四大名旦的唱法,越剧改革更多,黄梅戏简直都被通俗歌曲给吸纳了,豫剧也添加了很多新成分。它们都纷纷地火了起来,作者说现在的评剧像戏又像歌,实际京剧也加进了好多歌的成分,出现了现在的京歌,黄梅戏更多。还说绕过老艺术家创作经典,我觉得五六十年代,出现了马泰、魏荣元它们就把男腔创新了,使评剧确实火了一把,推向了一个新高潮。我到觉得现在创新的不够,还应该把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融入到评剧里来,刘秀荣的《胡风汉月》可以说现在评剧的精品,王向阳也没有拘谨于新凤霞的唱法,进京演出获得成功,宋丽唱的黛玉焚稿加进了越剧的元素,她们这些艺术家们对评剧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让评剧演员们还在整日研究白玉霜的唱腔,不做改革,那再过若干年评剧真的可要遭灭顶之灾。

TOP

引用:
原帖由 dt828 于 2011-4-21 06:57 发表
这篇文章基本观点我是很赞同的,但作者分析评剧衰败其中一个原因是创新,这点本人不能苟同。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在原来基础上创新,才有了更大的魅力。京剧也不是原来的四大名旦的唱法,越剧改革更多,黄梅戏简直都被 ...
    赞同您的观点!小白玉霜的经典唱段《见皇姑》里的“我好比,雪里的梅花耐霜寒”这句唱腔就有歌的成份!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1-4-21 18:5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我的看法:

我们大家是评剧爱好者,我们有责任把她继承、把她振兴、把她发扬光大!

TOP

我觉得主要还是继承,然后再创新,你连评剧的精髓都没继承下来,你怎么创新?你创的什么新?你创出来的那个东西还叫“评剧”吗?比如“什么什么河”。扯!

TOP

三言两语

大家的心情表示同情,证明是关心评剧事业的发展问题。千方百计地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提高欣赏地位。我感到评剧不但没衰退,反而稳步上升。评剧毕竟是地方剧种,从当前我们地区要说火,还是数评剧。村村户户只要唱,就是传统评剧的精彩选段。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它的兴旺与衰退时期。如果说让他随着时代的潮流转变还叫传统文化吗?她的特点、风格、艺术还能保留吗。在建国初期,人们青睐"大袄套小褂",以后又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当前又被人们抬了出来。传统艺术也随之反复转变成何体统!无论任何时期,都有他的地方文化存在。众欣不一,我喜欢的东西你也必须喜欢。这是不可能地。朋友们!不要灰心,振作起来。为评剧事业的发杨光大,大声高唱一声“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杨学峰 于 2011-6-4 11:51 编辑 ]

TOP

评剧衰败的根本原因我看是大领导的重视程度问题,七十年代连部队都学唱评剧,不就是个重视程度问题吗?领导重视了嘛都有了!

TOP

基层的广大评剧爱好者们都以满腔热情来投入到评剧的演唱、学习和继承上来了,这是评剧的一片沃土。如果我们的领导们把振兴评剧重视起来,评剧的振兴是大有希望的。

TOP

社会要前进万物要更新。评剧事业也要适应“大气候”发展趋势。滦南上演的评剧【三进门】,内容紧跟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领导支持被调往京城演出,并且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以我只见要想得到领导的支持,内容必须创新紧跟形势,各级领导才重视。不用咱们整日在网上呼吁。无论任何剧种,任何艺术团体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凡是上评剧网的朋友都是喜欢评剧,在咱们的权限内,要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千方百计地,把评剧论坛版块搞的红红火火。同时以实际行动唱红名家名段,结合当前形势,自编一些喜闻乐见得评剧小演唱及折子戏等。朋友们携起手来,大家来欢乐。让我们自我来陶醉吧!

TOP

有同感

推广不力!

TOP

感动啊!

无意中我写了这篇文章,没想到被转载过来,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实在是感动啊!里面有点观点还不是很成熟,肯定还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但是这是一个评迷发自内心的一点看法。凡是就怕辩论,辨着辨着就把问题辨明白了。要是能够找到评剧衰败的原因,那就太好了,可是目前这方面的文章不多,观点也不一致,往往很片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总结。有能力的话,大家也都动气笔来,写出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吗?  zjszmyx58(评韵飘香)

TOP

回复dt828朋友

您可能对我关于创新批评的理解有误。这一段主要是批评评剧某些误入歧途的创新,支持继承中创新的观点,切不可走出评剧传统的框框,继承就是吸收,创新就是生产,没有原材料的生产,就生产不出好产品,没有继承的创新,必然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TOP

戏迷最大的意见就是不认可目前评剧的创新。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创新是继承中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唱评剧没有评剧味?为什么一些戏像戏又像歌?美其名曰叫“创新”,实则是没有很好地练好评剧基本功,绕过了老艺术家创造的经典,完全自我感觉良好的“创造”。


关键段落!


评剧没有评剧味、一些戏像戏又像歌。

要害所在!

TOP

评剧专业人士无作为

很多评剧专业人士的无作为,-高高在上,高薪补贴拿着,不思进取,坐吃等死,是评剧日趋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人们酷爱的评剧走到今天这地步,不拿棒子砸他们砸谁!?请问他们是干什么吃的!广大评剧爱好者的心里在流血,呐喊,只能用我们的汗水去浇灌评剧这棵干渴的旱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