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和发声的关系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正确的操纵呼吸,使呼吸器官完全听从自己意志的支配,通过发声器官发出优美而动听的声音。它是说话和歌唱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声音力度,长、短、快、慢、高、低,以及各种声音技巧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呼吸,正确的使用呼吸方法。
(一)站立的姿势?
站立的姿势正确与否对呼吸和发声有着很大的关系,如站立的姿势不正确就会直接影响发声和呼吸。
在说话和歌唱时身体要站直,两腿有力地站住。小腹肌微向后上方收缩,胸部自然挺起。两肩自然下垂并微向后倾,腰部要立住,而部、颈部放松,脖子要有一定的张力,头的后上方有往上顶东西的感觉,不巴放松,头不能往上仰,两眼平视。放松是相对的,在站立时有些肌肉和骨关节是在积极的活动,来对抗拉力和平衡。要使应该运动的部分和肌肉积极的运动起来,同时也要使应该放松的部分和肌肉尽量地松弛下来。
(二)如何正确的运用呼吸?
舞台上说话和唱歌时的呼吸是靠胸部、腹部(小腹)、横隔膜(隔肌)、腰部(腰束肌)及两肋的作用。
这种呼吸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胸、腹腔和两肋联合的呼吸方法。它的好处是:容易吸得深,离声带的距离较远,易于保持和控制并具有较好的弹性,能使声音传远和富有表现力。
我们用简单的四句话做为呼吸提示:吸的少,吸的深,看不见,听不着。吸的少,是指气不要吸的太多,否则容易僵并且容易走向反面,因为气吸的过多,反而不容易控制。吸的深,是指吸气要吸到肺的底部,不要把气浮在胸上,看不见,是指吸气时上身和两肩都要松驰,吸气时要用横隔膜和两肋把气“抽”到肺的底部,不要让人看到上半身有明显的动作,也不能用两肩来吸气。听不着,是指吸气不要有声音,因为吸气有声音必然吸不深,气容易浮在胸上,其次很容易使声带疲劳,嗓子容易干,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声带病变和慢性咽喉炎。
吸气——在一般的情况下用口鼻吸气都可以,但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吸气时一定要感到是从下面开始的,也就是在吸气时两肋先微微地张开,小腹肌开始微微向后上方收缩,让气息由鼻腔经口腔及气管进入肺的底部,当气息进入肺的底部时横隔膜下降,腰束肌微向外膨胀、两肋继续扩张,但一定要留有余地。
呼气——两肋和腰束肌要保持吸气状态,小腹肌要托住横隔膜,后腰要向外扩张,这时两肋和腹肌形成对抗,气的支点就是在这一对抗中产生。
以上我们指的是一般的呼吸规律,但由于所表达的情绪和内容的变化(喜、怒、衰、乐、惊、恐、悲)以及声音的力度、幅度和不同音色的要求,用气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横隔膜的位置要低一些,有时腹肌要急速收缩,有时又要缓缓而均匀的把气送出,如特殊需要甚至可以违反常规把气吸在胸部,因此我们主张气要用活,用气要从情和内容出发。气息要运动不能静止。更不能为了所谓“保持”把气弄僵了。
发声与共鸣
人声是由喉部、咽部以及人体内的其他腔体所组成的“管乐器”。人声这个“管乐器”所不同于其他木制和金属等管乐器的是:
1、它不单纯的发出优美的乐音,更主要的是要表达语言和思想感情。
2、它的上端(咽腔)的形状根据不同的韵母和不同的音色的要求,是可以改变它的形状和加以调节的。
人的发声机能主要是喉头。它的主要共鸣腔是在咽部(它包括喉咽腔、品咽腔、鼻咽腔),以外还有头腔和胸腔。
一个歌唱者不一定要知道人体内所有肌肉活动的规律以及它所带来的感觉。但他必须熟悉和敏感到随着“乐器”变动而带来的感觉。同时还要去“记住”这些肌肉的活动规律。并有意识的去控制它。因此在发声训练过程中,就是在制造乐器,并不断地完善它,使它发出悦耳的乐音。
每个人的声带本身所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声量也是较小的,因此,它必须借助于其他腔体把它扩大。这就是“共鸣”。
在发声时不管你主观上否想运用共鸣腔,但无论任何人只要发声,就离不开共鸣腔,所不同的是,掌握了正确发声方法的人,能正确的发挥各个共鸣腔的最高效率,发出优美而动听的声音,并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能动地去控制它、运用它,使它随着歌唱者头脑中所想象的音色和要求,进行有机的活动。
人们只有很好的运用共鸣,才能使声音传得远,才能产生悦耳而动听的声音。作为一个歌唱演员或话剧演员,应该自如的操纵和运用各个共鸣腔,使它按照不同情感的要求而产生各种丰富多采的音色。因此,我们是否要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音色的变化,就是共鸣的变化,就是共鸣腔的运用和变化。
可以说人体中的各个共鸣腔体,就是“装”在人体的内的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扬声器”(扩大器)。
在共鸣的运用上,我们主张“整体共鸣”,不主张用单一的共鸣。也就是说,在发一个音的时候,应以一个共鸣腔为主,但其他共鸣腔都要起一定作用和很好的配合。但最重要的,也是较困难的是运用共鸣腔的比例问题。在发出一个声音时,由于歌唱者运用各共鸣腔的比例不同,因而就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声音效果。
在不同的剧种和不同形式的歌唱中,由于审美观念和风格不同,因而对音色的要求也是不样的,就拿说和唱在同一高度和用同一韵母,它的共鸣腔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各个声部在同一高度的声音,共鸣腔的形状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因此,运用供鸣腔就象画家运用色采和线条来表达思想感情以及人和物。而演员则运用共鸣腔的变化发出不同色采的声音,以此来表达角色的思想感情及性格。
呼吸发声练习
㈠吸气、张嘴、松开槽牙:打开咽腔发气泡音a、o的练习:
(1)从横隔膜和小腹肌对抗动作升始,把气吸往肺的底部,用老虎张嘴感觉(力量在颈的后部,张嘴时用脖子的力量带动前面,同时感到脖子有一种向左右拉力。嘴呈长方形,咽壁呈伞形向软颚处撑开),从喉咽腔的上部在放松基础上打开咽腔和口腔用气泡首发a、o在发气泡音a、o时横隔膜要保持吸气状态,喉咽腔有往里面不断吸气的感觉(这实际上就是放松的打开咽腔的感觉)因此在发气泡音a、o时,气息、咽腔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它不是处于静止,僵硬和紧张的状态。?
(2)在发气泡音的基础上增强喉的底部气压,同时打开中咽腔,软颚稍提起,发出由高而低的a、o,a、o,a、o,a、o,a、o,a、o,a、o
(3)在说和唱“a、o”时,先在咽腔立住“a”,接着用唇归“o”在归韵时喉部要放松,咽部仍是“a”形,只是用唇收声,同时要有很好的气息文持,直至声音结束,横隔始能放松。
接着用说的感觉,增强咽部力重。
唱:
这条练习主娶训练学生如何正确放松的打开咽腔、口腔和松开槽牙,以及锻炼咽壁的张力并逝渐地掌握它。
㈡横隔膜的快速运动练习:?
(1)气要吸到肺的底部,横隔膜运动时,两肋要保持吸气状态,隔肌由慢而快的运动。
(2)枘隔膜快速弹动时腰部立起来,胸门打开,两肩放松微向后倾,上身保持稳定不能跟着上下颤动。
这条练习主要是锻炼横隔的弹力、录活和腰束肌及其它呼吸器官的功能。
练这条练习时小腹肌微向上方,有托住横膜的感觉。同时喉咽腔打开让气息畅通无阻。
(三)用气泡音发a、i然后转发真声的a、i
(1)用气泡音a、i和发真声的a、i除去要注意口形、舌位外,同时咽部要做出相应的形状(咽形)
(2)在发i时除去口形变窄以外,咽部变窄要呈i的形状,喉头的位置比a要稍高一些,喉的肌肉不能挤,唱时声音要沿着后咽壁达到头腔。
(3)气息要深,横隔腊保持吸气状态,从低a到高a小腹肌要急速的微收。
(4)这个练习的目的一是继续让学生掌握打开咽腔的方法, 二是“铸造”a、i咽形,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两个一宽一窄韵母的口形、舌位和咽形。
(四)用气泡音发a、o、e、i、u、u,先用说话的声音发六个韵母再用歌唱的声音以八度下行琶音,唱这六个韵母:
(1)这个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铸造”这六个韵母咽形以及掌握由一个韵母咽形转换到另—个韵母咽形运动规律,向时要汪意正确的口形、舌位。使之发出字音纯正、柔和、明亮的声音。
(2)在训练中使学生逐渐感觉和体会咽部田变化,以及喉头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听觉学会逐渐调整这些共鸣肠。
(3)训练学生六个韵母在同一高度,声音位置的统一。
(五)从气泡音a开始转到歌唱的a,然后进行八度跳越唱o、a,然后跳回到a,最后回到气泡音的a
(1)通过这条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头腔共鸣的方法,并且使学生逐渐掌握由低(胸腔)到高(头腔)时这两个共鸣腔如何有机的结合,并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2)通过这条练习扩展学生的音域并逐渐掌握渐强和渐弱的唱法。在唱渐强的声音时除了加强声门底部的气压外,中咽腔和鼻咽腔也要随之逐渐地打开。唱渐弱的的声音时这些腔体不是收缩,还要继续的打开,同时一定要有很好的气息支持。横隔膜决不能松下来。在唱弱声时声音要集中在头腔并在头腔中逐渐消失,声音虽然完了,但仍感觉在头顶上,要有“余音绕梁”之感。
(3)我们在练习以上所有韵母的发声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形(口形,咽形)也就是我们民族传统唱法中所要求的:“先有形,后有声,有形才有声。”不同的韵母应该有相应的口形(开、齐、合、撮)
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咽部形状,我们叫它为咽部“做形”,也称它为“铸造”咽形。在咽部做形时我们认为首先在思想上有个韵母的形状,然后在咽部做形,同时做好口腔的形状和摆好舌头的位置,还要凭自己的听觉去调整咽部的形状,使这两个“形”有机的配合,发出字音纯正,具有共鸣的韵母。在发复韵母时除去由前一个韵母的口形、舌位逐渐的向后一个韵母的咽形,但这种改变不能突然,也不能分割,而要连贯和有机,一般的说来前一个韵母要长一些。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10-5 20:5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