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剧而生的艺术家——筱桂荣(上)
为评剧而生的艺术家——筱桂荣(上)
原创:东北评剧馆
作者:口诉:焦笑琴。整理:杨连恩。
自学成才的筱桂荣
筱桂荣,本名刘桂荣。(1937年一1986年)。她出生在"梨园之家"。其父为京、评司鼓的老前辈---打鼓老,其母亲原坐科京剧演员。姐姐筱桂喜著名评剧女小生、其大弟継承父业司鼓,大弟妹刀马花旦,二弟,乐队武场,筱桂荣与父亲,姐弟们在建国后五十年代中期就参加了丹东市评剧团为评剧事业默默奉献着⋯⋯!筱桂荣虽然在家中是排行为二姑娘,但在家里家外都是"主要演员"之称:她沒念过书,但聪明,她没有拜名角为师,只靠奋斗,挑战自我而成才。在父母的熏陶引领下"苦练三伏,又战数九"刻苦学习下将自己锤练成为一名出色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我和筱桂荣的相识、相熟、相知、结成为辽宁盖县"复兴评剧团"中的舞台姐妹还应从七十年前动人的序幕说起⋯⋯⋯
1948年辽沈大地吹响了解放的号角:那时我在辽阳"京评两下锅’’的剧团我养父与白派名家筱桂宝、京剧名家雪艳琴,京剧著名男旦吴降秋云云集辽阳,那时我虽小,心中为解放的艺人而欢腾。班主姓边,只是管理我们的演出。一名姓田的同志代表文化部门负责开展对私营剧团开展"文艺整风","废除收买养"不合理的制度,养父心谎了,又见辽阳政府为培养我,给予了我许多殊荣,更使养父担心怕"竹篮打水"一场空,那时我们仍然是流动演员,不久养父告别了边班主,带着我奔向了辽宁盖县到了筱桂荣"挑班","小份子";戏班里演出,从此结缘相识!
舞台结情
离开了辽阳心中想着:盖县定比辽阳角多,戏园子更大,到了戏班后我面对排戏的排练房竞然是大席掤:我流泪了,在默默无语中发愁。当天晚上的演出海报贴满大街小巷"京剧《钓金龟》由小老旦、小桂荣献艺登场"心想小桂荣多大,没见过其人?夜戏开锣了,那天我做了特殊的观众,也要领教一下"坐地角儿"之风采……。未想到,《钓金龟》老旦竞然是个孩子:一露头,就是满堂"碰头好"。当京剧"二黄原扳"唱到"叫张义娘的儿啊"尾字"啊"的行腔在颤音和擞音之间时,小小的剧场"炸了窝"当声音落到"听娘教训"时,叫好声,掌声雷动。我面对着这位带着老旦发式,画着清淡的素妆更加清秀,一身老旦披合体,表演大气稳重。怪不得远近阆名,怪不得十里八村的农民观众赶着大马车来县城看这位"小老旦"。舞台上下的缘份拉开了序幕……。第二天我的夜㘯戏,《夜宿花亭》也是我的看家戏之一。没想到剧中的小生"高文举"由小桂荣反串演出,一段小生名段"大观星"唱罢后,叫好声不断,使我这个"张美英也兴奋不己"一段"垜扳,楼上楼"我也不示弱,一出首次合作,在掌声中圆满落幕。小妹桂荣的评剧艺术再一次打动了我。更惊喜的是我第二天的夜戏《唐伯虎点秋香》,我扮演剧中的"秋香"小花旦,她饰剧中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海报发出后,一见小老旦又粉墨登场反串"唐伯虎",争先恐后的来看,演出时座无空席!成为佳话……。小桂荣的姐姐小桂喜是专工评剧女小生,我的到来,小桂荣她为我的戏更好并亲自出马"捧我"一场。渐渐从舞台"结良缘"成为好姐妹。从此"小"改为"筱"本名的刘桂荣观众不详,可筱桂荣的名字传遍辽南大地。
舞台姐妹情
舞台上的一对"伉俪"表演可称"天衣无缝",都敬佩我俩的戏"珠联璧合"之好!感动了观众没想到感动了多才多艺的王莲香大姐,她能担当评剧主角,又善演名家京剧巜十三妹》在"两下锅"戏班里就是需要她那样的,"宽肚襄"之人。她那年十九岁,我(王笑琴)十六岁,筱桂荣十三岁,结为舞台三姐妹。她成为老大姐也成了我们的"教头"。天不亮就把我们叫起来喊嗓练音阶,晚上夜戏回来带我们练功。为练"扑虎"动作筱桂荣天天带着棉袄,铺在前胸,代替地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我与桂荣小妹的“对搭戏”也被莲香大姐而折服:在她的倡导和鼓励下,又排演了评剧《人面桃花》,我扮演妙龄少女"杜宜春"桂荣小妹又扮演潇洒少年"崔护"反串风流小生。筱桂荣没念过书,又不会写书法,在王莲香大姐的启示下,四处寻找书法先生学习写毛笔字:天不亮就起床,在住地原是地主老财的厨房解放后成为我们的宿舍,也成为她练字的书房,起床后便在木板墙上练"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几个月的时间里,能在巜人面桃花》剧中泼墨挥羊毫,流利的诗句展现于舞台,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和称赞,都称她定会成为一个好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