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的花派创始人(上)
花淑兰(1929-2005),原名葛淑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花派创始人。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山林西一个梨园世家。幼年随母学戏。后拜师习评剧青衣、花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锦州评剧团演员,辽宁评剧二团演员、副团长,沈阳评剧院二团副团长、院艺委会副主任、艺术顾问,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花淑兰于1957年出席了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曾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出席全国剧代会,并当选为全国剧协理事。曾任辽宁省第1至第7届人大代表,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委员,沈阳市人大代表,沈阳市妇联委员,辽宁省剧协副主席,沈阳市剧协副主席。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代表剧目有《茶瓶计》、《相思树》、《孔雀东南飞》、《花木兰从军》、《牧羊圈》、《黛诺》、《三节烈》等。
她天赋条件好、嗓音高脆,甜润清新,加上学艺勤奋刻苦,曾拜刘子西为师,吸取刘翠霞、爱莲君两派之长,逐渐形成明快华丽、跳跃多姿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她戏路极广,能胜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个行当。12岁便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1946年崭露头角后,进入北京演出,她以《刘翠屏哭井》和《保龙山》打炮而红,由于她的演唱既有刘翠霞高亢、刚劲的韵味,又有爱莲君唱腔里的玲珑、俏皮、华丽的特点,所以备受欢迎。
小花淑兰闯出一片天
花淑兰生长在梨园世家,母亲刘玉肪是评剧早期演员。花淑兰于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山林西,原名葛淑兰,幼年丧父,8岁随母学艺。为了生存,边学边登台演龙套、丫环、彩女。一场戏演下来,只能挣得两个窝头。戏山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为了学艺,为了活着,8岁的花淑兰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外祖父到河边或树林里喊嗓、练功。由于她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持之以恒,不畏寒暑,勇于吃苦,终于打下扎实、牢靠的功底。她除了向母亲学到许多剧目,还学了京剧、河北梆子、大鼓和皮影的许多曲段。因为无钱请名家指教,她就专门注意观摩学习刘翠霞、爱莲君的唱腔韵味和板式,模仿她们的演唱特点,久而久之,她便将刘、爱两派高亮抒情的技巧和节奏,以及“爱派”鲜明的“疙瘩腔”吸收过来,化为己有。后来花淑兰曾正式拜师评剧名生刘子西。刘子西见花淑兰的音色有特殊的韵味,清亮甜润,前途无量,花费了许多心血尽义务教她,使她在艺术上不断长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2岁,她便到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城市演出了三年。后在天津与新凤霞同台唱对子戏时,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曾经历演“帽戏”、“倒二”、“打里子”,之后才担当大轴主演。
花淑兰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演员,亲眼目睹过评剧演员在旧社会的生活艰难,自幼下决心,要靠艺术自立。她幼年学艺时,很难很苦,开始时,是随母学艺,没钱请师傅,靠口传心授。她常常蹲在富人家门外墙角或路旁听人家屋内传出来的评剧唱段。有一次,妈妈让她去买酱油,在路上,她听见附近留声机里播放爱莲君的唱段,她爱听“爱派”的唱腔,是个“爱派”痴迷者,便站在马路边上听得入神了,竟把买酱油的事给忘了。
1945年初春,16岁的花淑兰随母亲从唐山一个戏班来到北京。当时,北京许多名角云集,经常形成三足鼎立打对台的局面,花淑兰一无名气,二无“行头”,还是一个不能挑台挣“底包”钱的小演员。她们到京时,正赶上天桥万盛轩戏院刚刚建成,邀了名角儿举行开张典礼演出,当晚戏票已全部售完,地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被请来等着开锣看大戏。此时,花淑兰正在戏院后院吊嗓子,她的嗓音华丽舒展,颇有早期评剧四大皇后之一爱莲君的韵味,戏院老板听了喜出望外,对花淑兰说:“小姑娘,你的嗓子这么好,有爱莲君的味儿,你可以顶角儿,今晚的戏,由你来唱了。”随后,老板忙派人去张贴海报,上写:从奉天接来小角儿,爱莲君师妹,云云。招徕观众。在旧社会唱红了的角儿都是自备服装、守旧(有绣花图案的衬幕),花淑兰哪里有如此贵重的“行头”。另外,凡是名角儿都有一个响亮不凡的艺名,花淑兰当时也没有。戏院老板为了挣大钱,便花钱给她租赁了戏装和守旧。评剧名角儿多半以“花”字打头取艺名,花淑兰的母亲为了给女儿取个好艺名,她想到古代有个花木兰替父从军,女儿从小就为养家糊口而唱戏,因此就给女儿取艺名叫花淑兰,并由老板在租赁来的守旧上贴上花淑兰的名字。此外,通常情况下,名角儿都用文武兼备,唱、做见功夫的《保龙山》打炮。花淑兰第一天也以《保龙山》首演。她在剧中分别饰演两个角色。前演以唱为主的沈冰洁,后演以武功为主的鲍彩文。花淑兰清脆甜润的啪腔及干净利落的武打,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内于她的武打令人叫绝,观众席里“炸窝”了。花淑兰一炮打响,轰动了北京城,戏院原与花淑兰只订了8天演出合同,后来一直演了50多天。一个老戏迷连看了50多场,京剧名净金少山和汇集在京城的坤角儿也都观摩了花淑兰的演出。花淑兰由此蜚声剧坛,名扬关内外。
1945年早春,在北京城一炮走红、打响的花淑兰,于同年随戏社来到张家口,迎来了张家口解放。她在张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有革命内容的新戏。全国解放后,技艺精湛,声誉日隆。
张家口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戏曲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晋察冀一带革命文艺活动的中心。当时活跃在张家口的戏剧团剧社、挺进剧社、内蒙文工团等,它们配合新形势,排新戏,演新人。16岁的花淑兰接受了革命文艺思想的教育,懂得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道理,在革命文艺干部的帮助指导下主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血泪仇》等革命现代戏。花淑兰饰演的喜儿,唱腔里和着泪水,泪水里含着情,她觉得自己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控诉吃人的旧社会。这些演出,是花淑兰艺术道路上的转折点。
1953年以一出《茶瓶计》获东北汇演优秀表演奖,1954年,花淑兰调入沈阳评剧院成为三大主演之一。她曾两次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戏曲演员学习班,得到名家的指教,不仅技艺猛进,也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文艺理论水平,使她的舞台艺术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升华。
花淑兰艺术成熟的黄金时代是新中国成立后。她的演唱特点是嗓音甜润,脆而亮,唱腔高亢流畅、华丽清新,表演活泼,自然、大方。她擅演花旦戏,《茶瓶计》是她的代表剧目。她在这出戏里充分发挥和显示了她继承和发展刘派和爱派演唱的艺术特色,丰富了小丫环春红的音乐形象。加上边歌边舞,情趣横生,把个机灵、活泼、顽皮天真无邪的小春红,表现得活灵活现。花淑兰演唱的特点是声音有力度,共鸣好,音域宽,能唱到15度,音高超越了刘翠霞,她充分发挥其优势,使花腔在高音区行绕,听起来坚实有力,又华丽跳荡,巧妙地将刘、爱两派的演唱艺术融为一体,形成她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同行喜爱,纷纷仿效,自然形成一支新的流派花派。花淑兰幼年时,痴迷爱、刘两派的演唱风格,后来,她在此演唱艺术基础上,又糅进京剧、梆子、曲艺、影调等各种艺术养分,使自己的演唱形成独具特色的“花派”艺术。她的代表剧目《谢瑶环》、《茶瓶计》、《黛诺》等都已成为评剧艺术宝库中的经典。 李雪垠/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