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大杂院往事——怀念著名评剧演员小月珠

大杂院往事——怀念著名评剧演员小月珠

大杂院往事——怀念著名评剧演员小月珠


                                             作  者  魏定渤
      在今天的河西区徽州道与河西区园林局大楼下的药店对门的楼群,原来是一个紧靠炼铁厂的大杂院。
      60多岁的我,每当走过这里,总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因为,我的童年就住在这个大杂院里度过的。
      院子里住着袁家(我们尊称袁三奶奶)、经商的老肖家、做木匠活的高木匠家,倒脏土的冯伯伯家和我的家.住在东边厢房的就是评剧演员筱月珠的家。记得她身材不算太高,微微有些胖,用眉目清秀来形容她不为过。
      她在我们大杂院里,她的人缘好,人和气可亲,谁有事情都乐于帮助。当年她也就二十多岁,好象特别喜欢小孩,特别是对大杂院里的孩子更是关照。时常地给我们一些糖啊、豆啊、瓜子之类我们小孩爱吃、又没有闲钱去买的小食品。记得有一次她从东屋门口向我招手,我不知什么事情,以为调皮惹了什么祸,就心怀不安地走了过去。突然,她手中一闪亮,给我一块手掌大长方形的厚玻璃镜子。那年头,人们把厚玻璃叫“玻璃砖”,我自从有了这块镜子,可就成了我的宝物了。谁要看看行,拿走可不行。因为,我的眼睛小,又总爱看镜子玩,结果,大杂院的人们就多了一句笑话——小眼子照镜子,照也大不了。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生活习惯好像和我们大杂院的人们不一样。她走道轻,说话轻,就是她脸上的笑容也给人很甜美的感觉。因为她晚上要去演戏,一般上午起的较晚,下午也要休息一会儿, 每当这个时候, 院里的人们也尽量轻声地说话.,我们小孩子们也就到外边玩去了。
      筱月珠的男人身材偏瘦,个头比筱月珠高一些,记得常梳个分头,平常不太爱说话,但脸上总有笑容, 挺喜庆的。家里的活像什么买菜、做饭、晾晒衣物等等都是他的活。每当筱月珠晚上去谦德庄一带的什么宝兴剧院(后更名为长江影剧院)等剧场演出时,她男人总是手里拿着一个小包袱陪着她去戏园子。晚上, 他再把演出结束后的小月珠接回来。他们夫妇几乎是天天如此,院里人们都说这两口子过得和美。刚刚解放的谦德庄很热闹,尤其是晚上,那真是吆喝声声卖什么的都有。所以,我们小孩子们就借故说跟着送筱姑姑到处玩去了。当然, 有时侯就借筱月珠演戏的“光”我们蹭进去免费看戏。后来, 连门口把门的都说, 这是小月珠那大院的, 让他们进去吧, 你们可不许乱跑。我们心里说, 乱跑不乱跑, 那得看戏台上是什么人, 如果台上出来的是鼻子上涂抹白块块的男丑, 或者是出来满台抻腰扭屁股、脸上抹着大红嘴巴、扎着小辩子的“疯婆子”、“傻老妈”之类的男女丑角, 我们还能坐的住看一会儿;若是一见有胡子的男的(老生)和小媳妇(儿时不懂, 我们管青衣之类的角色称“小媳妇”)一出场, 就知道他(她)们咿咿呀呀唱起来没完没了的,于是,我们就跑到剧场外面玩去了。
     筱姑姑爱人天天默默地操持着日子,筱月珠也就有了练功的时间。有时,筱姑姑在屋子里轻声哼唱着评戏,大家就不再叽叽嘎嘎地说话了,都静静地听着,享受着从窗户里飘出的评戏唱腔旋律……
      1953年我们家离开了徽州道的大杂院,搬到了西南楼新村。后来我当兵去了东北,就再没有见过筱月珠。之后, 我走访了一些戏剧界的朋友,才知道筱月珠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她是唱评戏的,又是为才子佳人歌功颂德的,所以就挨了批斗。批斗现场就在徽州道大杂院的门前。白天批晚上还要批判, 致使筱月珠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了残酷的摧残。对此,我只能一声叹息而已。
      在网上查看有关资料,筱月珠原名李佩玉,11岁学习评剧,白派传人,因后来拜碧月珠为师,艺名为筱月珠(也称小月珠)。
      有资料说,40年代初,天津评剧舞台就出现了一批新秀,如鲜灵霞、小白玉霜、六岁红、花月仙、莲小芳、筱俊亭等名角,其中就有小月珠。解放以后,她不但把满腔对评剧的热爱倾注在研究表演艺术上, 对白派唱腔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她的表演和演唱艺术也日渐炉火纯青,成为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而且, 还为振兴评剧事业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有资料说:1950筱月珠和高艳敏组建新风剧社。在1959年,小月珠、小美英和新凤琴组建联合评剧团。 据一位喜好评剧的朋友说,筱月珠大约是1999年离开了她心爱的评剧事业去世的。我记得好像筱月珠比我年长20岁(我们都喊她姑), 如果她是1924年生人,享年应当是75岁,也算是高寿了。
      天津文化信息网资料说: 筱月珠言传身教地带了不少酷爱评剧艺术的弟子,刘萍就是其中之一。天津市静海县评剧团的演员刘萍, 自幼酷爱白派评剧艺术,1987年考入天津市艺术学校,师承筱月珠、吴博莉等名师,毕业后自己不断钻研、探索,艺术上逐渐成熟,受到父老乡亲的欢迎,为内行所称道。
       怀念起儿时的大杂院,就不由地想起邻居筱月珠。每当这时,我都会打开网络,静静地听着她略带有天津味道的、那委婉低沉、韵味优美的《孔雀东南飞—遵母命》、《潇湘夜雨》等评剧唱腔选段,这声音总会使我联想起儿时住在大杂院里、听着那从她屋子里传出的那轻轻练唱的声音。
      愿评剧表演艺术家筱月珠在九霄云外的天国里, 伴随着祥云和仙葩, 轻舒水袖,引吭高歌, 尽情陶醉于她那一生钟爱的评剧艺术的美好境界里。

       筱月珠相关网上资料:
       小月珠(1924——1999年), 原名李珮玉,11岁起在天津拜赵良玉为师学评剧,艺名花小云,14岁拜白玉霜所倚重的碧月珠为师,后更名为小月珠。与小白玉霜同学同演,同甘共苦,有着深厚情谊。自1943年在津挑班后,艺术遍及津门各戏场,除白派剧目外,擅演《大登殿》、《王春娥》、《对金瓶》、《天雨花》、《雷雨》等。1947年到1948年,曾替小白玉霜在“天升”挑班。1952年起,在艺文、联合评剧团先后主演过《秋江》、《李亚仙》、《红梅记》、《万福宝衣》、《春香传》、《沉香扇》、《王昭君》、《无监娘娘》、《孟妃》、《八女颂》、《三代英雄》等。1980年,市评剧院特邀她主演了代表剧目《潇湘夜雨》,冠以“别树一帜的白派传人”,天津电台录制了有关剧目与唱段。
       小月珠的演唱于规范中见灵活,在“尖板”、“慢板”、“二六”、“楼上楼”、“反调”中,字清淳厚,情洽味醇,注重掏、丙、顶、垛时的气口均匀,音随情至。因而,刚柔相济,腔内生腔,深为内外界所赏识。中年后曾致力于教学传艺。中国评剧院的彭兆茹、聊城地区评剧团的史美蓉等都深受教益。
                             文章来源: 魏定渤的BLOG     2007年7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