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剧作家与评剧皇后生出龙凤作家
早在五十年前的中国文化艺术圈子里,提起“神童”吴祖光,几乎是无人不知不晓。当他还是二十出头三十郎当岁时,便以《凤凰城》《少年游》《风雪夜归人》《捉鬼传》《牛郎织女》等剧本的成功使他从一个生嫩的学生娃一跃成而为中国文坛、剧坛上的名人宿将,从此扬名中华。
吴祖光原籍江苏武进县人,1917年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人家。从小热爱戏剧。1935年入中法大学文学院,同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十九岁便到南京国立剧团演戏。抗战爆发时,他随剧团迁至重庆。就在那一年,吴祖光创作了我国首部反映抗日战争的多幕话剧《凤凰城》,在重庆公演时,轰动了整个山城。
在1939年,吴祖光又创作了描写明末抗元英雄文天祥的历史剧《正气歌》,在“孤岛”上海首演时,盛况空前,连演200多场。吴祖光因此而获得“神童剧作家”的美称。之后,他的代表作《风雪夜归人》、幻想剧《牛郎织女》、历史剧《林冲夜奔》等都获得了广大戏剧爱好者的青睐。吴祖光先任重庆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编导、《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清明》杂志主编。1947年后,吴祖光到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片公司任编导,执导了《风雪夜归人》、《山河泪》、《莫负青春》等电影,在香港影坛刮起了一阵阵飓风。因此他应召回京后,立刻被中央电影局聘为编导。
新凤霞,在中国评剧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中国评剧史上称的上是一颗灿烂的星辰,新凤霞评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深受观众喜爱、秀丽端庄、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今难忘。新凤霞的《花为媒》和《刘巧儿》,是新派的重要代表作,她所塑造古代美丽、俊俏、大胆、豪情的张五可;勤劳、美丽、聪明的农村姑娘刘巧儿的形象,也曾痴迷了多少青年学生走进评剧之列,登门拜访,投师学艺。新凤霞是一个作家和画家,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她是个没有上过学的人。1927年,她生于江苏苏州,自幼被人卖到天津,在贫民窟里长大。她原名叫杨淑敏,“新凤霞”是后来取的艺名。她六岁跟堂姐学京剧,十二岁拜师学评剧,十四岁便唱了主角,红遍京津。
在天津演出时,她从唱吴祖光编导的电影《莫负青春》的插曲《小小洞房》和《莫负青春》而知道吴祖光,解放后,在参加全国的青联会上,经老舍介绍认识了吴祖光。两人一见钟情。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恋爱,在北京结婚,主婚人是欧阳予倩和老舍,证婚人是阳翰笙。
婚后,吴祖光立刻帮助这个只在扫盲班读过几天书的妻子学文化,指导她看书写日记;带她去逛书店、看体育表演;介绍她拜齐白石为师学画画,结识了许多文化界的朋友,从而培养起她各方面的爱好。
就在他们结婚那年,新凤霞光荣参了军,担任了总政评剧团的副团长。1955年又调入中国评剧院。同年,评剧《刘巧儿》拍成了电影,风行全国,主演新凤霞更成了无人不知的评剧皇后。
新凤霞很勤奋。在吴祖光的指导下,她利用繁忙演出的空隙,练习作文,写一些生活回忆。1957年6月,《人民日报》第八版先后发表了她写的《过年》和《姑妈》,由于文章的生活气息浓,语言通俗清新,深得读者好评。这就是她的处女作。
解放后,吴祖光执导了京剧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以及《红旗歌》等电影。1957年,却因发表了《谈戏剧工作的领导问题》、《相府门前七品官》等文章,而被打成电影界的“大右派”。不久,吴祖光被发配到北大荒去劳动改造。新凤霞也因此受牵累,不再能正常的工作。平时她照常演出,演出完了,还得去干杂活。她身体患病,还被罚着去挖了几年的防空洞。
1961年底,吴祖光调回北京。他在五年中写了《凤求凰》、《三打陶三春》、《三关宴》等五个京剧剧本和一个话剧剧本《咫尺天涯》。长春电影制片厂请吴祖光将新凤霞挖掘出来的传统剧目《花为媒》改编成电影剧本。他们夫妇合作,对每段唱词都反复推敲。改编后的《花为媒》既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又提高了思想性和文学性,丰富了唱段,使新凤霞开创的“新派”唱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可是,“文革”风暴骤起,不仅已拍好的电影《花为媒》不能上映,而且吴祖光这个“摘帽右派”又被打翻在地。抗战后期他的住所常有流亡到重庆的文人聚会,当时被戏称为“二流堂”,现在却因此被扣上“二流堂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的帽子,打成“大黑帮”,又被关押了六年。新凤霞也再次受牵连,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二流堂堂嫂”,剥夺了她演出的权利。1973年,新凤霞患“脑血栓”,被医生误诊为“脑溢血”,因而留下了左侧偏瘫的后遗症。
1979年,吴祖光的冤错案才得到平反,同时调入文化部艺术局从事专业创作。同年,他在《收获》第三期上发表了反映旧社会江湖艺人生活辛酸苦辣的《闯江湖》,素材都是新凤霞提供的。话剧本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获得好评。天津电影制片厂又将它拍成同名故事片。以后几年,他还出版了《枕下诗》、《吴祖光论剧》、《将军失手掉了枪》、《解忧集》等新作,整理出版了200万字的《吴祖光文集》(六卷)。
新凤霞原来是个闲不住的人,现在只能躺着、坐着,不能重返舞台,一度很苦闷。吴祖光首先鼓励她收几个徒弟,传授技艺,使“新派”唱腔不致后继无人。后来又让她拿起笔来作画写文。他对她说:“写文章吧!像你当年学文化交作业那样,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吧。”新凤霞就这样写开了,每篇文章写的都是她个人的亲身感受。她写了《年关》、《学文化》、《绣花》、《开妓院的二伯母》等。吴祖光把这些短文寄给香港报刊,都一一发表了。她的作品题材独特,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具有一种别人学不到的风格,因而引起海外华人的注意。跟着,国内文艺刊物也纷纷来约稿。1980年,《新凤霞回忆录》在大陆和香港同时出版,很快又有了英文版和乌尔都文版。翌年,新凤霞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全国戏曲演员民间艺人转到专业作家队伍中的第一人。接着,她写的《新凤霞说戏》、《我与吴祖光》、《艺术生涯》等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版了。文化程度不高的新凤霞坐在轮椅上写了420万字的作品,出了26本书,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当然,这和吴祖光的悉心帮助是分不开的,吴祖光为她改错别字,辨识那些只有她知道的符号,删除重复烦琐的句子,但决不越俎代庖,正如他所说:“……对我来说是闻所未闻的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她的独具风格的语言,这都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新凤霞是齐白石的弟子,还有近千幅画作,与吴祖光先后在北京、新加坡举行了“吴祖光、新凤霞书画展”,还合出了书画集。她画完一幅画,常由吴祖光题字。“新画吴题”在画坛传为佳话。
1995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给他俩出了个散文合集《绝唱》,列入“双叶丛书”。可能书名取得不吉利,1998年,他们夫妇回吴祖光的故里常州探亲时,新凤霞突然发病,于4月12日遽然去世。这以后吴祖光两次中风,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坐在妻子生前的画案旁垂首沉默。生病和怀念成了他唯一的选择。2003年4月2日,吴祖光在北京过了八十六岁生日,9日早上突然告别了人世,追随他自己的爱和真去了。
吴祖光和新凤霞有二子一女。次子吴欢生于1953年,齐白石老人以“吴欢无不欢”赐名。吴欢自幼从父学文,从母学画。15岁响应党的号召,去了北大荒,成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一去就是七年。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他写的小说曾获“当代文学奖”,剧作获中央电视台•中外电视“优秀剧作奖”,有“京城才子”之称。
后来,他移居香港,当上了《香港镜报》的专栏作家,他的文章幽默犀利,又被人称为“香江神笔”。他著有《驴唇马嘴集》、《吴欢论坛》、《奇侠——吴欢作品精选》(共二卷,70万字)等。吴欢诗文书画俱佳,曾在香港、北京举行过书画展。金庸称赞他:“文章立论精当,勇敢锋锐,甚佩!书、画皆有奇气、侠气。”
对这个儿子,吴祖光是既爱又怨,写过一篇妙趣横生的《训子篇》,将吴欢既热情、乐于助人,又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性格刻画得纤细无遗。吴欢读了不禁大叫:“惊心动魄!”后来,他也写了篇《爸爸吴祖光》,却多是讲爸爸晚年如何照顾半身不遂的妈妈的故事。对母亲新凤霞,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母亲去世后,吴欢写了一首诗:“书香世代泽未休,尚有斯文一脉流;腕底沧桑挥洒尽,天风朗朗意悠悠。慈云一片下常州,家乡父老喜相酬;遥望苍穹无极处,凤楼霞蔚笑语柔。” 把他对母亲的殷殷思念,尽现诗中。
2003年五十岁的吴欢当选了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整理他爷爷吴瀛先生(故宫博物院的元老之一)留下来的史料中,意外地发现了吴老爷子生前写的一部20多万字的自传体书稿《故宫尘梦录》。这部书稿讲述了吴老先生参与故宫博物馆创建的经历,其中包括他陪同蒋介石、张学良等人参观故宫的轶闻和李大钊、梁启超、吴稚晖、何应钦等清末民初时期要人的交往,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整理吴氏家族的大批资料将成为他后半生的一件大事。目前,他还在为北京电视台搞《画圣吴道子》等剧本创作。
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幼女吴霜生于1955年10月24日,正是“霜降”节,所以取名吴霜。吴霜自小喜欢画画,曾得到张乐平、郁风等著名画家的称赞。但她更有唱歌的天赋,她嗓子好,且咬字清楚、音节准确,会唱好多歌。吴祖光为有这个女儿感到无限的喜悦和骄傲,小时候就为她写了个《女儿篇》。
吴霜长大了,因为舅舅的影响,学了西洋唱法,她的六叔吴祖强又是有名的音乐家。“文革”结束后,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是郭淑珍的得意门生,1980年曾获全国声乐季军。1981年,她离毕业只有一年,就去了美国,进入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后获声乐硕士学位,成了一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霜从小是个好强好胜的女孩子,与别人不一样。她不满借父母的盛名作为资本去获名利的行为,不甘心活在父母的阴影下,而靠自己的发奋努力去开辟人生道路。她写了一篇《太阳与月亮》,愤愤地声称:“我经过考试通过层层关卡被大学录取,有人说我是沾了父亲的光;我获得奖学金赴美国读书,有人说奖学金主管人是父亲的朋友;我回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一场个人音乐演唱会,有人说我靠了父亲的名声才引起如此反应;就连我在声乐比赛中获奖,报纸上宣传的标题都是‘吴祖光之女声乐比赛获奖’像串通好了一样,国内、国外都是如此。任何时候,人们都记不住我的名字,却牢牢记住了‘吴祖光的女儿’这几个字……”在美国深造时,她终于摆脱了名人的惠荫,她感到了自由,找回了自己,以《我的名字叫吴霜》为题撰文表达了内心的舒畅:“走到了一个地方,没有人知道我的父母,没有人知道我的家庭……那情景很像歌中的词儿:我是一只孤独的船,飘荡荡远走天边。那时侯的我,24岁,风华正茂。”她不仅成功地在美国举办了个人音乐演唱会,还“随自己的心愿尽情追求心中的偶像而不必考虑家庭、父母的意愿”,与查理在赌城雷诺结了婚。1987年,她曾回北京举行演唱会,后又到台湾演出,但后来她的兴趣就慢慢转变了,开始写剧本和散文。1996年回国,现任北京蒸汽球文化艺术传播公司副经理。
吴霜创作了话剧“光明三部曲”。前两部《别为你的相貌发愁》(1996年)、《女人漂亮》(1997年)上演后曾轰动北京城,因而获得“京城才女”的美称。最近一部《父女惊魂》是喜剧,通过大都市里的小人物的故事,反映了人们活在世上很累,都有心理问题。她采用好莱坞式的喜剧手法来诠释生活中人们遇到的矛盾和难题,既具荒诞色彩,又是现实的。该剧2001年在首都剧场上演,更得到普遍的好评。
比较她父亲的喜剧风格,吴霜说:“我父亲也是搞喜剧的,但我与他不同。他的戏是用喜剧针砭时弊,而我是要用喜剧来歌颂社会,……”她也比较过与吴欢在创作上的异同,她说:“我哥哥文章搞的多,我是搞戏剧。他是用轻松的开心的语言讲述某种道理,我是用开心的形式表现一个道理。”
其实,吴霜的散文也写得不错。她近年出了两本散文集《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北京出版社)和《吴霜看人》(华夏出版社),都是写家事和个人经历的,文笔清新活泼,得到许多读者的称赞。吴祖光在为女儿的书作序时欣慰地说:“我和妻子的教子之道就是自由放任顺其发展,几个孩子的个人兴趣都是他们自发定位的。而吴霜出国之后发展什么更是父母鞭长莫及无法控制的了。她写了许多文章,有在异国他乡生活十几年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不少是写她自己的家庭和家人。我当然高兴女儿写出了这样多的文章,也很欣慰女儿成了一个能够写出不少好文章、出了自己的专著并且开始拥有自己读者的作家。”
吴老先生说自己的女儿的文章好,并非老王卖瓜。吴霜的文章好就好在真诚、大胆、尽说心里话,包括回顾自己。她毫不掩饰地说:“我的过去包括了许多恶劣的经历,比如说自私自利啊,幸灾乐祸啊,背叛友情啊,妒忌吃醋啊……要是让我点根蜡烛,手拿一杯梅子酒,目光温柔,脸色苍白地坐在沙发上回忆往事,那必定是一个烛泪滂流,酒杯碰翻,主人公披头散发,颓丧不已地在沙发上的情景——我恨自己恨晕过去了。”
在《“神童”老爸吴祖光》的书中,她对父亲的天真描写得特别有趣。她承认:“我变成作家,是父亲给我的影响更大些。”“我从小就听我爸爸讲故事。”不过她对母亲更佩服。她说:“她是一个十分伟大的天才,并不是每一个人付出努力就能达到这样的。”她现在正在写20集的《新凤霞传奇》,原来听说是请吴祖光搞的,但他推荐了她:“要写好新凤霞,非我的女儿吴霜莫属啊!”
文章来源:父母亲网 发布日期:200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