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香玉帛沁芬芳 义重丹心化茹情
作者:伊宝琴,黄磊
兰香玉帛沁芬芳义重丹心化茹情
—那些年,我与恩师一起走过的日子
兰舫霜音亦铿锵李门几代醉情肠
魂断氍毹绕梁韵落红又见早梳妆
数载相伴授艺寓情
我的恩师李兰舫已经辞世29年了,这些年来我总想写写对老师的怀念,但是每次拿起笔来,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未落笔先落泪,以致泣不成声。
自从我16岁追随李兰舫老师以后,跟随老师学戏、唱戏,几十年都没有离开过,直到恩师临终,一直守护在老师身边。曾记得50年代拜师收徒被视为培养私人势力,那时的口号是“为国家培养红色接班人”。李兰舫老师对我十分喜爱,我对老师由衷地敬重,就是在文革中我也是想尽办法保护她,她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慈母,她的谆谆教诲,我至今不忘,她手把手教戏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记得老师口对口地教我白派唱腔,给我讲发声方法,共鸣位置和丹田气的运用,非常得耐心,老师不会讲理论,只是反复地给我示范,直到我领会了为止。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说白玉霜的特点“脑后摘金”(颅腔共鸣),如《玉堂春》中“连累你受牵连我更伤心”的“更”字,就是“脑后摘金”,(使用丹田气冲击颅腔共鸣),能充分表现苏三的感情,感染观众。
那时一天演三场戏,老师不顾演出的疲劳,抽空就教我,给我排戏,编唱腔。我和老师演出的《砸粥缸》是我们师徒合作最好的成果,在60年代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一经播放,别人还以为是老师和小白玉霜合演的呢。这份师徒情慢慢融化为母女情,恩师不尽的关怀,早已深入我的心中,我把她当做慈母,为她沐浴,为她洗衣。至今,我已年逾古稀,回忆起来,淡淡地微笑,慈祥的面容。这段属于我和恩师的故事,就在那个年代,有着不可割舍的情分与意义。
视戏如命戏比天大
李兰舫老师1957年来到沧州评剧团,兢兢业业地带领全团进津,京,出关外,硬是把一个50多人的县级剧团发展成为130多人的市级剧团(包括青年团)。沧州市评剧团是自负盈亏制,没有国家拨款,全靠演出的收入。自从老师到了沧州评剧团,写台口(联系业务)根本不成问题,票价由两角升到五角。演员们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演出水平更是居于评剧界的一流,50年代曾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上演《桃花庵》,场场爆满。
老师的生活很简仆,除了演戏,从不问别的事,更不知道打扮自己,平时连一件时髦的衣服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排戏、演戏中。在排演《母子两代英雄》时,她因为一个出场亮相不符合导演的要求,就硬生生地重走了几十次,直到自己与导演都满意为止。她是一位大主演,能这样认真,虚心地听从导演的排练,给我们青年演员做出了表率。
在沧州市上演《母子两代英雄》时连演45场,累得她高血压220,眼睛都充血了,可是她看到戏票已经售出,就坚持上演。她说:“观众爱看,我吃药顶着也要演,不能冷了观众的心”。
老师不但主演戏认真,演配角戏更是一丝不苟。演《秦香莲》她扮演王延龄,一声“落轿”就博得满堂彩。
平易近人提携育种
老师平时对我们很温和,从没因为私事跟谁红过脸,但是你要不认真演戏,她绝对不留情面。
不管是谁,在演出中的口型和眼神有毛病,她都要立刻纠正。有一次和我演对手戏的演员吃了蒜,我就不和他对面交流,下来老师立刻就批评我说:“你演的是戏中的人物,下次再这样不行。” 还有一次,我的干爹去世了,我去吊唁前,老师很严肃地嘱咐我不许大声的哭,因为晚上还有戏,哭哑了嗓子怎么唱戏!
老师虽然是个大主演,可在团里从不摆架子,争位置,她的戏可以放在前面演,如她主演的《砸粥缸》这出戏就演过“帽戏”。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青年演员,他甘心当配角把我们托上舞台。《追鱼》中她演过小生和假包公;《御河桥》中她演彩旦;《螺女传》中演老旦;《钟离剑》中演老生文仲;《杜鹃山》里演杜妈妈。演出时她将新鲜的服装让给我们青年演员穿,自己穿旧的衣裙,在剧中她带着我们演,给我们增强信心,使我们很快成长起来。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舞台。恩师一生献给了白派舞台艺术,教育我们后辈谨记白派唱腔精华,于传承中更见发展与创新,而白派立本的特点,直到再传弟子身上,也是一脉相承的,我不能忘记恩师点滴语言,更不能忘却白派李兰舫艺术的弥久之魂。
与党一心其力断金
李兰舫老师虽然不是中**员,但是她对党忠诚,时刻跟党走,响应党的号召,以团为家,把自己多年积蓄的价值万元的八个戏箱的行头和头面全都献给剧团。
党号召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她带领全团排演了新编历史剧《佘太君挂帅》《摆箭会》《珊瑚转》《钟离剑》和现代戏《母子两代英雄》《槐树庄》《骨肉深情》《杜鹃山》《南海长城》《铁流战士》等剧,配合大跃进排演了《木匠迎亲》。
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老师参加工作组到农村去搞“四清”。她响应党的号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下地干活经常是一身汗一身泥,拉车,抬土她从不喊累,休息时还要给农民演唱,宣传党的政策。很多农民和她交上了好朋友,有的农民朋友进城到了她家,老师都做饭招待。
老师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就是在“文革”中她受到了迫害,被关牛棚,强迫劳动,她也时刻坚信“党会给我出路的。”就这样,恩师的艺术在党的关怀下,一脉相承,延绵不息。
兰花沁香余韵绕梁
我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恩师,教我做人,教我唱戏,我要发挥自己的余热,为评剧白派事业多做工作,继续恩师未完的事业。
李兰舫老师在我心中是一座丰碑,她的人品艺德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她的艺术成果是我永远学不完的财富。
文章写到这时,早已泪眼迷离,心头烦乱,我要和恩师说几句心里话:“如果还有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徒弟!就在您的身边,再多说些还没说完的知心话,恩师,我们想您了!”
刘化茹 口述
伊宝琴 黄磊 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