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洪影:一唱新腔传天下

洪影:一唱新腔传天下

洪影:一唱新腔传天下


                                

作  者  汪庆成


       时间:倒数70多年,那时候她开始唱戏。
       地点:她生在滦县,根在北京,在家乡入门,在京城拜师成才,演艺生涯遍及全国,福地还是在家乡。
       人物:时光回溯到几十年前,那时在冀东一带,她的红火程度绝不亚于当今任何最著名的影星歌星。她起初只想凭唱戏给父母唱出好吃好喝,唱来幸福生活。由喜欢唱戏唱到人人喜欢她,唱出了数不清的传奇。唱了多少场?总有10000多场!
       故事:这是一个女小生充满神奇色彩、彰显创新精神的动人故事……听!板胡一响,梆子一敲,81岁高龄的她,忍不住要上场了!
       序  幕
       中国戏剧史注定要记下这样一个唐山人的名字:洪影。
       作为杰出艺术家,今年三八节,她被评为唐山百年十大杰出女性,唐山妇女发展史上也将为她写上浓重一笔。
       不久前,记者去采访她,那天恰逢今年首个洪派评剧艺术传承日,众弟子和老师欢聚一堂。洪先生虽身有小恙却依然精神抖擞,甩开右臂,节奏分明地为弟子们敲着梆子,细心指导,那精气神哪像八旬老人!
       记者有幸现场聆听洪先生演唱。开唱前,她笑着指指肚腹部位:“我是用丹田唱的,医生也说不清丹田在哪儿。”演唱开始,真个是字正腔圆,声音似乎不大,却让人分明感到一种震撼力,那动听的声音仿佛氤氲在空气中,而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又分明让人感受到逼人的阳刚之气。演唱声中,我仿佛看见大幕拉开,她为评剧艺术创新改革的故事开始上演。
       第一场:一炮打红
       演艺界常说“救场如救火”。她去救场,自己却火了。从没唱过评剧,初登台却唱出满堂彩;本是京剧老生,却唱红评剧小生;不会识谱,却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小生唱腔……
       1951年那一天,似乎决定了洪影将成为传奇式的一代名家。
       那一天,昌黎胜利剧社贴出了海报,卖完了票,就等着次日上演评剧《刘翠屏哭井》呢。偏偏这个时候扮演剧中小生李金禄的演员突然病倒,上不了场了。那年月,娱乐形式很少,看场戏就是最难得的享受。如果戏不能如期上演,观众怎么会答应?剧团也得名声扫地呀!这可怎么办呢?
       洪影当时正在这家既唱京剧又演评剧的剧社工作,她的行当是京剧老生。事情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有人提议让她去救场。谁都知道救场如救火是戏班的规矩,也是艺德。可她从没唱过评剧,能行吗?有人满腹狐疑,有人为她捏一把汗。她却毅然接受领导交给的救场任务。仅有半天准备时间,导演焦急万分给她说戏,她竟很快熟悉了剧中人所有念白和唱腔。当晚的表演出人意料地精彩,一登台就是碰头好,她那优美的嗓音,漂亮的扮相,迷倒了观众。初次扮演评剧小生一炮打红,观众们纷纷赞叹:这个女小生演得太棒了!
       这看似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实际上合情合理。
       她天生适合唱戏,那些高高低低拐来拐去无比复杂的腔调,只要随便听上两遍,就记住了。甚至有人夸张地说她“用鼻子闻闻就能唱好戏”。况且,整天和唱评剧的同事在一块,不唱也会唱了啊。加上她生性活泼,自小像个野小子,如今演起小生来能不传神吗?
       最重要的是,她始终铭记着老师赵月笙先生临别时语重心长的一段赠言:“四大须生、四大名旦,都是根据自己声音的特点,根据所演人物的特点大胆创新,才成为一代名家。你有灵气,嗓子有特点,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充分发挥特长,唱成名家。”
       机遇就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领导见她唱评剧小生这么红火,就建议她改唱评剧,这也正合了她的心意,她知道发挥创造性的机遇来了。
       1952年初,她到评剧队担当正工小生主演。后来又随队成为“唐山专区实验评剧团”演员。
       一个从没拜师学过评剧的人怎么能唱好评剧呢?原来她以众人为师,进京下卫,赴东三省,观摩了许多名家的表演,还非常善于向各种艺术形式学习,汲取京剧、梆子、越剧、川剧、书曲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平时又喜欢和同行切磋交流,只要对演戏有益,团里烧水工的意见她都用心思考。
       当时团里缺编剧、作曲人才,剧目少,台口不旺。团领导鼓励大家写剧本、编唱腔、搞创作。有这样的好机会,她别提多高兴了。没用几个月功夫,她就学会了戏曲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式,初步掌握了评剧唱腔韵律和简单的锣鼓经及板眼板式,开始试着照小人书编写小折子戏,有点经验后,就着手移植改编大戏,并逐渐学会了设计唱腔。
       她创作出了主演剧目中自己的所有唱腔。她不会记谱,创作好唱腔之后,再请乐队琴师润色整理、记谱成曲。那些优美动听的曲调从她嘴里源源不断地飞出,成为剧中人物一句句崭新的唱腔。
       总结创作体会,她说道:“除了掌握一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剧本,把握各场次的发展脉络,摸清人物故事,吃透人物,只有真正深入到剧中,才能创作出既好听又动人的唱腔。”
       勇于追求总会赢得收获,迈开艺术创新的坚定步伐,终将收获丰硕的果实。
       第二场:千锤百炼
       “要吃饭,一窝旦”这个陈旧传统被她打破;经历了多少艰苦锤炼,她的唱腔、表演已炉火纯青,终于完成了由“演谁像谁”到“演谁是谁”的艺术登攀,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评剧旧戏班有个传统说法:“要吃饭,一窝旦”。就是说,评剧团只有靠漂亮的旦角演员,才能生存下去。不幸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旦角的确占据了评剧表演的主导地位,生角往往只是配角。
       洪影在实验评剧团演出了不少剧目,如《秦香莲》、《凤还巢》、《打狗劝夫》等等,可这些剧目依然大都是旦角领衔,小生只是陪衬。生行的唱腔也很简单,一般都是二六板,四句上下翻。都解放了,人民的剧团还是“一窝旦”,古往今来那么多爱国志士、英雄豪杰、热血男儿又怎么去演呢?
       她反复思考后认识到,评剧要繁荣发展,必须健全完善行当,提升小生、老生的地位,多编、多演生行戏,与旦角各领风骚。她向剧团领导汇报了这些想法,得到大力支持,团里决定由她和丈夫许郁仁(当时的业务团长,地震亡故)编创移植生行剧本,设计新唱腔,并争取尽快上演。
       他们首先开始了移植京剧《鸳鸯泪》为评剧《周仁献嫂》的艰苦创作。老许文化较高,改编剧本以他为主。洪影是扫盲生,当参谋并负责唱腔设计。当时他们经常白天排练晚上下乡演出,写剧本编唱腔只能在夜里熬战。他们租住的是老乡破旧的房子,没有电,只能点上蜡烛创作。写到周仁被打一折,老许说什么也想不出好词句,洪影按照她对剧情的分析和对人物的理解,建议:“周仁亡妻救兄,反遭毒打,真是太冤了,这一折是不是应该突出一个‘冤’字,好好让周仁发发牢骚和怨气?”她的话使老许深受启发,这才有了“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这段催人泪下的经典大唱段。
       洪影的评剧处女作《周仁献嫂》排演成功,在昌黎连演半个多月,受到城乡广大观众一致好评。经过不断加工越演越好,后来又来到唐山剧场演出数天,大受欢迎,剧场里经常满员。当时一位京剧名家打趣说:“洪影进了唐山,我们京剧竟演不过你们啦!”
       紧接着,他们又移植改编了越剧和川剧《柳荫记》为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洪影在唱腔设计上,吸收了越剧和曲艺的一些声腔板式,念白上采取上口与半上口相结合的方法,表演上,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突出了梁山伯挚诚执著的生动表演,这些都具有空前的创新意义。
       1954年秋,剧团应邀到唐山小山“天鹅”大戏院演出《梁祝》。当时同名电影越剧《梁祝》正在唐山各影院放映。演出前几天,洪影利用白天排练间隙偷偷跑到电影院观看电影《梁祝》,一心想从电影中学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她果然被越剧名家范瑞娟饰演梁山伯的精妙表演所打动,那执著、大方的神态,那抑扬顿挫、凄婉动人的唱腔,那潇洒飘逸的举手投足,都使她深受启发。她边演边改,越演越精彩。有几次演出谢幕后,演员们都已卸妆离开剧场,她依然沉浸在戏里,坐在后台发呆,直到老许叫她回家,她才“哇”地一声哭出,回到现实中来。演出持续一个多月,创下连演四十天、近百场(每天两到三场),场场爆满的历史纪录。《梁祝》成为她的开山之作和成名之作。
       截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们先后编创、演出了她的独家戏《红龙传》以及代表剧目《刘伶醉酒》、《六国封相》、《御河桥》、《孙庞斗智》、《孙安动本》、《杨乃武与小白菜》、《牧羊圈》、《珍珠衫》等二十几出生行领衔的传统戏,还结合当时形势,先后演出了《台湾解放前夜》、《英雄列车》、《台湾来的女客》、《闹碾房》、《小二黑结婚》、《南方烈火》等现代戏。
       她的戏越唱越火,唱红了唐山,唱红了冀东,唱遍了河北、华北、东北、山东等几十个省市,有几次到北戴河海滨演出,还受到郭沫若、程思远、林铁、贺炳章等领导人和著名演员金山、孙维世、赵子岳、张平的一致好评。
       历经十几年摔打磨砺,她使评剧“生行”焕发生机,逐步形成淳厚挺拔、刚柔相济、棱角鲜明、富于变化的演出风格,开始在评坛占有一席之地。
       “文革”磨难过后,她先后被“抢”到乐亭、滦县评剧团,演出《十五贯》、《红龙传》等传统剧目。她成功塑造了《十五贯》中况钟的形象,同行们评价她演老生不亚于小生,对评剧老生改革也做出了贡献。她宝刀不老,演艺重放异彩,洪派艺术影响日盛。
       她在生活中锤炼演艺,在演艺中实现生活。唱腔的锤炼,表演的揣摩,占据了她大量时间。即使一个拖腔、一个微小表演动作,她也要反复打磨,一定要找到内在依据。有一次,排演《杨乃武与小白菜》,怎样传神地表现杨乃武见到小白菜时那种悔恨交加的心情,让她犯了难。这时她突发灵感,想起父亲当年因为不能让她吃上饱饭而自责的一个动作:身子向后一仰,右手“叭”地一声打在脑门上。她用上了这个动作,取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她认为:“必须根据人物真实的喜怒哀乐来表演,只有把人物真正吃透,才能把人物演活。”
       人们发觉,她的表演艺术经过岁月锤炼,已经由起初所追求的“演谁像谁”达到“演谁是谁”的艺术境界。以她年近花甲时在评剧《李白进宫》中所饰演的李白为例,诗仙李白那轩昂的神态、飘逸的风采、震撼的唱腔,仿佛李白再世一般,令人为之倾倒。中国评剧院院长胡沙看过她主演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之后评价说:“我看过许多杨乃武,真正的杨乃武在唐山。”
       2005年12月,唐山成立了“评剧洪派艺术学会”。2008年,国家文化部确定洪影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艰辛的耕耘终于迎来鲜花绽放,而那迷人的芬芳意味深长。
       第三场:美妙传奇       幼年学戏,童年成角;钟情评剧,热爱家乡;演艺传神,引出奇事……
       洪影先生的人生之路充满传奇色彩。
       据说她出生那天暴雨倾盆,连家里用来烧炕的煤都给冲走了。父亲开玩笑说她是龙王爷的女儿。她七八岁就开始吃苦受罪学京剧,唱花脸,唱老生,十几岁年纪就学会了《武家坡》、《失空斩》等十几出戏。12岁时在北京“开明大戏院”主演京剧《失空斩》全剧中的诸葛亮,一炮打响。其后又票演了《法门寺》中的赵廉、《武家坡》中的薛平贵等角色,均获成功。当时虎坊桥一带的小孩都羡慕地称她为“小诸葛”。
       她唱评剧成名后,有大剧团请她去,有剧团许以重金,都被她婉言谢绝。她决心坚守家乡这块评剧发源的风水宝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下乡演出。那时出行要骑自行车、步撵或坐马车,演出要搭席棚土台,没有电,只能用气灯、马灯照明,全台只有一个悬吊麦克,全体演员用一个脸盆洗脸卸妆。每次下乡,她总是走在前干在先,扛行李、搬戏箱、装台这些男同志干的话,她也抢着干。夏日炎炎,汗流浃背,穿戴好戏装行头,一场戏下来,她要在后台换好几个水衣子(唱戏穿的内衣),换下的水衣子一拧哗哗流水。数九隆冬,寒风刺骨,为保证演出效果,她只穿秋衣,经常冻得浑身打颤,手脚红肿。有好长时间,每天演出两场还不能满足观众需求,她就连轴转,加演至三场,甚至四场。
       “宁可卖了大胆瓶,也要去看洪影范金亭”,是当时冀东流传的民谚。她记得,当年唐山小山和古冶唐家庄一带,有几个工厂单位,包场买她的戏票。还有一帮“老头队”,只要听说有她的演出,就天天排队买票,后来还有人总结出“三多”:排队买票的多,看戏上厕所的多(从台前过看得清楚),受老婆气的多(买不上票,老婆生气)。去乐亭、滦南等县下乡演出,还多次发生排队买票挤坏门窗、踩塌土炕的事情。
       由于她演技高超,扮相帅气,相当长一段时间,许多人以为她是一个阳刚帅男,以至闹出不少趣事。1959年春天,剧团赴山东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巡回演出,在青岛停留七天,演出十几场。有一位年轻女教师前三天演出场场必到,三天后竟将一封求爱信送到剧团领导手中,恳求领导做媒要与洪影谈朋友,并请她次日午后到“栈桥相会”。这可难坏了剧团领导,她也不知所措。经商量决定“赴约”。团长“媒人”在前,她紧跟在后,刚上栈桥,只见一手拿杂志(暗号)的女青年与一女士(姐姐)早已等候在那里。“媒人”团长先打了招呼,自报家门后便和女青年攀谈起来,而后慢慢道出“真相”,开始姑娘不信,接着洪影到了跟前,当她摘下帽子露出发辫,姑娘无地自容要跑,被大家拦住,她们在桥上拜了干姐妹。她在沈阳、唐山、昌黎等地也多次招致“鹊桥相会”、“北站送别”、“刘台庄奇遇”等一个个类似的“爱情”故事。
       人生是如此美妙神奇,以至会让人忘却还有风霜雨雪。
       第四场:金辉夕照
       遭遇癌症,生死考验;沐浴关爱,战胜病魔;晚年心愿,惟在传承……
       1999年冬经几家医院检查,她被确诊为子宫颈癌(中晚期)。
       这如同晴天霹雳,几乎让她无法承受。她想了很多很多。她问自己:活了70岁,演了万余场戏,缔造了洪派艺术,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要说不满足,也只是觉得传承洪派艺术还有太多事情要做……她做了最坏打算。可是组织上为她请来了最好的专家,当年底做了大手术,在医护人员和亲朋好友的关怀照顾下,她度过危险期和放化疗关,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她无比感谢党和人民,决心把余生全部奉献给她所钟爱的评剧艺术。
       洪影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洪派艺术很好地传承下去。
       2004年秋至2005年春,她自费录制了《洪影演唱专辑》。除了策划准备和前期录音之外,15个经典唱段的配像拍摄,上百遍反复演示动作,数十次化妆卸妆、穿换戏装,连续十几天奔波劳碌,对于当时已76岁而且多病的她来说,的确是极其严峻的考验。拍摄日程紧,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就寝,她就在拍摄现场随时打针吃药。有几次实在支撑不住,她索性趴在草地上,休息片刻又扮上接着录。现场人员无不被她这种甘于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所感动。
       她从24岁开始收徒,到现在已经收了57名入室弟子,他们遍及京、津、冀和东北各地,目前仍有28人在各地评剧院团工作,其中包括荣获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各种国家大奖的8名国家一级精英。她曾在市艺校从教数年,培育了成百上千的学生。她还曾到廊坊大厂评剧歌舞团传授她的代表剧目,帮他们排演新编现代戏,还收了3个后来很有出息的徒弟。
       她费尽心血培育的张俊玲是她最得意的徒弟之一。张俊玲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刚柔并济,表演朴实大方,充满阳刚之气,成功塑造出众多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主演过《周仁献嫂》、《杨乃武与小白菜》、《梁山伯与祝英台》、《红龙泉》、《红丝错》等剧目,曾荣获全国戏剧梅花奖,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评剧界具有广泛影响,已成为当代评剧女小生代表人物、洪派代表性传承人。
       晚霞散发着金色的光辉,洪影先生依然在为洪派艺术的传承不懈努力。
       尾  声
       日前正在北京排戏的张俊玲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亲传弟子,老师是我的偶像,她的精神、品格和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一定要当好洪派艺术传承人。洪派艺术内涵丰富,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创新精神。老师创新了评剧小生角色,创新了声腔和表演艺术,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要创新就要有胆有识,善于吸引各个方面的营养,加强文化修养,站在时代前沿,满足新形势下的审美需求。”她介绍说,她正创作的唱腔就采用了类似歌曲的小调,还用了京昆曲调,跳出原有形式,又不失评剧特色,非常好听。 “我们这代人必须敢于探索、创造、追求,也要勇于承担失败。只有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去,才能传承好代表唐山的洪派艺术。”
       唐山有洪影这样的戏剧家,我们足以自豪。
       唐山有更多独具特色的艺术家,我们殷切期待。
                               文章来源:汪庆成博客 (2010-05-10 )

TOP

洪老八十一大寿盛典上和新入室的弟子合影留念(本图片不得移作它用)

[ 本帖最后由 火花 于 2013-9-17 23:1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