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天津评剧“五朵梅花”的戏剧人生

天津评剧“五朵梅花”的戏剧人生

五位梅花奖演员: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曾昭娟、赵斌
   
    一.评剧名家李秀云的戏曲人生:
      
                     

李秀云,1958年考入天津评剧院少年训练队,工青衣、老旦,师承刘兆祥、孙桂君等。她在唱腔上师承鲜(灵霞)派,并吸收各派的特点,形成了嗓音圆润、真假声自然转换、吐字清晰的演唱风格,她演绎的《秦香莲》、《包公三勘蝴蝶梦》、《双烈女》、《村南柳》等作品轰动一时,并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本帖最后由 youyayi 于 2014-2-22 14:1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懵懂中走上评剧之路

       小时候的李秀云是一个爱唱歌的孩子,嗓音尤其出众,在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中总是能受到关注,小小年纪便远近闻   名。李秀云并非出生在传统的戏曲世家,十岁之前她从来不知道评剧为何物。那时候在她家附近有个京剧社,她没事就喜欢泡在那里听老先生唱京剧,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哼唱一些。恰逢社里招学生,李秀云试了试,老师觉得她嗓子不错,但是没有小嗓,便问她唱老旦行不行?那时候才八九岁的孩子哪懂什么是老旦,只觉得是唱老太婆的戏便连忙摇头,她与京剧短暂的缘分也就搁浅了。
      1958年,一位邻居看到天津评剧院少年特训队招学生,知道李秀云爱唱歌,便赶紧告诉她让她去报名。考试时,一位老师带着她唱了一段《井台会》的高腔,李秀云轻松地学唱下来,老师非常欣喜,告诉她:“你通过了,检查身体去吧。”虽然轻松通过考试,但是体检对李秀云来说却成了个关卡。原来李秀云小时候因为出麻疹导致高度近视,她自己不知道,家人也没在意,结果就在这次体检中被眼科大夫检查出近视。“我当时很害怕,怕因为近视学校不要我,我就学不了戏了。检查完身体医生一般会在体检表上画圈表示正常,我就自己画了个圈,结果一紧张画的太大了,明显比医生画得大了一圈。我把表交给当时负责的师兄时还特意跟他说,这个圈不是我画的,是大夫画的。”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倒是让人觉得这个孩子单纯可爱,师兄没说什么便收了体检表,李秀云得以顺利进入少年特训队开始了评剧生涯。
      十多岁的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总是会心生胆怯,再加上当时对戏还没开窍,李秀云总觉得自己跟这个环境格格不入。天天练功既枯燥又辛苦,剩下的时间就用来想家,李秀云心里很快打起了退堂鼓。当时恰逢姐姐结婚,她便跟老师请假回家了。等姐姐婚礼结束,李秀云还没返校,妈妈便觉得有些奇怪:“你怎么还呆在家里?什么时候回学校?”李秀云小脸一耷拉,说不想回去了,练功练得腿疼得受不了。妈妈一看这不行,为了唱戏把学都退了,怎么能说不学就不学呢?于是便给老师写了封信,说李秀云小时候腿折过,能不能不让她扳腿了?老师很通情达理,便说就让李秀云学文戏,不练这些了。但是经过这一番折腾,李秀云冷静下来了,她觉得自己就是为了唱戏才去的训练队,如果不练基本功,那将来也不会有所成,所以她一咬牙坚持了下来。
      最初开始学评剧时,李秀云因为个头比普通孩子高,很多戏都演不了。搬道具、拉大幕、洗鞋穗,凡是能干的活她都干了,就是没有机会演戏。有一次因为生活需要,李秀云想外出买块香皂,结果生活老师问了一句:“你唱《秦香莲》了吗?没唱就别出去买。”这话对李秀云来说是一个刺激,她那时便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会唱《秦香莲》,为自己争口气。

TOP

●说你行你就行
       1963年,机会开始垂青这个学了很多戏却一直没有上台表演的孩子。当时团里给李秀云排了一出《秦香莲·杀庙》的戏,很多老师看完直说:“这孩子不行,眼睛不会动。”便要把李秀云给换下去。但是有一位老师却坚持要李秀云来出演秦香莲,他就是少年训练队队长单宝峰,他对那些反对的老师说:“李秀云没唱过戏,这是她的第一出戏,得给她机会,这样才知道她到底行不行。”单宝峰的坚持给李秀云换来了宝贵的登台机会,而他对李秀云的严格训练更是她成功演出的保障。“当时单老师很直爽地告诉我,经过开会老师都不同意我来演出,但是他认为我行,不过我必须得刻苦练习,不然就会被换下去。”李秀云说道。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李秀云也开始逐渐发力,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到排练场练眼神,戏里面的重头戏是需要跪着边走边唱,她就在坑坑洼洼的水泥地上练习跪着走。那时候练功只穿一条练功裤,也没有护膝之类的东西,她每天都练到裤子磨破、膝盖流血也不停。白天腿上破皮流血,晚上睡觉开始结痂,第二天继续跪着练,结的痂掉了一层又结一层也没上过药,这样一天天练下去,李秀云膝盖下面那块肉都没好过,但也正是这样,跪着走的基本功练成了。李秀云凭借着这出戏在青少年汇演中大放异彩,更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演出机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1976年以后,李秀云出演了一系列优秀的评剧作品,《秦香莲》、《包公三勘蝴蝶梦》、《卖妙郎》、《闺女大了》、《打金枝》、《双烈女》这六出戏更是走到哪演到哪,一年间就唱了二百多场戏。《闺女大了》在“十二大”召开期间调到北京去演出,场场爆满。当时很多演员趁着在北京演出期间去故宫、颐和园逛,李秀云却一点时间没有,每天奔波在剧院和住处之间。在北京呆了45天,她唱了52场戏,有时候都要每天两场戏倒着演,这对现在的演员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但李秀云却没有丝毫怨言,她说自己对评剧的爱超过了一切感受,所以全然不觉得疲惫。
      为了使天津评剧艺术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除了在北京、天津演出,李秀云还不间断地到全国各地慰问演出,她对待每一场戏都无比认真、全力付出,观众也从中感受到了她的诚意,喜欢听她唱戏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李秀云收到各种各样全国观众的来信,很多人表达了对她的喜爱和支持,这让她感到既温暖又备受鼓舞。但在演出《秦香莲》期间,一封读者来信却犹如一盆凉水泼了过来。那位读者在信中写到:“你演得那是什么?秦香莲怎么哆哆嗦嗦、颤颤巍巍的,别说陈世美不爱你,连我都不爱你。”看到这封信,李秀云蒙了,她开始审视自己的演出有何不足。为了仔细研究演出情况,她把自己演出时的唱段录制下来,用卖掉手表的钱买来一台录音机,一字一句地抠唱腔唱段,争取做到完美。因为牙齿不齐,李秀云吐字有些含糊,为此她天天在家练吐字发声,有时候练到嘴皮都磨破,终于练出一套吐字清晰、技巧娴熟的硬功夫,有人评价说:“李秀云老师的嘴皮子堪称一绝。”
      1990年,李秀云凭借在《村南柳》和《卖妙郎》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了第七届梅花奖。获这个奖项对戏曲演员来说可谓至高荣誉,但李秀云却非常淡定。“这总归是个人得奖,但我知道,如果没有其它演员和乐队师傅的配合及付出,我肯定拿不了这个奖。而且那时候天气寒冷,我们住的旅馆也没有暖气,演员和乐队几十人没有怨言陪我一起参评演出,我真是无以为报,只能在演出结束后买来酒水送到每个人的宿舍去,以表谢意。”

TOP

●花甲之年不忘评剧传承

李秀云退休后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悠闲,和爱人赵国忠一起养养花、溜溜狗,剩下的时间就带徒弟、教学生。谈及爱人,李秀云语气中流露出一股自豪、钦佩之意:“国忠是国家一级导演,他的很多作品都获过大奖,我拿梅花奖的《村南柳》就是他执导的。我们俩是同窗学友,他一开始学的是老生,后来边演出边当导演,到中国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两年后开始转为专职导演。”
  一个是导演,一个是主演,当被问到俩人工作上有分歧会怎样时,李秀云表示,绝对服从导演。“赵国忠对工作相当认真,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较真,他一进排练场就六亲不认。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剧团实行承包制,我负责带评剧二团。以前除了演出我没管过别的任何事,但当了团长就得负责起整个团的事务,我每天都要安排、解决各种事情,事无巨细,但也因此没有时间背词。排练时我的词背不下来,国忠一听不行,就当着大伙面说,‘停下来!李秀云,给你十分钟背词,背得完吗?’当时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我。不过我知道这确实是我的问题,所以就赶紧背词,背完接着排练。不过我们俩有一个默契,回家之后不会再谈论工作的问题,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就这样风风雨雨走过五十五年,有时候也有磕绊,但都会互相让一步。”李秀云笑着说道。
  刚退休时,李秀云很不适应突然间闲下来的生活,恍惚间又患上了交感神经亢奋的毛病,经常输液。因为孩子在南方工作,赵国忠怕老伴一个人在家寂寞,便向单位申请提前退休,留在家里陪她,慢慢地,李秀云的身体康复了。
  病一好,李秀云又闲不住了,她心里放不下评剧。“我是鲜派的传承人,有责任把鲜派艺术传递下去,就算退了休也不能离开评剧。只要有学生希望找我学戏,我就倾囊相授。”李秀云对待徒弟如同自己的孩子,不仅尽心尽力教学,在生活方面也对他们细心照顾,有外地学生来学戏,住宿不方便,她就收拾一间屋子让学生住在家里。除此之外,李秀云对待戏迷朋友也是尽心尽力。一个大学生戏迷告诉她说,北京有个戏迷特别喜欢她的戏,但是很多戏在电视、网络上都看不到了,心里很惋惜。听到这个情况,李秀云便要来戏迷的地址,把自己的演出光盘给寄过去了。“很难得有年轻人喜欢戏,我想多跟他们交流交流,也借这个机会把鲜派艺术传扬出去。无论以后评剧发展到什么程度,我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


[ 本帖最后由 youyayi 于 2014-2-22 14:07 编辑 ]

TOP

天津评剧“五朵梅花”的戏剧人生

二.马淑华:我这一辈子是为评剧“还泪”而来
                           
                  
](马淑华是驰名全国的天津评剧院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马淑华1946年生人,工闺门旦、青衣、花旦。马淑华演唱技巧纯熟动人、嗓音甜脆明亮、韵味浓郁、演唱功力非凡,在继承评剧“刘派”基础上博采众长,“爱派”俏丽多姿的疙瘩腔、六岁红“云遮月”的唱法、甚至流行歌曲的发声气息都能拿来我用,形成音色高亢挺拔、行腔刚柔相济、抑扬顿挫、急缓有致、起伏跌宕;表演质朴自然、感情炙热、节奏铿锵有力的独特艺术风格。作为评剧刘派杰出的第三代传人、领军人物,当代天津评剧艺术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马淑华的演唱艺术深受观众欢迎,在戏迷心中有不可代替的位置和永恒的魅力。马淑华领衔主演的代表剧目《杜十娘》、《祥林嫂》、《村南柳》、《送货路上》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反复播放。其中她主演的《杜十娘》被观众赞誉为“天下第一娘”;《村南柳》应邀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还被拍摄为同名戏曲电视连续剧。马淑华的代表剧目还有《秦香莲》、《包公三勘蝴蝶梦》、《雪玉冰霜》、《杨三姐告状》,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蝴蝶杯》、《焚香记》、《闺女大了》、《花魁》、《百花峪》等。退休后的马淑华主动放弃一切演出活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评剧青年演员方面。)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第七届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马淑华成功塑造了杜十娘、祥林嫂等众多经典人物,以演绎悲剧形象见长的她表示:“我饰演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将自己最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为她们悲、为她们哭,我觉得,这一辈子就是为评剧‘还泪’而来。”生活中简单无华,却对戏较真、达到极致的马淑华,硬是凭着一股执着的劲头,将自己生命中的一出出悲剧演绎成了精彩的喜剧。


[ 本帖最后由 youyayi 于 2014-2-22 14:4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少时辛苦为学艺

马淑华从小就喜爱文艺,能走上评剧这条路也是受爱听评剧的奶奶影响。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带着她去戏院看鲜灵霞、新翠霞等角儿的演出,听着大人唱,自己就在一边学,回家之后还拿个手巾练习水袖。家里来了客人让她唱一段,她也毫不害羞扭捏,拿着手巾就唱了起来,唱到动情之处还双膝跪地,表演得有模有样。邻居觉得这孩子唱戏有板有眼,很像回事,就介绍她去北宁铁路文工团当小演员,“那时候演出还有收入,我八九岁就能给家里挣钱了”。马淑华笑着回忆道。团里的导演、编剧很喜欢马淑华,特意为她编了几出戏,没想到她很有天赋,角色演得相当出彩,十岁时就为团里争得荣誉。到外地演出时,马淑华累了、困了就睡着了,团里的大人便一个个轮着背她,完全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爱,提及这些往事,马淑华充满感激和感动。
      十三岁时,马淑华经过初试、复试,从几千号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天津评剧院少年训练队。虽然有两年在剧团演出的经历,但是,真正开始专业学艺对马淑华来说还不能完全适应。那时候的训练非常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功,为了练身段,她每天都要压腿、下腰、拿顶。练拿顶的时候,马淑华经常眼睛充血,刚开始双眼发红、发肿,后来因为倒立时间太久,竟然双眼流出血泪。正是在这种辛苦练习下,马淑华唱戏的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
  1966年,马淑华被分配到天津评剧院工作。因为时代原因不让排戏、吊嗓子,马淑华就和在戏校相识、相恋的爱人邵嘉有一起偷偷练习,邵嘉有拉板胡,马淑华唱传统老戏,他们时刻不敢放松自己,悄然等待着传统戏恢复。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马淑华出演了现代戏《返青记》,她演绎了一位女知青,观众在经历了数十年没听到传统戏的黯淡后,猛然一听马淑华“刘派”铿锵有力的风格,深受震动。听到台下雷鸣般的掌声,马淑华更加坚定了信念:“评剧这条路,我没走错。”

TOP

●入得戏中成“戏魔”

1977年10月,天津评剧院排演《祥林嫂》,马淑华从参加选拔的7个人中力拔头筹,饰演祥林嫂一角,也正是凭借这出戏,马淑华开始在评剧界走红。
  《祥林嫂》第一场在民族宫演出,让马淑华印象深刻的是,戏的最后一幕是在寒风凛冽中,祥林嫂满腔悲愤地控诉着当时社会的野蛮残酷,最后颤巍巍地倒地死去。大幕缓缓拉上,但是在拉幕过程中,台下一点掌声也没有,马淑华心里有些忐忑:“怎么回事?演得有问题吗?”结果幕刚一拉上,观众的掌声“轰”一下就起来了,马淑华吊着的心才慢慢放下。谢幕的时候,马淑华表现得不像别人演出成功后常带有的兴奋劲儿,呆滞的谢幕状态让剧院老艺术家感到奇怪,一问原因,马淑华竟还沉浸在祥林嫂的情绪里没出来。演出结束后,乐队、工作人员差不多走光了,马淑华也整理完毕准备回家,结果一出剧院,看到观众正在门口排成两队等她,很多人在高喊:“马淑华!马淑华!”听到观众给予的欢呼声,马淑华激动得都快落泪了。
  虽然演出很成功,但马淑华晚上回家睡觉时,仍会一遍遍回忆白天的演出,思考哪场戏情绪不到位,哪些动作可以再柔和一些,想着想着抬头一看表早上四点,她不得不强迫自己入睡。为了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体会角色的感受和动作,马淑华在家干家务活时也会揣摩祥林嫂的情绪,点点滴滴都不放过。
  演出期间,马淑华因为吃饱了就唱不出来,所以演出前都不吃饭,爱人邵嘉有为了让她有体力支撑下去,便给她买来巧克力,让她在中场休息时吃一些补充能量。但是,长时间不吃饭身体哪受得了,有一次演出结束后,马淑华觉得不太舒服,便在台上休息一下。结果身体越来越难受,站都站不住了,拉着幕布“哇”地吐了一口血。她担心别人看见影响演出,赶紧把血擦干净,也没敢告诉任何人。回家之后,马淑华把这事跟爱人说了,邵嘉有一边安慰她,一边给她买来烧鸡补身体。就这样,吐血第二天马淑华依旧正常演出,在那一年的时间里,她在天津所有剧场都演出一遍,三百多场一场没落下。“你就是‘戏魔’。”邵嘉有对马淑华说。

●悲喜剧交错上演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淑华推出了她的代表作品《杜十娘》,她如泣如诉的唱腔,以喜代悲、悲喜交加的演绎,使得杜十娘这个人物鲜活起来,观众甚至给予其“天下第一娘”的赞誉。在演出《杨三姐告状》(刘派)时,她在华北戏院连演百场,场场爆满。但也就是在这期间,马淑华因为皮肤对油彩过敏,脸上开始起小疙瘩,刺痒难忍。画上妆后,为了避免妆容受到影响,她就用指甲去按压痒的地方,上台后就完全靠意志力忍受了。坚持演完“杨三姐”后,马淑华去医院进行皮肤治疗,结果在做身体检查时,竟然发现体内出现囊肿,医生要求她立刻做手术。
  在身体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病痛折磨的时候,马淑华依旧没放弃舞台。刚做完手术、腹部还绑着绷带时,马淑华接受了演出七场《杜十娘》的任务,唱完后紧接着又开始排演《闺女大了》。由于手术伤了元气并未完全恢复,大量紧张的演出工作使得她用嗓过度,导致声带出血。“我在台上唱着唱着嗓子都没声音了,最后发出来的声音都是嘶哑的,但就这样观众也没退场,直到我跟着音乐勉强把戏唱完,他们才离开,这让我很感动。”马淑华说。
  嗓子对戏曲演员来说关系到艺术生命存亡,面对嗓子坏掉,马淑华虽然痛苦、伤心,甚至为此落泪,但是她从来没想过以后不能再唱戏。她一方面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自己就在家里跟着音乐伴奏带练唱,从低调门开始一点点练习,经过三年的时间,她终于把嗓子又练回来了。“我的嗓子甚至比以前还好,因为我在练习时会更注重唱戏的技巧,也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嗓子的发声,把它的优势发挥到最佳。而且我还花时间去学习新派、爱派的特色,在继续发扬刘派的同时,融众家之长,把戏唱到更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马淑华凭借着《杜十娘》和《村南柳》这两出戏的精彩表现,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戏曲梅花奖。
  2000年初,马淑华带领评剧院青年团在山东九县一市进行演出。当时条件特别辛苦,住处极其简陋,因为带的行李比较少,又是寒冬腊月,马淑华患上了感冒。一开始她并未注意病情,因为感冒后还继续演出是家常便饭。巡演到山东陵县时,马淑华开始发烧,身体实在承受不住的她请了两天假回津看病。医生说是高烧,必须当天退烧才行。因为当时剧团已预告了马淑华演出的剧目,观众对此相当期盼,所以她绝对不能停演。于是,看完病她便带着医生开的汤药赶回山东继续演出。等完成一个多月的巡演回来,马淑华突然感觉不对,自己走路时走着走着就跑偏。回到家躺到床上,马淑华手脚冰凉,甚至都起不了床,爱人邵嘉有赶忙给大夫打电话,大夫赶来一号脉说:“送医院!她这是脑栓塞!”家人吓坏了,立刻把马淑华送到医院,经过五天时间的治疗,马淑华转危为安,奇迹般地开始康复。身体恢复后的马淑华知道,观众一直关心着她、惦记着她,她只能用精彩的演出回报等待她归来的观众朋友。

TOP

●话点滴师徒情、夫妻情

除了演出,马淑华把教学当成自己的事业。她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指导学生唱戏,学生知道她家住在哪里,就直接找上门要老师给排戏、讲戏,每天早中晚三班学生上门来学习,马淑华忙得不亦乐乎。家里地方小,马淑华就把床立起来,让学生有地方练习。
  退休以后,马淑华把全部精力放到学生身上,虽然一直有人邀请马淑华演出,但是她都婉言拒绝,她说自己有很多学生,要给她们让出一条路来,如果自己继续演下去,孩子们的机会就少了。
  谈到自己的学生,马淑华如数家珍。王云珠是评剧界近几年备受瞩目的新秀,也是马淑华2008年正式收入门下的徒弟。提及爱徒,马淑华赞不绝口:“王云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戏曲演员,她为人低调、实在,嗓音条件也很适合学习刘派。我教了她7年,她通过努力慢慢提升、磨练自己。2009年,她在第五届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上获得戏曲专业组金奖,还给我带回来了中华优秀艺术导师奖。”说到徒弟得奖,马淑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甚至比自己拿了奖还开心。天津评剧院的青年演员马晗更是马淑华花了三年时间手把手教出来的,从气口怎么喘、音怎么找开始教起,马淑华唱一句,马晗学一句,仅仅通过三年学习,她就能精彩演绎《包公三勘蝴蝶梦》,这令很多人感到震惊。
  如今,马淑华教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过年过节经常有学生来看望她。马淑华说:“能够受到观众喜爱、学生爱戴,我这一生很值得。”不过,在这一切值得的背后,马淑华不忘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她的爱人——邵嘉有。“嘉有是一级琴师,他板胡拉得特别棒,但是为了我和孩子,他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一切以我为重、为我让道,等到孩子独立,他才重新拿起自己的专业。”谈到爱人,马淑华感慨万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邵嘉有不停地为妻子忙前忙后,马淑华在回忆往事时,总有记不起的人物和时间,邵嘉有便在一旁随时提醒,最后他还开玩笑地对记者说:“你看出来了吗?她离不开我,什么事都得问我。”夫妻相视一笑,温情瞬间溢满房间。

TOP

李秀云唱腔集锦:http://www.56.com/u62/v_NTg0NDU5NTU.html  
马淑华视频集锦一:http://www.56.com/u90/v_NTg0NDkwNjM.html

马淑华视频集锦二:http://www.56.com/u23/v_NTg0NTY3ND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