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细读曲谱

真都是行家呀,说的太好了,学习并收藏了,

TOP

本站上传的《春香传》“爱歌(二)”,用比较长的篇幅采用了一板二眼的3/4节奏,这是一种创新板式,多用于表达比较欢快愉悦的情绪,特别是男女爱情的场景用得较多,如《御河桥》中的花园、《张羽煮海》中的订情、《春香传》中的爱歌、《高山下的花环》中的红色的木盆等唱段,均采用了3/4节奏,非常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主人公追求幸福、憧憬爱情的心理活动,将人物塑造的淋漓尽致。

TOP

回疯子

  疯子  可知你说的‘空心梆子’(南梆子)的创始人吗?
        她就是我们评剧赫赫有名的老前辈“喜彩莲”哪!‘南梆子’是评剧首创。

TOP

回老冀网友
对3/4的板式我了解的也不多,我们这里这几天有个人正在学唱这段<<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正好赶上了.现在玉芙蓉版主又专门给予了指导,使我们对这个板式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TOP

回百合老兄
    关于南梆子创始人之说可真是头一次听说。请问为什么叫“南梆子”呢?不就是“空心梆子”吗?还“南”什么呢?一定有讲究!
    梆子还有高、低音之说吧?剧情的不同梆子的声音也不同是这样吗?
    梆子必须用黄榆木做么?我们这里用椿木抠的也更好听,味也很正。

TOP

向以上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本人很有收获!我想“第二次握手”里琼姐唱的"隔重洋”一段唱腔,也应是3/4板式的吧,这段表现的感情比较幽伤。我把它发到网上,顺便求谱。

TOP

不知能不能传上来?

第二次握手:隔重洋 【请教:是否从无影无踪的“踪”字转三眼?】

[ 本帖最后由 双文 于 2010-6-29 01:4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给疯子老兄提个醒!

    有关“南梆子”的论证,咱们在“菊坛花絮 梨园趣闻”版块里玉芙蓉版主的“话说南梆子”一文里讨论过!百合老还对制作工艺有过介绍。请看原文:
            话 说 南 梆 子   (作  者  张慧德)
      喜彩莲对评剧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其中改革梆子一事值得大书一笔。早年评剧承袭河北梆子,击打使用枣木制的实心梆子,声音高脆,“大口落子”的唱法正是这种梆子声催出来的。三十年代中后期,喜彩莲三闯上海滩,以新戏《人面桃花》起家,经欧阳予倩先生亲自指导帮助,以质量取胜,成了继白玉霜之后又一个征服上海观众的评剧演员,人送雅号“时代艺人”。这是喜彩莲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避开大口落子的唱法,腔调向清丽柔和发展,并在乐队中增加了二胡、三弦、月琴和嗡子,丰富了伴奏的色彩。只是感到枣木梆子的声音过响过炸,与新腔不太协调,有意改革,苦于拿不出好方案。一个偶然的机会,喜彩莲发现挑担子卖面点的人敲的是一种掏空了心的榆木梆子,声音低而柔,亮度、音量也够,她大胆决定拿到台上一试,那梆声几乎与她的评剧乐队浑然一体,之后,就正式改用这种梆子。由于是从上海带回,大家习惯叫它南梆子。开始其他演员还不敢用,久而久之,大家都认识到南梆子确实声音柔和,不搅戏,演员用不着和梆子“争强”,相继都改,一直沿用到今天。

TOP

非常感谢老骥老弟提醒
     还是有没看到的呀!

TOP

回“疯子”老兄

    您问“不就是“空心梆子”吗?还“南”什么呢?一定有讲究!”
    帖子里说了,因为是从上海带回北方的,大家习惯叫它“南”梆子。原帖全文在“ 菊坛花絮 梨园趣闻”栏目第5页。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0-6-29 21:0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老骥呀您看我这记性,那里面还有我自己的帖子呢!我自罚“掌嘴”

TOP

    疯子老兄真是幽默得可爱!就喜欢您这性格!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老骥弟您怎么崇洋媚外呢!一件民族乐器也没有 再发一个民族乐队的鼓鼓劲

TOP

    这也不能叫崇洋媚外,关键是民族乐器的演奏没有那么“疯”啊!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0-6-30 16:3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好哇!老骥弟您就蹦吧、您就跳吧,有您的,在这儿等着我呢

[ 本帖最后由 疯子 于 2010-6-30 21:13 编辑 ]

TOP

3/4(一板两眼)的唱段在张宇煮海<<定情>>一场后边也有.韵味独特,很好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