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首要任务是把甬剧《半把剪刀》移植成评剧。甬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浙江宁波一带,花淑兰向剧院领导和导演提出建议:要在尊重原著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动,这种改动可以侧重两个方面,一是符合剧情发展和任务需要,一是充分体现评剧特点并吸收其他剧种之长处。
花淑兰不愧是名家,所提出的建议带有战略性和指导性。他的建议被领导和导演采纳了,马上付诸实施。在她的这一建议和倡导下,沈阳评剧院为她移植的几个剧目,几乎都成了花派的经典剧作。编导者、音乐设计和花淑兰同心协力、密切合作,对甬剧《半把剪刀》进行了大胆、审慎而合理的移植——
对原剧本的改动,从始至终注意把握剧情的发展脉络和合理性,比如:《寻子》一场,原剧本中的儿子已经死了,后来改为儿子还活在世上,让观众有一个喜悦的结尾,同时为花淑兰主演的母亲陈金娥更好的发挥母子相会的感情,并可产生悲喜交加的戏剧效果。这样改得既合乎情理,有很有技巧。
又如:贫女陈金娥是为葬母卖身曹家为奴的,竟被少主人曹锦堂强行奸污,害得他身怀有孕,又被曹妻栽赃陷害逐出曹府。十八年后,陈金娥见到仇人曹锦堂,这种气氛心情难以抑制,仇恨的火焰在燃烧,在这里加了一大段唱:“受辱含冤十八载。。。。。。”报仇雪恨的豪情流露出来了。花淑兰扮演的陈金娥,在以后的演出中,每逢演唱到此处,观众都是鼓掌喝彩。
再比如:在后边法场一场,花淑兰扮演的贫女陈金娥,在斥责曹锦堂,并倾诉个人委屈的时候,满怀激情的陈诉了一大段道白,由于吸收了话剧道白,再加上戏曲道白,吐字利落,铿锵有力,节奏分明,感情充沛。生活化中可见真情,真实****,中又见艺术。这是花淑兰不由得涌出泪珠,但尽力克制,不能流下来。她说着说着完成了大段道白,气氛很浓,达到火候,立刻唱起。。。。。。大段道白又加上唱功,台下观众随即叫好!(这段道白接演唱,我看过吴丹阳演的,真是牵人心脾,催人泪下,绝对是艺术精品,传世佳作)
对于移植定稿的唱词和谱曲,搞音乐设计的同志非常尊重花淑兰的意见,因为他对创腔十分讲究,每出戏与每出戏都不一样,他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不同情境,再结合唱词进行创腔,与此同时,搞音乐设计的同志可提出建议,取得共识后,由她哼唱着,于是便用谱子记下来。
在《半把剪刀》的唱腔中,花淑兰吸收河北梆子的旋律较多。如:第二场戏里,“我金娥好比无舵舟”一段,如果反复试唱的话,就会发现像河北梆子,但又像评剧,这就是把吸收的东西与评剧唱腔融为一体,当然,这和她的演唱风格有着密切关联。
在别的唱段里,花淑兰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吸收其他方面的东西。她已是独树一帜的流派演员,所吸收的东西有助于它独特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所吸收的营养有助于它发挥本流派的长处。
在沈阳大舞台,花淑兰主演的《半把剪刀》长达一个多月,场场满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他又到别的剧场演出,沈阳的观众照样争抢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