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衰败原因探析
作为老一辈的评剧艺术家,也许他们并不在乎获得什么奖项,他们更在乎的是评剧未来的发展。这次宇扬和中国戏曲表演学会联合举办的评剧表演老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盘活评剧资产,整合评剧资源,充分肯定了老艺术家们为评剧事业所作的贡献,给低落的评剧界注入一针强心剂。这不禁使我又陷入了对评剧衰败的深思。当前评剧异常衰落的今天,不由地使人一遍遍反思,试图探求出拯救评剧的良药。目前,谁能真正把脉评剧衰败的症结,我们不得而知。评剧专业人士的无作为只能使评剧更快地走向死亡的边缘,他们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对于未来评剧的走势有何看法?等等,我们不得而知。似乎,他们总是和戏迷观众离得原来越远,根本听不见、听不进戏迷的呼声,完全是在闭门造车,为了排戏而排戏,为了任务而演戏,全然一种自我娱乐的状态。
也别说央视不重视评剧,也别说戏迷对评剧有意见,也别说政府不支持评剧,更别说娱乐多元化充斥了评剧,这些只不过是评剧发展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是影响评剧发展和繁荣的外在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促进事物发展的主导因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事物的发展关键在内因。评剧的衰败完全是评剧人自己酿的苦果,怨不得其他。举个例子,你没有考上大学,倘若把落榜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高考制度,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为什么人家能考上呢?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刻苦,这可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原因。
越剧近些年来火的一塌糊涂,他们打破院团界限,打破门派之别,打破地域限制,联合打造出了《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等大戏,演出横扫整个中国,还走向了欧洲,让全世界的人都领略了越剧的魅力,在戏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您说,这样掷地有声一系列举动,能不引起央视的关注吗?这些根本再用不着广大网友在论坛里天天呼吁:“录制谁谁的什么戏、希望播出谁谁的什么戏”了。人家关注你,总得有卖点吧,总得有亮点吧?2010年年底,黑龙江省评剧院打出来“评剧百年进京展演”的招牌,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了《乾坤带》、《半江清澈半江红》,吸引了央视的目光,录制了王向阳全本的《乾坤带》。之所以录制这出戏,我觉得有三点:一是评剧百年契机,二是扩展版的《乾坤带》,三是省级评剧院团进京,四是青年评剧名家王向阳。这些点足以给央视《戏曲采风》栏目提供有用的素材,来宣传咱们评剧。也许正是基于黑评进京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在今年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五大地方戏曲会演中,国家大剧院向其伸出来橄榄枝。
戏迷最大的意见就是不认可目前评剧的创新。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创新是继承中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唱评剧没有评剧味?为什么一些戏像戏又像歌?美其名曰叫“创新”,实则是没有很好地练好评剧基本功,绕过了老艺术家创造的经典,完全自我感觉良好的“创造”。好像有人觉得评剧程式化的东西很少,自我发挥的余地太大,其实不然,越是这样,那就越不好掌握它的本质,越不能很好地唱好它。不研究评剧的唱腔、搞不懂评剧唱腔的历史变化、弄不清各个流派的发音特点、把握不好人物特征、不再评剧规定的框框中琢磨、研究,生产不出好的唱腔是必然的,可不是偶然的。评剧还是以唱为主,一段唱就足以让人们记住一个戏,一段唱足以让人领略评剧的魅力,还是一段唱足以让人进入评剧的大门。要创新,还是先在唱腔上下功夫吧!为了创一段好的腔,花上三天三夜那也值得。
谁说政府不支持评剧,唐山市政府为了评剧,不也早就开展了中国评剧艺术节吗?回头看这么多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我们感慨良多,正面的作用我不想多谈。我要说的是,以中国评剧院为首的各家评剧院团对这个艺术节的态度问题。说良心话,也许你们从内心里很支持,也很重视中国评剧艺术节,但是从历年参加艺术节的院团数量和剧目质量来看,并不能给广大评迷交上满意的一份答卷。有些院团,根本就不再参加艺术节;有些院团,根本就是在应付差事;有些院团,根本就是为了获奖。看看吧,自己的艺术节,自己根本就没有把其当回事,如此不给力的艺术节,即使政府天天喊着“振兴评剧艺术、发扬评剧艺术”,那又有何用?
娱乐多元化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大背景,评剧处于其中,人家越剧、豫剧和黄梅戏不也身处其中吗?倘若非把这说成是评剧衰落的原因,实在是说不过去。既然大背景一样,为何其他地方戏却能大放异彩呢?这值得我们反思。其实我一直认为评剧界缺少理论研究者。戏迷也好、演员也好、领导也好,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一种人,他们处于完全中立的立场,从评剧现象中探求出具有本质性的理论,用以指导评剧的发展。只有这样,完全考虑了各方利益而得出的建议才能更好地指导评剧未来的走势,为评剧的发展铺平道路。评剧的现实呼吁这种理论研究者早日出现。
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加速了评剧的衰败,但并非是评剧衰败的根本原因。非从内因入手不可,否则评剧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