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铁马金戈入管弦 嘈嘈切切皆有情——记张其祥先生

铁马金戈入管弦 嘈嘈切切皆有情——记张其祥先生

铁马金戈入管弦 嘈嘈切切皆有情


——记评剧新派唱腔的创始人 张其祥先生


   
       新派艺术的魅力在于她那种演唱艺术的独特风格,而这种独特风格是由音乐唱腔及演唱技巧方法两部分组成。新派唱腔艺术是在五十年代初就形成了,也就是说从1950年至1952年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艺海深仇》等剧的上演及流传,确立了新派唱腔艺术的艺术地位,并为广大内外行所喜爱和确认;而做为新凤霞当时的琴师张其祥先生,不仅是新凤霞所唱《刘巧儿》、《祥林嫂》等名剧唱腔的创作者,同时也是这些唱腔的教授者和伴奏者,张其祥先生所创作的唱腔及他在教授其唱腔时的演唱艺术,对新凤霞的艺术成长及新派艺术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追忆新派艺术的渊源,记者在北京拜访了张其祥先生。
       张其祥先生六、七岁时,就开始对艺术有特殊的感情,不管是曲艺中的单弦、大鼓,还是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他都爱学,当时家中条件比较好,有留声机、收音机,好的唱片,好戏都能学到,他的领悟力极强,一学就会,尤其爱学马派老生,学的很像,很有韵味。到十三、四岁时,就已经学会不少出戏了。当时唱戏的社会地位很低,他的家庭不允许他去唱戏,他就每天去票房唱。在16岁时,由于家庭的坚持,托人让他到“美浮油行”去当学徒,这样一来,他需要住那,更不能唱了,这对一个酷爱戏曲艺术近似于痴迷程度的他来说,是极端的痛苦,在没办法挽回的情况下,他偷偷买了一把京胡,等别人都睡了,自己找个地方,用筷子把胡琴一别,这样声音很小,开始练琴。因他自己会唱,又会过门,练起来很方便,每天练到很晚的时候才睡觉,这一练,就练了两年多,后终因被发现而被辞。他很高兴,回到家一放下行李,马上又跑到票房,这回不只是唱,更主要的是为别人伴奏,因他自己也会唱,为别人伴奏得心应手,节奏的快慢、起伏、抑扬顿挫、气口等,伴奏的非常严,所以,别人都喜欢让他操琴。两年后,他终于无师自通走上了专业道路。开始为京剧演员赵晓兰拉过一段时间京二胡。他的拜把兄弟焦麟昆的三哥焦景俊是白玉霜的琴师,所以他能经常看白玉霜的戏。白玉霜不愧为一代“评剧皇后”。她那超凡的艺术魅力及震撼人心的演唱艺术,使他震惊了。就义无反顾的改学评剧,练起了评剧二胡,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是白玉霜演出,张其祥先生就去看,一个偶然的机会,刚挑班唱戏的“小角儿”刘玉舫的琴师不在,为救扬,在别人的鼓励下,张其祥先生救场,拉了一场戏,这是他用板胡伴奏的第一场评剧,从此他正式走上了评剧艺术道路。相继为刘玉舫、爱令君、郭砚茅、筱俊亭伴奏,直至1949年。
       张其祥先生的艺术特点一是“情”,二是“新”。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伴奏特点”,“创腔艺术”及“教授唱腔艺术”这三方面的艺术实践中。
       在伴奏特点上,因他有拉京胡的基础,在评剧板胡的伴奏技巧中,没有沿用评剧板胡大弓大扯的伴奏方法,而是揉进了京胡的弓法、指法、大小弓结合,有刚有柔,尤其是他在伴奏中,把“情”灌注到每一个音符中,除了原有的老评戏传统唱腔外,所有他参与排练的新戏,只要是主演的唱腔,都是他设计创作并亲自教授。所以他伴奏的感情和演员表现的感情是融合在一起的。互相激发,相互促进,形成完美的艺术整体。有人说看他拉弦,就像看一出戏,从他的伴奏形态,每弓、每一个音,都是那样的投入,达到既有情又忘情的境地。激昂处能让人毛孔发炸,抒情时低回婉转悦耳动听,有时拉一个小安板台下观众就能能给予喝彩。五十年代,有一部分观众就是为听张其祥先生拉弦而去看戏的。
       张其祥先生设计唱腔同他的伴奏艺术一样,突出一个“情”字,突击一个“淅”字,有“情”才能脱俗。正因他从小起,二十几年中积累了曲艺、戏曲各名家的唱段及唱法,各种唱腔旋律的素材极其丰富,这是他取之不尽的艺术财富。
       设计唱腔如果单纯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而创作,那就方便多了,创作者可以调动无限的想象力去尽情的创作,可是戏曲不行,戏曲创腔还要根据不同演员自身的条件、特点去创作,相对来说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一定的难度,而张其祥先生正是这方面的大家,在设计唱腔时,他不但能深刻、准确地理解剧情,人物,而且善于发现利用嗓音的条件,最大地发挥他们的特点,为唱腔服务,进而为剧情、人物服务。例如新凤霞,张其祥先生与她开始合作是在1949年底,当时她还是个一般演员,只能在席棚或城市的边边沿沿演出,不能进正规剧场。在伴奏过程中,张其祥先生发现新凤霞的嗓音甜美,在唱段中多处巧妙地运用了咯嗒腔,既充分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感情,又树立了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
       张其祥先生创作唱腔的另一个特点是敢于吸收借鉴其它剧种的板式、调式、曲牌、唱腔等,经过精心设计,消化而为我所用,如刘巧儿唱那句“说柱儿是傻瓜不懂人情”的甩腔,是借用《玉堂春》大堂的下场,玉堂春唱“这堂官司未动刑,玉堂春这才放宽心”这句甩腔,稍加变动,即成巧儿那句唱腔的甩腔,又如《刘巧儿》一剧中的小桥送线中那段喇叭牌子,就是借用“老妈开嗙”的牌子,稍加改动就成为流传至今的欢快唱段。《刘巧儿》一剧的唱段在五十年代北京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此剧也成为各省市评剧团上演的主要剧目。1956年此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紧打慢唱”板式原来评剧没有,也是张其祥先生利用京剧摇板板式,在1953年设计创作《张羽煮海》一剧的唱腔时,首次创作使用,并被各评剧团沿用至今,成为评剧不可缺少的重要板式。在以后他所创作的很多戏的唱腔中,把京剧的拨子、西皮、西路评剧等,经过改变,都运用到他创作的作品中,因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有很多优秀唱段没能流传下来,更可惜文化大革命中把好多资料都毁了。据初步统计,张其祥先生共创作的近40个剧目非常可观。
       张其祥先生教授唱腔的能力很强。戏曲唱腔的传授特点是口传心授。由于张其祥先生从小爱学爱唱,学唱的又都是名家的唱段,经过多年的磨练,打下了深厚的演唱基础,所以在他教授自己创作的唱腔时,不但在吐字发声抑扬顿挫等演唱技巧上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他唱出来的“情”就连演员本身也能深深地被打动,他教唱不光有技巧、有情,而且唱的好听,就连新凤霞也承认他唱的好听。凡是跟他学过唱腔的演员,都有很深的体会。在给学新派的著名演员刘淑琴说《祥林嫂》的唱腔时,把她唱得直掉泪。现今张其祥先生虽然已经有77岁高龄,但他唱起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单弦等唱段时,还是那样韵味十足,还是那样的有情。
       张其祥先生为新凤霞、李忆兰创作唱腔,教授唱腔,又亲自为她们伴奏,又由于张其祥先生创作的唱腔、过门及伴奏风格,确立了新凤霞的音乐形象及演唱风格,促成了“新派”的诞生。可是现在知道他的人很少,有的甚至淡忘,对于这些,张其祥先生从不计较,已77岁高龄的他,现在日日夜夜所思考的问题是戏曲改革。
       文章来源:北影画报  作者:常小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