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冯玉萍——梅花临水玉芙蓉

冯玉萍——梅花临水玉芙蓉

冯玉萍——梅花临水玉芙蓉


                                

作  者  康浩然



       “一个女孩,一个爱美的女孩;一个女人,一个学会了演戏的女人;哪怕生活中只有一处亮点,也愿意,愿意把自己交给你……”
       她为评剧而生——成长篇
       戏剧、戏曲界的最高荣誉莫过于“梅花奖”,能够获得一次“梅花奖”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已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获得两次这样的奖项我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词语去赞颂它的不易了,可出生在沈阳肇工街老旧胡同里的冯玉萍却在12年间愣是两次摘得了 “梅花奖”。
       1959年雪后放晴的初冬沈阳,一片银装素裹,沈城玉砌银雕一般的美丽。
       铁西区肇工街一户普通的民房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沈阳11月的宁静,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降生在这个世界上,长辈为她取“玉萍”作名字,希望她就像一朵玉色的萍荷,在芙蓉的花列中独具芬芳。从此,这条空蒙的沈阳老街竟也因为有了她而出了名,因为是老街养育了这位名满中华的评剧演员冯玉萍。
       冯玉萍是家中长女,虽然今天她已记不得太多当年的情景了,但她偏偏能清晰地记得当年父母因为有了她而欢快的所有笑貌音容,那时虽然她还小,但冯玉萍已经在父母的宠爱中学会了自尊和要强。
       她懂事、孝顺、上进,像个小大人似的,上学考试的成绩从来就没有低于90分的时候,也许成功真得有天分的关系,或者冯玉萍就是为评剧而生,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她从小就在不经意间展示出了她的与众不同。
       是的,冯玉萍是与众不同的,这不仅仅是说她的外表,而更主要的是她的性格魅力。与她接触久了,你会感觉到在她那端庄美丽、温婉贤淑的外表下,聪慧与学识弹拨着她对生活对艺术的激情与华采,因此,她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第一”。
       就像她在自己戏剧写真集的卷首写下的话:“13岁,我带着童年的稚气与憧憬考入沈阳评剧院,从此与戏剧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已不惑之年,每天的我都步履匆匆,不敢怠慢半刻,在前辈们的教诲下,我从朦胧趋于明晰,从幼稚变为成熟,从徘徊走向坚定。”
       说来有趣,坐落于沈阳北市场的沈阳评剧院是在1959年11月11日建成的,而8天后聪慧、美丽的小冯玉萍也降生在沈阳这块丰腴的土地上,不知是评剧院为冯玉萍而建,还是冯玉萍是随评剧院而来,但可以肯定的是30多年中冯玉萍与沈阳评剧院生息相连,生命相通,无法分割。
       1973年,13岁的冯玉萍考入沈阳评剧院,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韩少云、武功教师李少泉学习评剧。花一样的年华,当别家的孩子还在父母膝前撒娇的时候,她已经在拼搏的路上了。
       练功是件很苦的事,可年纪小小冯玉萍就是那般的好强,她比别人早起晚归在排练场上一待就是一天,腰疼了、腿肿了,可她的基本功却越来越好了,加上老师的悉心指教,冯玉萍的一招一式已经有板有眼了。至今冯玉萍仍旧无限感激自己的评剧启蒙老师韩少云,她说“转眼间已经30几年了,韩老师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恩人,在我连评剧是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是她细心地带我,教我唱腔,教我功夫,没有韩老师的教诲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1981年,21岁的冯玉萍已经在评剧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但为了博采众长,这一年她又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为师,成为“花派”评剧艺术园圃中的一朵芙蓉花。从此,评剧的舞台进入了有冯玉萍的年代。
       人生舞台,戏剧人生,多年的艺术实践在塑造众多的古代、现代的人物中,是我天性崇尚真实,去表现人本质上的欢乐和痛苦的情绪,我以拜望虔诚的心情走进她们身边,我的整个思绪牢牢地维系在我所塑造的角色心灵深处,剧种的感人情节总会令我莫名地感念哽咽而不能自已,我明白我是一个实实在在、一个内心撑着过多激情、过多忧虑、过多渴念的人,我悟得了生活不独钟情于艺术家,而是钟情于敢于热烈拥抱它的人。
       她因评剧而荣——成就篇
       2007年仲夏,我们几经周折终于在北市场的一条小巷中找到了“沈阳评剧院”。
       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现代时尚的元素,有的只是古朴中蕴含的凝重,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风华褪尽后,静默地立在她曾经为之毕生付出的土地上饱含深情地守望着,守望着那些曾经的长袖轻舞,守望着那些不在的华年,守望着或许永远不会归来的青春岁月里评剧的传奇。
       沿着水泥楼梯来到三楼,我们一时竟不敢相信名满中华的评剧名角、戏剧“梅花奖”两次得主冯玉萍竟在这样陈旧的地方为她的评剧艺术奉献着、操劳着。而今多少歌星、影星在绚烂的镁光灯下拥有着霓虹闪烁的舞台,可就是没有一处霓虹舞台能为历史悠远的评剧闪起光彩。
       站在楼梯转口处,我们久久无言,我们说不清心里的滋味,但我们知道那感觉一定不是幸福。
       “欢迎你们!” 清越而细润的嗓音,亲切温暖的问候,在我们愣神之时,冯玉萍已经站在我们面前,“刚开了个会,院里事情比较多。让你们久等了,很抱歉,来,快请进。”她边说着边打开了办公室的门,把我们让进了屋。
       这位评剧界鼎鼎闻名的“二度梅”主,没有一丝明星的架子,倒很像院里邻家的阿姐,平和、坦诚、清澈,真的就像一只亭亭出水的萍荷,不染纤尘。
       坐在她的面前听她讲起自己与评剧的不解情缘,我们一次次被感动,原来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无尽的付出,都有持之以恒的不尽努力。
       冯玉萍嗓音甜脆嘹亮,音域宽广,台风大气,功底扎实,扮相端庄俊美。她的演唱欢快中带着细腻,高亢中透出委婉。在三十余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她刻苦钻研,在继承花派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既有花派神韵、又有自己特点的演唱风格和善于刻画人物内心多变性格的表演特色,尤其擅演现代戏中的女强人。
       冯玉萍的艺术生命中有韩少云、花淑兰的艺术基因,又有她自己不断的努力追求,自从1981年,冯玉萍表演了《谢瑶环》、《牧羊圈》、《半把剪刀》等剧目,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也让更多的观众知道了冯玉萍的名字。
       1987年,冯玉萍以现代评剧《风流寡妇》的出色表演荣获中国第五届戏剧梅花奖,评剧《风流寡妇》讲诉一位富裕之后的农村女人追求真挚爱情的故事,全剧着重于民族化、大众化,尤其着重于辽宁农村特定的地域个性,吸收辽宁农村的生活特质、音乐特质,借鉴姊妹艺术表现手段丰富自己,最终达到较完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地。当时她仅仅27岁,却要在剧中饰演一位40多岁的农村妇女,年龄的跨度、阅历的不同都对她是一个考验,冯玉萍用心去体会这个角色,用心去演绎着这个角色,在参评的演出之际,冯玉萍的演出打动了所有的评委,这一次参评中,她竟以全票赞成而荣膺榜首,成为评剧界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冯玉萍终于圆了所有评剧人的一个梦想,她是评剧人的骄傲。
       第一次梅花奖后,她的评剧艺术更加灿烂多彩了,10年中,她演出了《半把剪刀》、《断臂姻缘》、《魂断天波府》、《唤心石》等十余部作品, 1988年首批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89年获全国“振兴评剧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1991年获全国“评剧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优秀青年演员奖;三次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成为沈阳评剧院的主要演员。
       可是冯玉萍却觉得要无愧于评剧艺术就要不断地学习,用文化来充实自己、充实艺术,于是,1997年冯玉萍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凭着出色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深造。作为久已成名的演员,在校期间,冯玉萍没有丝毫优越感,她努力钻研表演艺术,学习戏剧表演理论,并在姊妹戏剧中寻求营养,并在不同剧种的舞台实践着自己的学习成绩。表演领域的拓宽,使冯玉萍的戏曲表演艺术走向了成熟。
       我们问她是什么让她如此拼搏、如此成功?美丽的冯玉萍笑着说自己不敢以成功者来自居,自己就是一位评剧演员,是评剧给了自己荣誉和光环,在这份美丽的背后自己最该感谢的还是广大的评剧观众,是他们给了评剧以生机和活力。
       她在自己的戏剧写真集中这样说道:“在我从事的舞台生涯中,我深深地感到观众是我莫大的精神动力,是我眼前的上帝,他们对我的褒誉过重,我经常提示自己,生命曾有过的辉煌和生命的绝对不可重复性使我异常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不管一个演员在外人看来有多么神秘、高贵,对于自身而言,她却全然如一场赌博,它需要赌徒般的虔诚、执著,饥渴,它需要绝对地投入,以乃至一切不顾的热情和胆量。”
       是啊,冯玉萍就是以这样的热情和胆量在时隔12年之后的1999年,她又以现代评剧《疙瘩屯》中的出色表演,荣获中国第十七届戏剧梅花奖,成为这一奖项屈指可数的“二度梅”获得者。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获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2001年获第十三届韩国马山国际演剧节表演金奖;2002年获韩国春川国际演剧节表演金奖;2006年在第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中饰演《天堂花》中的女主人公荣获最佳表演奖;2006年获韩国第十八届马山国际演剧节艺术指导金奖。鉴于她的艺术成就冯玉萍被授予沈阳市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劳动模范,省、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项称号。
       作为戏剧演员,冯玉萍在国内获得的各种奖项太多了!30余年的舞台生涯,让她得以以自己高超的演技、优美的唱腔征服观众,为中国的评剧争光。
       冯玉萍现为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1988年首批被评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花淑兰艺术研究会会长,2007年1月被选为政协辽宁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委。身兼数职的她一直很忙,她说自己喜欢忙些,因为只有那样她才能无愧所有关爱着评剧的人们,才能无愧于自己作为沈阳女儿的职责。
       似水轻纱不隔香,金波初转小回廊。离离从菊已深黄。尽洒花灯招素月,更缘人面发华光。人间何处有严霜
       她和评剧同行——生活、随想篇
       冯玉萍自己经常说:“我想自己跟评剧就是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做什么都跟评剧紧密相连。”是的,她因为评剧而红遍中国,但她在和评剧同行的岁月里一样有着我们普通人的喜怒爱恨。
       “我生在铁西长在大东,从记事的时候起,我就一直住在大东门六中附近的一座普普通通的10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那里我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起住,睡在一个大火炕上,条件很差。”冯玉萍和我们说起了童年的往事,“那时候我最深的记忆就是满脸煤灰。因为没有上下水,吃水、用水都要到外面去接。一到冬天,水池的周围都冻上了厚厚的冰,那时我也小,拧水龙头时,手经常会粘在上面,拔不下来,有的时候使劲一拔居然会粘掉一层皮。”“后来我们一家搬到了剧团分的宿舍楼里,那里有50平方米,当时就想以后再也不搬家了,把钱都拿出来装修这个家。现在住的房子都100多平方米了,真不知道以后的生活还会怎样精彩!”
       是啊,今天我们的生活早已精彩的多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风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为标志的新文明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冯玉萍仍旧执著地奉献在自己钟情的评剧领域中,兢兢业业,乐此不疲。
       在这个酒绿灯红的世界面前,冯玉萍宛如一株出水莲花,濯清涟而不妖,永远以她平实的生命本色活着,她无数次拒绝单纯赚钱而离开评剧舞台的淘金机会,依然在古色、陈旧的评剧舞台上演着清贫的角色。
       她有位深爱自己的丈夫,每一天丈夫都会为她打理好所有的一切,让她在家的温馨中好好地歇歇疲惫的身体,在她每次演出之前,丈夫都会一样一样地为他准备好应用的生活物品,千叮咛万嘱咐地让她照顾好自己。冯玉萍说丈夫的爱她两生都用不完,每一次觉得疲惫的时候,只要回到家看见丈夫,一切便消失的无迹无形。
       作为妻子,她觉得自己无比的幸福,她说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有幸遇见一个深爱自己的男人,不是每一个你钟情的男人都会细致地对你、呵护你,无微不至地关怀你,如果有幸得到了,真的是最大的幸福。
       我们听着冯玉萍的讲诉,分明能从她的眼中看到满溢而出的甜蜜。她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神,所以这一刻竟让我们觉得和她无比亲近。
       她说自己最感激母亲和几位授业老师。她们的爱无私细腻、博大恒远,对她们的情意冯玉萍铭记肺腑、刻骨不忘,她说如今每逢有她的演出母亲都要去看,坐在台下的母亲鬓发已苍,也许这出戏母亲已经看过好多遍了,甚至台词她都能背下来,但每一次母亲仍旧那么专注地听着,母亲是在品味着女儿的进步和提高,望着母亲的神情冯玉萍久久地感动着,她不能停步,为了母亲、为了像母亲一样关爱着自己的人们。
       冯玉萍与花淑兰老师的感情很深,2005年3月在花淑兰住院期间,冯玉萍几乎放下了所有的工作,精心照料老师,在老师的弥留之际,她寸步不离地守着老师,冯玉萍说,“自己的任何一点成绩都离不开老师的培养,老师不仅教自己演戏,还教自己做人。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是够一生受用的。”
       冯玉萍是花淑兰第二批学生中的“大师姐”。现在老师离开了,作为“大师姐”,冯玉萍感到身上的压力很大:“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老师未尽的事业,我们会主动承担起来,老师的教诲我永远不会忘记。”
       为弘扬花派艺术,冯玉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她在排演花派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演出了许多花派风格的新编剧目,并为花派剧目《相思树》配像。她曾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名段欣赏”并在全国播放,于2004年成为中央电视台“戏曲人生”栏目的作客嘉宾。她的经历被收入由文坛伉俪张平、郭民杰编写的《中国评剧群星谱》一书中。她时刻不忘恩师的培养和教诲,为让恩师的创立的艺术后继有人,于2005年底开山收徒,弟子为:盘锦评剧团的齐丽君和沈阳评剧院的孙明月。
       冯玉萍曾创下了评剧史上的四个第一:第一个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即二度梅;第一个带领评剧走出国门荣获国际表演金奖;第一个出版个人戏剧写真集;第一个以现代音乐伴奏出版个人评剧演唱专辑。被誉为“中国评剧第一旦”,“二度梅红冯玉萍”。为纪念她德艺双馨三十年,中国邮票总公司于2005年特为她发行了个性邮票,邮票中展示了她历年来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
       谈到评剧的未来,冯玉萍多少有些黯然,“现在的演出状况与以前相比,岂是‘差异’一词能描述,简直就是落差。我们全身心投入创排一台戏,得不到观众认可,不知道戏曲的观众群在哪里?”
       是啊,望着这座曾经无限辉煌的沈阳评剧院的大楼,我们知道一定有无数人会生发无尽的感慨,但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剧院去欣赏这门美丽的评剧艺术。
       冯玉萍说自己这一生将会为评剧奉献下去了,她说令她欣慰的是相关领导没有忘记评剧艺术,现在还有很多的青少年孩子喜欢着评剧,她觉得评剧的明天一定还会灿烂多彩。
       我们问她30年她把自己奉献给了评剧,如果再过30年,在她老了的时候,她最期望自己是什么个样子?冯玉萍沉吟片刻说:“我想那时我就牵着丈夫的手,在每个清晨和黄昏一起去公园走走,哼几句评剧,在评剧的韵调中聊聊从前。但愿那时会有很多人在评剧的古韵弦歌中不会忘记我们……”
       我们想一定会的,那时的晨风中或夕阳里一定有评剧的弦歌萦绕着鸟语花香,一定会有很多的老夫妻互相搀扶着,沿着评剧的旋律慢慢地走着,那一份背影满含沧桑却会让人久久难忘……
       因为评剧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因为评剧有如许多的痴心奉献的评剧儿女们……
                                  文章来源:康浩然的BLOG (2007-06-21 )

TOP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细心拜读了版主推荐的文章,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位钟情于评剧艺术的人民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评剧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向这位德艺双馨的评剧艺术家致敬!

TOP

评剧大师级的人物,怎么能不让人尊敬?
不知这次的三度梅有没有成功,盼望着奇迹的发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