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推荐一篇文章

推荐一篇文章

最近看到评韵飘香的一篇文章《欣赏评剧的十大心得》,个人感觉挺好。评韵飘香也是我们曲谱网的会员,但近一、二年看不到他写的文章,也没看到登录我们曲谱网。今年年初他在其他网站发表的这篇文章,我想转载到我们这里,推荐给大家阅读。(由于文章较长,所以分几个帖子登录)

欣赏评剧的十大心得
作者:评韵飘香

1、先故事、后唱段


先看有没有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是否存在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一个戏连最基本的故事都不会讲,那么这个戏不会是个好戏,先天不足。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样才叫把故事讲清楚了,讲明白了?我觉得应该至少有这么几点:(1)脉络清晰,有始有终。(2)激烈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3)给人以启发。


在看戏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呢?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开戏前,把大脑归零,清空一切背景知识,完全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干干净净地赏戏。完戏后,你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所讲的故事复述一遍,那么这个戏基本把故事讲成功了。要注意,这里的复述要完全根据舞台呈现来进行,切不可附加你所知道的背景知识,因为那些未呈现出的内容不能作为评判这个戏讲故事的好坏,我们此时不能装载着已有的知识来想当然的认为这个戏已经呈现了这些内容,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判断出这个戏讲故事的好坏哟。当然,也会存在不了解背景知识难以看懂故事的情况,但最起码表面上呈现出的故事能够让你看明白。


只有先把故事了解到位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理解唱段。如果连最基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都没有搞清楚,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唱词意思和人物感情。评剧《三看御妹》有一段唱我爹爹名叫封雷尚,户部尚书伴君王,我的名字封加进,再若胡言剑下亡。当时一直就听不明白见下王下王是个什么王,是阎王爷吗?着实让我苦闷了一阵子。后来,在现场看了王丽京和李金铭的《三看御妹》才恍然大悟。不了解剧情,实在是伤不起啊!


TOP

推荐2

    2、先唱腔、后舞美
      一出戏要想立住,得以流传,首先流传的是唱腔,绝不会是舞美,不会是大制作。
    现在有些院团一排戏就搞大制作:华丽的舞美、交响乐伴奏、导演特邀、编剧特邀,全是特邀。评剧不是不能要华丽的舞美,不是不能特邀导演、特邀编剧、特邀某某,问题是把大部分时间、精力全部花在这些方面了,而耽误了评剧最本质的唱腔设计啊,试问近些年排演的这些戏,你们在唱腔设计上的投入有多少?花时间了吗?投钱了吗?恐怕是少的可怜吧!把大把大把的金钱都花在这些“特邀”上了。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如果你们把时间、把金钱投在唱腔设计了,那这么年又怎么会没有拿得出手、立得住的戏,没有被戏迷广泛传唱的唱段呢?演员获得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飞天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等等,还有什么优秀专家等等,获得了几个第一,个人无限荣耀,这对于一个从事评剧事业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但可悲的是,你有属于自己的名段吗?唱了几十年的戏,还没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能够在戏迷中流传的唱腔,实乃不幸。这样的话,可不能推动评剧艺术的发展啊!相比较而言,有的演员踏踏实实演戏、教戏,也没有获过什么有分量的奖项,但人家可唱出了好多名段,戏迷们喜欢啊,你懂的!
      说道唱腔设计,我比较佩服刘秀荣和剧文林两位老师,不但会唱,还会设计,难能可贵。尤其是刘秀荣老师,肯在唱腔上下狠功夫、下大力气,不创造出好的唱腔绝不罢手。评剧《胡风汉月》,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无论是戏迷,还是专家,都比较一致的认可这个戏,认可唱腔。即使连一些不喜欢刘秀荣老师,说刘老师唱戏嗲的戏迷,还比较一致的喜欢这个戏,喜欢里面的唱段。这里面的“别离调”、“敕勒川”、“奶茶配”、“胡风浩”、“百年轮回”等已经在戏迷中传唱,不信,你可去看网络视频。
    刘老师继胡剧之后创作的《灯魂》在央视播出后,网络上赞扬声一片,对老年版新派唱腔比较认可,尤其是那段借鉴“降香调”创作的反调。刘老师所获奖项和其艺术成就成正比,名副其实。
    奋斗吧,没有好的唱腔,若干年后,定会被戏迷所忘记。

3、先现场、后幕后


有条件的,看评剧呢,还得先看现场的,现场效果要比在手机或电脑里听的效果好很多。


一个评迷的炼成,很多时候通过让他听MP3是行不通的:第一,咿咿呀呀的,他们觉得节奏太慢,没有那个耐心,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戏曲的,这其实是被京剧误导了,京剧节奏慢,我们评剧可不慢啊,节奏很快的。第二,不了解剧情,也没有人引导介绍,猛地就听一段,肯定听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关键是他不知道怎么听。因此,让一个人喜欢上评剧,先拉他到剧场看上一出大戏可能是更合适的一条途径。


举个例子,我同事看过昆曲《牡丹亭》后就喜欢上昆曲了,然后说周末有空和我一起看戏,我当然是欣然答应了。我是有私心的,要把她培养成评剧戏迷。无奈,前一段中评在武汉各大高校巡演,北京没有评剧看,只好带她去看京剧。先后看了折子戏专场、《锁麟囊》和《红鬃烈马》,她告诉我,她比较喜欢阎婆惜或梅香那样的角色,当然我就借机小卖弄一把,给他简单介绍了四大名旦什么的。终于要演评剧了,还是经典《花为媒》,必须带她去。在演出过程中,她一边看,一边乐,被紧凑的故事和演员滑稽的表演所深深吸引。再加上我给她说些背景知识,如王少安和张翠娥的故事,赵丽蓉老师饰演阮妈的故事,拍电影的轶事等。看完后,她告诉我,评剧比京剧好看,下次还要看。一个评迷就这样诞生了。通过这次看《花为媒》,同事对整个故事弄明白了,下次带她去看,重点就要放在唱段上了,也就是我说的第一条心得哟。


没有条件的,看评剧主要通过网络或光盘。

TOP

推荐3

    4、先师傅、后徒弟
    可能你是因为听了某个唱段而喜欢上评剧的,也许是因为你因为某个演员而喜欢上评剧的。
      因后一种情况喜欢上评剧的,你可能就会广泛搜罗这个人的唱段,这些唱段当然是一些名段。你会发现你听的这些段子,并不是你喜欢的这个演员首唱的,她的师傅、师姐妹、师兄弟们都在唱,那么要不要也去听一听呢?我的建议是,定要追根朔源,听听原唱,听听师傅怎么唱的。你可能会说,我就喜欢这个演员,就喜欢这个演员唱这段,我说这没关系,但是你去听听师傅的演唱也不会失去什么,说不定还会有什么意外收获呢?也许在听完师傅的演唱会,你会发现,原来师徒唱法是有区别的,在这方面老师更好,在那方面徒弟更好一些,这样一对比,你的欣赏水平很快就得到了提升了。
    建议对比听听新凤霞和谷文月的《三看御妹——数碧桃》。
      5、先新派、后他派
      无论你是否承认,新派在评剧界,甚至整个戏曲界的影响力要比其他派别影响都大,尤其是电影《花为媒》。因此,我培养戏迷,让他们第一个听的肯定是这个戏,绝不会是《秦香莲》,也不是《小女婿》。我没有一点贬低秦和小这两个戏的意思,只是相比而言,电影《花为媒》能够更容易让一个对评剧一无所知的人所接受。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读博士其实是一个很枯燥的事情,尤其是在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为了给枯燥的生活添一点乐趣,我就经常在办公室听评剧。有一次不小心被同门师妹发现了,问我在做什么,我当然就实言相告了,然后建议她也听听。于是,我把耳机拔掉,打开了笔记本的外放。他和我从头至尾欣赏完了这部评剧电影《花为媒》,当然我们是一边听一边给她介绍。听完我问她能不能接受评剧,她表示非常能接受,说这戏很滑稽很搞笑,自己很喜欢,还说以后有机会跟我去现场。后来,我带她到现场看了新版评剧《拜月记》。相比而言,她说她更喜欢《花为媒》,喜欢新凤霞,她的嗓子很甜。如果评剧是个面的话,那么新派就是这个面上的一个点,通过这个点逐渐扩大到其他点、扩展成线、扩展到其他流派,逐渐地对评剧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给戏迷朋友们推荐一段《评剧新派滚板集锦》,看看你们能听出来都有谁吗?

TOP

推荐4

6、先承认、后提升
    点评一个戏,首先得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你从根上就否认它,那么就没有评论的必要性了。只要先承认一个戏,才能在承认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不完善的地方。
      给一个戏找问题,更直白一点说,挑毛病,是不难的,难的是你得说出你的理由,并且让人接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有些戏迷总是批判一些戏,说这这不好,那那不合理。然后你问他,为什么这不好,为什么这不合理?他反而支支吾吾说不出道理来,更提不出来合理化的建议。接下来就是口水战了,谁也不服谁,吵个没完没了。
    其实对演员的讨论更甚于对戏本身的讨论,每一个演员都不是完人,总有自己闪光的地方,切不可因为某一方面的不足而否认他,切不可因某一方面的优势而看不到其缺点,评论一个演员,一定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
    举个小例子,新派弟子中谷文月和刘秀荣都是佼佼者,这似乎在戏迷中形成了共识,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就是这样。如何看待两位呢?当然我没有资格评价两位,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不具有任何敌意,两位的艺术我都非常非常喜欢:谷老师是戏校科班出身,唱念做舞综合素质是很高的,舞台实践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论综合素质,刘秀荣是比不过谷老师的,但是在继承新派方面,似乎刘秀荣老师更全面更优秀,很好地保持了新派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刘秀荣老师的《乾坤带》非常棒。在发展新派方面,谷老师要比刘老师强,谷老师的唱腔在继承新派的基础上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即使这样,谷老师的唱腔仍在新派的范畴里面,尚不能独立自成体系。两位老师各具特色,都是新派艺术大花园里必不可少的那一朵。
      7、先纵向、后横向
    纵向对比,是指采用历史的观点,对比同一出戏,看看不同版本的区别,新版是否比旧版有改进。比较谷文月版的《杨三姐告状》和新凤霞的《杨三姐告状》,无论是从节奏上,还是情绪上,个人觉得确实前者比后者更优秀;另一方面,谷版加入了一段[反调] “见母亲昏昏睡”,很好地表现了杨三娥心生疑问的思想活动,能够很好地过渡到她打官司告状的情节,使杨三姐的性格更加丰满。
      横向对比,是指同一出戏不同流派的对比或同一出戏不同剧种的对比。还是告状,韩少云唱、花淑兰唱、马淑华也唱,但是相比而言,我仍然喜欢谷版,这不代表其他人的不好,也不是否认其他派别的杨三姐,只是个人喜好罢了。虽然我最喜欢谷版的杨三姐,但这并不排斥我依然喜欢韩派的那段“宿店房”。
再说一个戏《杜十娘》,评剧版本我喜欢马淑华更甚于白派,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河北梆子版的《杜十娘》,尤其是那段“用手儿举起百宝箱”,慷慨激昂,荡气回肠。

TOP

推荐5

  8、先标准、后结论
    采用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人采用同样的标准,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戏迷们经常会吵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选择的评价标准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那是很自然的事、没有必要为结论不同而争吵的面红耳赤。
    比如《良宵》这个戏,有的人觉得好,有的人觉得不好。为什么?经过我分析,原因在于选用的标准不同。如果把评剧《花为媒》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那么《良宵》这个戏确实缺少了一些评剧的元素,评剧味道不够浓厚,算不得一出好戏。如果你把《良宵》作为一舞台剧来看,你会发现,这个戏非常棒,无论是舞美、服装、唱词还是舞蹈,营造的意境非常优美,让你看过之后还想看。
    再比如《我那呼兰河》,你拿他作评剧来看,你可能会很失望,音乐都是现代的,只有演唱时才会发现板胡的声音;如果你把它当舞台剧来看的话,你会发现这个戏还是很不错的,故事情节好,主题深刻,冯玉萍的表演很棒,舞台调度、舞美都是很不错的。
    9、先戏迷、后专家
    一个戏好不好,能不能立得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专家说了算,因为这些专家并不会去传唱,只会动动嘴皮子说一些在评剧、京剧、越剧、豫剧等上面都适用的带普适性的一些套话、空话,但有时候也不能怨这些专家,毕竟主办方请你去了,你总不能说一些否定、消极、批评的话,如果这样,下次主办方肯定不再请你了,为了生活,这些专家其实也不容易。
      一个戏好不好,能不能立得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戏迷,因为戏迷会传唱其中的唱段,得不到戏迷承认的戏,不久就会被淡忘的。一个戏确实是好戏,一个唱段确实是好唱段,很快就会被戏迷捕捉而今广泛传唱。
说说剧文林老师吧,最开始他在石家庄,名气不是很大,后来他的唱段被放在石青评网站上,不经意间,“定叫织女渡鹊河”、“好妈妈”、“凤求凰”、“王俊峰接杯在手”在网络中广泛流传,评剧赛事中只要有小生,必唱“定叫织女渡鹊河”,火的不行。这些唱段没有经过专家评审,只是戏迷认可了,剧老师的唱段就留下了,丰富了评剧艺术宝库。
      再说说《城邦恩仇》,上面的专家一致向好,各种报纸、媒体都是赞扬的文章,就没有一个说不好的,打开中评的官网就能看到了,文章一箩筐;下面的戏迷很安静,也有说好的,似乎说不好的居多,都不承认这个戏。这个戏究竟怎么样,还有待时间检验,我们拭目以待。
    10、先推剧种、再推人、后推戏
    不得不说的宣传,评剧在宣传上不是做的差,是做得太差了,简直无法忍受。都做了那么多事,唱了那么多戏,总结宣传一下有什么不好呢?领导肯定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令人费解。
    说说中评这次武汉巡演的宣传问题。打开中评官网,就发现了在2014年12月16日发布的一篇报道“中国评剧院首轮全国巡演圆满完成”,整个巡演历时50天,先后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武汉高校,演出场次没说。对于这次巡演,宣传工作做得远远不到位:
    第一,没有提前公布演出安排,很多都是临时通知演出剧目和场次。对这次巡演,网络评迷报以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巡演提升评剧的影响力,推出一些优秀演员,培养更多的年轻戏迷,让更多的人看到评剧。可是,令戏迷们感到失望的是,开始的时候,居然都看不到演出安排,只看到演出后的报道,好不惋惜。不宣传就不宣传吧,戏迷自己来。评剧吧吧友一搜索到巡演安排,马上就放到贴吧,后来中评演员也加入我们的队伍,及时在贴吧发出演出信息和现场演出照片,吧友们还通过新浪微博转发评论,及时和演员及大学生观众互动。通过这样连续的互动,真是培养了一些大学生评迷。微博上有一学校的女童鞋称张国强为男神,着实让国强火了一把。通过这样的互动,演员们也重视宣传了,演出结束后都会上微博看评论,转发照片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二,演出结束也没有及时总结,宣传海报演员和实际现场演出也不一致。演完了就完了,并没有及时总结,写出报道。微博有戏迷反映,海报上标明的演员和实际现场演出人员不一致,觉得很不负责,有很大意见。
如何理解巡演,如何搞宣传呢?个人理解:先推剧种,再推人,后推戏。什么是巡演,看看韩再芬吧,事前造势、事中研讨、事后报道,全流程宣传,你不了解黄梅戏都不行,你不喜欢黄梅戏都不行,你不搞宣传,人家把你都忘喽:评剧势危啊!看看偌大中国戏曲学院,居然没有评剧专业,好吧!先让人家知道还有一个评剧吧。一定要推人,人是主体,没有人就没有戏,一定要突出人的作用。中评推推王丽京、王平和孙路阳吧,否则来不及了。中评老三出《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现在还把白派丢了,哎!还有就是宣传可不是简单印几本小册子和宣传单冷冰冰地放在宣传架上呀!
作者:评韵飘香
2015年1月13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