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关于评剧唱段版本问题说几句

关于评剧唱段版本问题说几句

我们这儿基层的一些评剧戏迷的业余小团体或小剧团成员之间,常因一些唱段的唱腔、唱词的不一致,引起纠纷、矛盾。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有的说跟磁带学的,有的说是跟光盘学的,有的说网上下载学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其原因就是一个“版本”问题。
  同一个唱段或剧目,一些大的名家,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段,演唱时都有一些差异。同样,他们的弟子们,演唱这些大师的经典唱段时,每个人都做一些改动。
  同一个剧目,不同的派别,唱腔唱词更是天壤之别。本人可能是知识浅薄,始终不理解这一现象。
  一些其他剧种,如我们的国粹京剧的一些经典唱段,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唱法是否也不一样,不得而知,由于本人见少识浅,不敢妄加说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伴随人们文化生活传媒工具越来越先进,从收音机到磁带录音、光碟、网络,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鲜为人知的评剧唱段也浮现出来,使得“版本”问题更加突出。
  如何看待,想听听各位师傅们的观点。


[ 本帖最后由 hyx-sgh 于 2013-12-27 21:32 编辑 ]

TOP

这个问题我们这里也是常有的,但是我认为,这只是我们对这些唱段没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喜欢评剧,就应该了解它,它的形成,它的发展,所以说这只是一些不算问题的问题,譬如说白派唱腔,就有白派和新白派,这就是我们认识的问题,可以说无论是什么唱段,只要我们认真理解,就应该是没有啥分歧。现在大家到在一起就是喜欢这一剧种,没啥必要非得论个高低,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达到大伙满意,和谐才是最好的。这些只是我们所有的爱好者的心愿。

TOP

    版主说得非常好,版本问题普遍存在。像我们这些戏友在演唱时,如果不是熟悉的乐队给你伴奏,很可能就和不到一块。同一个段子,你拿过别人的伴奏带跟着唱,演唱与伴奏也未必就在一个点上。真有点一人一把号,各有各的调的味道。具体为什么,估计无解。也许是创新吧。不知道说得对不对,大家批评指正。

TOP

各位说的都对。演唱者按那位老师的就用这位老师的曲谱。比如:学唱《井台会》李三娘打水这段,如果按筱俊亭老师演唱的,就不能用崔连润老师演唱的曲谱去伴奏。所以评剧标准化工作也势在必行。

TOP

没有必要!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唱法,何必统一。都是打水,以谁的为标准?是以鲜灵霞的为标准?还是以筱俊亭的为标准?还是以李忆兰的为标准?照你的说法,搞一个为标准,其它的就不要唱了!专业的还没纠结这个,一个业余的又何必操心劳神。各家各派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特点,适应自己的条件发展起来的。评剧本来受众范围就小,你在搞一个标准,淘汰一批,你不是作死吗?你嫌评剧灭绝的慢吧!京剧一个唱段不是也有:梅尚程荀张吗?空城计还有马谭杨系麒高言各家来唱。怎么没听说京剧闹着要弄一个标准?

TOP

评剧版本的不一,有可能缘于各流派根据自身的特点移植演唱过程中进行了创新,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原唱腔进行了改动。个人认为这都是很正常的,无须非要统一。就像同一唱段不同的演员所用的调门也不是一样高,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适性。作为后人学唱,你喜欢哪个版本的唱腔就准备相应的曲谱,让乐队师傅们来伴奏就是了。做为乐队的人员同样也应对不同版本的热点唱腔多准备一些谱子,以满足唱手的需要。

TOP

评剧的版本,和其他剧种一样,流派众多,异彩纷呈,韵味各异,各有自己的演唱特点和风格。如果进行规范和统一,本人实在难以苟同。那就失去了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义。再说,国家的专业院团都不关注此事,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又何必操那份心呢?以本人之见,到不如业余演员规范好唱腔,做到字正腔圆。业余乐队把基本功练好,提高伴奏水平,形成“一根菜”,何乐而不为?

TOP

引用:
原帖由 tslienze 于 2015-4-24 17:38 发表
评剧版本的不一,有可能缘于各流派根据自身的特点移植演唱过程中进行了创新,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原唱腔进行了改动。个人认为这都是很正常的,无须非要统一。就像同一唱段不同的演员所用的调门也不是一样高,完 ...
在我们票房里演唱的戏迷朋友,结合自己自身条件学唱流派,都是找流派的创始人的录音和曲谱练习。比如:学习新派,都找新凤霞的演唱曲谱,学习花派,就找花淑兰的原唱曲谱。伴奏师傅的曲谱如果有的就不必麻烦了,如果没有都是演唱人员自己找来,有几位师傅印几份曲谱。做到人手一份。

TOP

    以名家原唱作为唱段的演唱标准,也许是目前解决版本问题的最好方法。

TOP

评剧唱腔是根据流派特点和演员自身条件设计的,要根据演员的调门,音域,高低音的极限设计,所以各流派不同,到目前仅一段店家托灯的伴奏就有5个版本。

TOP

非常赞同玉昌老师的看法,评剧的改革和创新,是靠那些评剧音乐专家和评剧大院团的音乐和唱腔作曲者的精心研究设计来决定的。并非我们这些评剧业余爱好者能够左右的问题。我们只有学唱、学拉的份,实在没有参与的资格。谈谈看法,提个建议也无可厚非。怎样规范?如何统一?有何好的实施方案?这是个很难解决、很难回答的问题。

TOP

即便评剧唱腔难以统一(也不可能统一),那就要采取比较好的办法来解决版本复杂的问题。杜正平老师上传的曲谱有好几百段,而且标明了演唱者姓名,音频和谱子同步。同一唱段多个版本的谱子都有,都是名家的东西,也是现成的东西。这些名家名段就足够我们这些业余票友唱的了。我们剧社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演唱者学段子不能自己随心所欲,想唱啥就唱啥,那不行。必须由琴师根据演唱者的嗓音条件来决定。适合唱啥就学啥。在评剧曲谱网下载曲谱和音频,供学唱者和乐队使用。对于演唱者来讲,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你适合唱白派就唱白派,适合唱新派就唱新派。把段子精益求精,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会的段子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就是这个道理。少而精远远胜过多乱杂。因此,我们全体人员从没有产生把唱段进行统一的想法。我们的做法不一定正确,仅供朋友们参考。瞎说几句,敬请高人指正!

TOP

戏剧标准化的问题是迟早的事。因为我们人类生活中时时刻刻也离不开标准,同样戏剧也离不开标准,如果离开了标准、同一唱腔今天这样唱、到明天就那么唱,就不用统一规定的曲谱。所谓“标准“就是统一。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园。好了、由于提一句戏剧标准化的问题引岀了众多关心、热爱评剧事业发展的老师、会员提出不同看法和关点。对将来戏剧标准化工作是有益的。我仍然坚持戏剧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谢谢大家热情讨论,发表看法。

TOP

大家对于评剧唱腔标准化的问题讨论的很热烈。究竟是那种说法更有道理那?我们应该从唱腔的形成说起。就评剧而言、起初每个人也没有固定的板腔模式,只是在自己掌握了评剧的特点、韵味以后自己发挥(保证有板)。这就是原来的即兴演唱。同一句唱腔也会因为演员个人情绪、场地、观众人数的多少出现不同的唱腔和甩腔。后来有了乐谱的加入逐渐规范起来(这种规范仅仅是对于某一个人而言)乐谱通用后由乐师根据演员嗓音的特点去设计唱腔。当然专门设计唱腔是各团体的领军人物才能享受。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不管是即兴演唱还是设计唱腔、前提是演员的嗓音特点。就是这样某个演员演唱的出了名,逐渐有了自己的演唱特点也就形成了流派。也正是由于流派纷呈才出现了(过)戏剧舞台的百花盛开。有一个词叫丰富多彩,多彩是因为丰富、丰富才能多彩。我们知道、就中国来讲人口众多,喜欢和从事评剧工作的人数不胜数,可是你很难从中找出两个嗓音完全相同的人,只能说是相似。正因为嗓音的不同才会是这个人这样唱好、那个人那样唱有优势。很多名家在学习了老师的唱腔以后往往会有些改动,这就是因为嗓音的差别或老师的唱腔还不那么完美。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百花齐放。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把某种艺术形式的演唱捆绑在一个个框框中去。就评剧来讲不会把某段唱腔做一规范处理,弄成一个模式。今天不会、明天不会、将来也不会。谢谢大家

TOP

艺术人生老师对评剧统一标准化的问题论述的非常详尽,对评剧唱腔的起源、演变、发展等问题做了仔细介绍。对于枫之韵老兄提出的这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这个版块活跃起来,这是一件好事。一是丰富活跃了版块的内容,二是使我们这些朋友进一步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感情和友谊。以拙人之见,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是否可以就此终结?答案究竟如何,那就要靠未来来见证好了。这种漫无边际的讨论是不会有结果的。各自的观点暂且保留,留给后人去鉴证吧!我们还是把精力用到学习评剧的演唱、演奏的话题来吧!大家以为如何?

TOP

引用:
原帖由 刚正 于 2015-4-24 15:07 发表
没有必要!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唱法,何必统一。都是打水,以谁的为标准?是以鲜灵霞的为标准?还是以筱俊亭的为标准?还是以李忆兰的为标准?照你的说法,搞一个为标准,其它的就不要唱了!专业的还没纠结这个,一个 ...
同意上述观点。,搞统一是错的,没必要搞统一,统一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TOP

大家对于戏剧标准化的问题说的都很对,从评剧的兴起、唱腔、韵味等到现在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很多门派。还说《打水》吧:筱俊亭、鲜灵霞、李忆兰她们的唱腔、韵味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版本‘而这个‘版本‘就是《标准》。而不是把《打水》统一成一个。《标准》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如:打击乐称<锣鼓经>是戏剧界统一的<标准>、如果不统一、司鼓者异地指挥就会寸步难行。演员学唱<打水>是李忆兰的版本,而伴奏者用的是筱俊亭的版本。绝对是弄不一起的。所以必须统一。又啰嗦了几句,躭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