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李金顺 (1902~1953)

李金顺 (1902~1953)

李 金 顺 (1902~1953)


       李金顺,天津武清人,生于1902年,是评剧早期的女演员,她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评剧四大名旦之一。
       李金顺14岁时曾在天津学习河北梆子与京韵大鼓,16岁拜孙凤鸣(艺名东发红)为师学唱落子。由于她的聪明好学,刻苦钻研和演出实践,在老师的培育下迅速成长起来。长期在天津及关外演出,很受观众欢迎。
       李金顺在音乐上的创造很多,许多评剧女演员也争相模仿,她的演唱坚实有力,有所谓“大口落子”的高亢、粗犷的风格。她熟悉许多曲艺的腔调,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牌子曲、什不闲等,并将这些曲调吸收到评剧音乐中。她能根据感情的需要大胆突破原有成规,当时有人称她的唱腔为“自由调”,引起不少人的反对,但著名音乐家马可则这样评价:“今天看来却完全是评剧的‘古典的’曲调”。
       李金顺是评剧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她创立的李派对后辈影响甚大,刘翠霞、白玉霜 、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红、喜彩春、鲜灵霞、喜彩莲等均受其教益和影响。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节烈》、《珍珠衫》、《书囊记》等,至今仍广泛流传。
       李金顺嗓音高低兼优、刚柔相济。一十年代末她首将F调提高为A调,音域能超两个八度。她的演唱在冀东语音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并保留了某些说唱艺术特色。念白多采用半白半韵的方法。由于受津门曲艺的影响,其“慢板”起唱,一改早期头眼起唱、板上落腔的格式,变为顶板、头眼、中眼、末眼和闪板等多种起唱方式兼而有之。节奏变化也较为多样,如顶闪结合、赶板夺字以及唱中夹垛等,均有较多运用。又由于唱中衬词、衬字的大量运用,造成了句型结构的紧缩的扩展,从而使句幅产生不同的变化。在旋律上,她更大胆地吸收入卫梆子(二六板) 音调的皮黄腔。她还在《三节烈》一剧的旦腔(二六板)仍保留了男旦时期(二六板)的某些特点,但旋律润腔却有了新意(唱段中见《三节烈》“心中有事火烧身“唱段曲谱”)。李金顺的唱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说唱艺术的韵味,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腔美韵浓、节奏多变,刚劲委婉、说唱结合的艺术风格。
       此外,她的伴奏曾一度尝试加用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时采用起唱伴奏停、行腔伴奏弱,过门慢——快——慢,落板强而火等方法,使演唱同伴奏达到有机结合,这种方法沿用至今。李金顺一生为评剧女腔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是评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李金顺不仅是个天才的表演艺术家,而且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敢于抗争的胆略。1928年,在哈尔滨主演了爱国反日的时装戏《爱国娇》,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从来不看评戏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也都来看她的演出。李金顺为了演好这出戏中的留学生,自己首先剪掉头发,并冲破重重阻力,又动员其他女演员都剪了发。著名戏剧家洪深盛赞此戏“富于正义感”。
       1933年,由身体原因退离舞台。1952年,欣然接受天津市文化局安排她做培养评剧青年演员的工作。1952年,因心脏病复发,于翌年冬病逝,终年51岁。(转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