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版主
纸上谈兵
|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6-3-20 13:45 显示全部帖子
应如何看待和继承老评剧
转发一位朋友的文章,摘录一段再链接。
应如何看待和继承老评剧(附李小舫老评剧《回杯记》唱段)
原创 2016-03-20 筱钰鹏 松说评剧
说起老评剧,很多人就会想到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等,估计很多人都很少听他们留下来的录音资料,即使听过的也有很多人难以接受那种哼哼呀呀的老“奤味”,但是老先生们留下的这些东西应该如何对待,今天好好谈谈这个话题!
评剧到现在也就一百多岁,评剧从形成到发展大致分为几个阶段:评剧形成时期,我们都知道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大约二十世纪初期,以成兆才、金菊花、月明珠、金开芳为代表的老艺人,他们的演唱散发着浓郁的冀东乡土气息,也就是老“奤味”。然后评剧形成后大批的女艺人开始学习并改革评剧,如李金顺、花莲舫、白玉霜、爱莲君、刘翠霞、芙蓉花等等,她们不仅改革了评剧,而且还发扬了评剧,白玉霜还在上海拍了电影,爱莲君到日本大阪灌制了许多唱片,评剧这时候开始走向辉煌。建国后,以小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花淑兰、少云等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他们再次把评剧进行改革创新,再次把评剧推向了新的辉煌!
纵观评剧发展史,很清晰地看出,之所以小白玉霜、新凤霞、花淑兰等等能把评剧推向辉煌,这与继承老评剧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老评剧,就根本就没有现在的评剧,如果这些艺术家不创新不与时俱进墨守成规的话,也没有今天的评剧,所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好多评剧人好像都把这些曾经的评剧老角都忘了,感觉他们的东西太老了,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以至于学习白派不听白玉霜的,学习刘派不听刘翠霞的,这不仅是一个流派的悲哀,更是评剧的悲哀!我们后人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去看待老先生留给我们的东西?然后是怎么去学习他们的精髓?
老先生留给我们的唱片资料以及文字资料,我们要以一种崇敬的心态去欣赏,虽然它已经过时,但是它的精髓是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和揣摩,比如评剧的导师金开芳老师的东西,金开芳老师绝对属于评剧界的宗师,花淑兰、筱俊亭、韩少云、新凤霞等等无一不佩服金老的“玩意儿”。花淑兰曾说:“我母亲也是评剧演员,她叫刘玉舫,听我妈妈说在金老先生的《花为媒》中张五可正在房中忧愁,阮妈请她去花园散心,张五可特别高兴,然后和阮妈下楼这点,跑楼用小碎步,然后大卧鱼,动作非常优美,老先生的戏有绝招非常难,要想学要下很大的功夫。”(可参考金开芳亲传弟子郭美蓉的《花为媒》资料)。再如评剧女艺人李金顺,她最大的贡献就是改革了评剧声腔,虽然她的演唱保留了很多男旦的痕迹,但是在哪个时候听起来就特别的新颖,同样也值得后人学习。爱莲君的腔玲珑俏丽,新凤霞、花淑兰等人的“疙瘩腔”均吸收学习于爱莲君。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
那么后人该如何继承老先生们的精髓并发展呢?我感觉首先是要打一个坚实的评剧基础。但是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地方就是评剧打基础的东西不对,现在戏校的学生打基础就学《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其实这些戏都不适合打基础用,这就像唱京剧程派一样,虽然都会唱《锁麟囊》,但是必须是所有的学生都要以《玉堂春》、《贺后骂殿》来打基础。记得郑桂芳老师曾经说过:“学戏就好比盖楼房,先要打好基础,才可以把楼房盖高盖好。比如学花派,不要上来就唱《茶瓶计》、《绣鞋记》、《黛诺》、《谢瑶环》等这些代表作,一定要学习老的传统的东西,我小时候学的就是《移花接木》、老《花为媒》、《蜜蜂记》。”所以在继承之初一定要有坚实的老评剧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可以继承好。比如《马寡妇开店》这出戏好多评剧的角都唱,现在中评、天评、沈评都重新排出了这出戏。金开芳的《开店》是对人物把握比较细腻的一个,每场戏每个动作都把马寡妇这个人物刻画的相当到位(可参考金开芳徒弟韩玉梅的录像)。白玉霜这出《开店》唱腔很细腻,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只有这样充分学习继承老的东西才可以创新,没有继承何来创新?
真切地希望爱评剧的人们,可以多吸收一下老先生留给我们的精髓,以正确的态度去欣赏,这会对演员自身有很大帮助和提高,千万不要忘记评剧的祖宗是谁,珍惜前辈先生们的艺术精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fkW4o5R59Whr2Li#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