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评剧艺术节(转载)
感受中国评剧艺术节
作者:河北日报 放大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腾讯微博
人人网 -
粉墨登场唱古今,情中你我是戏魂。不惜学得杜鹃啼,只为古韵永传承。9月10日晚,历时11天的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在唐山完美落幕。艺术节期间,来自东北三省、内蒙古、京津及河北的17个评剧院团演出了18台风格各异、格调高雅、艺术精湛的精彩剧目。
一台台精品剧目———或取材于火热的现实生活,或对凝重的历史进行提炼、锻造,以“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传统舞台形式,浓墨重彩地展现出一幅幅具有时代意义的瑰丽画卷,使人们在视觉得到唯美享受的同时,精神获得纯粹的洗礼。
作为评剧的发源地,自2000年以来,唐山市已经以东道主的身份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
“观赏、普及、传承。”说起评剧节的意义,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罗向军以简单的6字概括。她认为,历届中国评剧艺术节精品倍出、名角荟萃、观众云集,这不仅仅是评剧剧种独特艺术魅力的显现,更是艺术家和广大观众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共同精神需求的集中体现。
唐山,评剧的福地
9月6日晚,由评剧名家曾昭娟领衔主演的天津评剧院新编传统剧目《赵锦棠》在第八届评剧艺术节上进行首场展演,消息一出,一票难求。
这部剧根据花派代表剧目《朱痕记》改编,讲述的是唐代朱春登替重病的叔父出征,其妻赵锦棠历尽艰辛独自照顾年迈的婆母,不惜以乞讨为生。12年后,阵前立功的朱春登封侯归来,巧遇搀扶婆婆流落至此的贤妻,最终夫妻相认,阖家团圆。
演出现场记者看到,舞台光影变幻,融合现代元素的舞美设计为这部传统戏剧融入了现代质感。尤其剧中赵锦棠的扮演者曾昭娟,一出场便以纯正甜美的嗓音和极富表现力的人物塑造方式博得了满堂喝彩。
演出结束后,主演曾昭娟动情地说,唐山是评剧的福地,因为这里有了中国评剧艺术节,它让评剧经典得以传承。而导演谷奎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赵锦棠》之所以反响强烈,除了唯美的舞台设计和名家的领衔出演,更有赖于剧目本身蕴涵的一种精神内核,那就是孝道和忠贞。“我理解的‘时代性’绝不仅仅是说一部作品只在当时社会语境下得到认同,而是说它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以其输出的价值观念赢得观众的精神共鸣。”
事实上,新编传统剧目一直都是评剧艺术节的宠儿。从首届评剧艺术节中国评剧院演出的《祥子与虎妞》、石家庄评剧院演出的《窦娥冤》,到第三届的《杨三姐告状》、第四届的《刘巧儿新传》,以及第六届的“明星版”《雷雨》,删繁就简巧取传统精华,去粗取精光大艺术经典,成为历届评剧节的不懈追求。
不仅要赋予传统剧目以时代意义,更要在老剧新编的过程中汰腐涤陈,巧捉批判现实主义之刀。在第八届艺术节上引起轰动的展演剧目《珍珠衫》堪称个中典范。
《珍珠衫》故事源自《今古奇观》,原本出自评剧鼻祖成兆才手笔,乃评剧起家戏之一,但由于原剧本中女主角王三巧的道德形象存在“硬伤”而远离现代舞台。天津评剧白派艺术剧团在改编这一剧目的过程中,将女主人公的水性杨花变为受骗失身,将原著中夫妻意外重逢的因果报应改为女主角悔恨交加后的破镜重圆,从而使整个剧目的立意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嬗变。
向传统剧目的改编要精品,更向现代剧目的创作要精品。第八届评剧艺术节上,由唐山丰润评剧团演出的儿童评剧《小英雄雨来》中一句经典台词引爆了观众情绪———“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无数观众流下了热泪。
自中国评剧艺术节举办以来,“主旋律”剧目一直是各参演剧团竞相推出的重头戏。仅第八届评剧艺术节展演的18台剧目中,《山沟里的明星》、《好官王彦生》、《爱心小院》、《林秀贞》等以现当代英模人物为主人公的戏就占到近一半的比例。
“有人认为观众对现代戏曲剧目没兴趣,那绝对是误读。”身为评剧名家,唐山演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罗慧琴对观众的需求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细数自己获得鲜花掌声无数的演艺生涯,印象最深当属第五届评剧艺术节展演剧目、大型革命史诗现代戏《红星谣》的演出。《红星谣》取材于革命老区江西省兴国县一个真实的故事:红军遗孀池煜华70多年如一日守望献身革命的丈夫,于凄风苦雨中坚守对新生活的希望。
“评剧节后,我们带着这一剧目到江西和全国各地巡演,观众的反响强烈。”罗慧琴说,虽然自己获得“梅花奖”并不是凭借这一剧目,但在她心中,《红星谣》是自己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因为它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一幕现代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