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为媒》中的“惊鸿一瞥”
“惊鸿一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ng hong yi pie。“鸿”,即鸿雁,就是大雁。“惊鸿”,指轻捷飞起的鸿雁。曹植(曹操的儿子,写下《七步诗》的作者)在他著名的《洛神赋》中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描绘洛神的美态。后来就用“惊鸿”形容女性轻盈如雁、婀娜多姿的身段。“一瞥”,是指很快的看一下。“惊鸿一瞥”的意思是说,人或者物,只是匆匆地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在《花为媒》中,张五可这个轻盈娇艳、美貌如花、令人惊艳的女孩子,给贾俊英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然而,遵从于当时的礼法,张五可是不可以在花园久留的,只能迅速地从月亮门隐去,这让贾俊英惊叹、兴奋,又无法挽留,所以又有惋惜和遗憾。于是他唱道:“……惊鸿一瞥无踪影,光芒四照满园春……”在这里,用“惊鸿一瞥”来形容当时的情境是非常准确的。但是,现在大家几乎都唱为“惊鸿一瞥bi(必)去声”。出于慎重,“瞥”这个字,我在网上,在新老新华字典上,在四角号码词典上,成语词典上,康熙字典上查,都是只有一个读音,就是pie(撇)阴平,而无bi去声的读音。所以,无论从成语的规范性,还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严谨性出发,哪怕费一些力气和周折,也应提倡大家把它改过来。
关于《秦香莲》中的“一抔黄土”
这句唱词有不同版本。听声音:1955年电影版(席宝坤唱)、音配像袁淑梅版(也是席宝坤唱)、天津评剧院王冠丽版(滕建东唱)和众多的票友都是唱“yi pi huang tu”。而字幕却不同:电影版有声无字;音配像袁淑梅版字幕是“衣披黄土”;滕建东唱字幕是“一坯黄土”;我去年在网上下载的文学剧本上也印的“一坯黄土”。广大票友们唱的音是这四个音,但他们心里装的究竟是哪四个字就不得而知了。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天津评剧院王全有扮演的陈世美,唱的是“一抷黄土”。
需要说明的是:“一抔黄土”也是一个成语,“抔”字音póu,意为“捧”,一抔即一捧。一抔黄土,借指坟墓,其它意义不作解(典出《史记》)。这些都是我原来知道个大略,新近又查阅资料现趸现卖的,有兴趣的同仁在网上或成语词典上都可以查到那个出典的故事,很有趣味的。
由此看来,(1)“一坯黄土”是没有任何讲究的,票友们跟着这样传抄、这样唱是“随大流儿”罢了,这责任应当在那个最初把字幕制成“一坯黄土”的人。(2)“衣披黄土”可以这样理解:是秦香莲剪青丝换芦席才葬埋了公婆,那自然是没有棺椁。陈世美想象着黄土直接埋在父母的布衣之上,我为人子身穿罗衣更徒添愧疚之情,这样作解还是说得过去。(3)“一抷黄土”也是对的。“抷”读pei(呸)阴平,也是“捧”的意思。“一抷黄土”和“一抔黄土”是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述,并无不可。
问题是,这么多不同的版本让广大票友们何所适从呢?还有一个,如何向年轻人传承的问题。我的一己之见:首先,不管是谁,再制作字幕、誊写印刷剧本、传抄乐谱,谁也别再用“一坯黄土”了(那实在给咱评剧掉价,而这个问题的出现,可能跟老艺术家们并没有关系)。其次,“衣披黄土”、“一抷黄土”都可理解,也讲得通,但不经典,只有“一抔黄土”才更规范,典出有据。希望大家能把它统一起来,只要都重视这个问题,尤其在评剧界有声望、影响大的单位和大V们积极倡导,应当统一起来也不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