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乐队的怪现象

深有同感!不久前我在这里说过一句话,“文场难寻下手活”这是我对业余评剧活动的现象的四句话中的一句。唉!奈何?没准社会上拉大弦的多还算得上是评剧兴旺的一种写照呢?管他好孬呢,反正老百姓没几个懂的。你大弦拉多二五眼,只要做几个摇晃动作,就有人鼓掌、上篮。你二胡拉多好,低音拉多棒,也没人理睬你。跟足球一样,那九个人忙活半天,进球的功劳得记在把球碰进去那个人头上。电视上拉大弦的老给特写,人家走在大街上岂不“荣耀”?其他的“好处”那就更别说了。唉!形势使然呐!

TOP

   应该说,艺术这行无师自通基本不可能,拜师学艺是许多爱好者的理想追求,但肯定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和能力,一旦拜了师,就应该非常珍惜这份荣耀与机遇。从尊重艺术的角度出发,在自己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需要师父的指导和提携,即便是青胜于蓝了,也不能把师父的恩德抛在一边。毋庸讳言,社会上确实有些所谓的“徒弟”,他们不把学习看成是第一要务,而把借师尊抬己价看成是利益的着眼点。殊不知,急于出山的半瓶水,不提师出哪门,受众尚可以漠然而对之,如果刻意标榜,难免换来嗤责声一片,连师傅也跟着背黑锅。还有的人,虽未拜师,戏也就刚有几段,就想办法跟名人、官员靠近乎,利用某些管事人员的知识盲点,投其所好,排挤他人,强占主座,洋洋自得于极少数人“琴师”“好弦”的吹捧之声。您自己“过把瘾”了,可评剧呢?
    当然,用专业的标准要求业余是不合适的,但要长期给人一个蹩脚印象,那以后还会有人看评剧吗?


[ 本帖最后由 戏迷MP5 于 2011-7-28 14:39 编辑 ]

TOP

引用HYX-SGH朋友的一句话:当我们演出时的演唱、文场、武场配合默契····   


在业余评剧爱好的群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打发休闲时间而凑帮玩耍,除了自我乐呵别无追求,但更多的则是想通过各个方式的“演出”来宣传评剧、弘扬评剧、间或体现一下自身的艺术价值,体现一下与别人共享的乐趣。“配合默契”,像那么回事,给观众一个基本不离谱的艺术享受,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基本目标。这里,乐队人员,特别是大弦司鼓应该负起主要责任。弄好了,对振兴评剧是个贡献,弄不好,会流失评剧的戏迷和观众群,从而逐步导致至少本区域的评剧衰败的结果。因此我认为一定要严肃的对待各种演出,即便是客情的、关系的演出,也要尽自己所能,把总体质量放在第一位。用像回事的演出效果来抵消因为少数心术不端的弄戏人给业余评剧带来的不良影响。(个人拙见)

TOP

再说几句

乐队的怪现象的核心问题是“有的人连二胡都拉不好却争着抢着拉板胡”这一业余圈子的普遍问题,诚然,板胡给演唱者伴奏就能玩评戏,但是不等于一拉一唱就是评戏。多数玩者并没有文武场这种综合乐队意识,长期的是三三两两的拉唱组合,一旦聚会,便是一大帮各自为政的“大弦”,那效果能好得了么?当然,大家经常聚一聚,切磋切磋,交流交流是好事,但要有互相配合的意识,要会一两样下手活,不能只顾自己显摆,全不管对错好孬千方百计出头上镜。究竟什么叫“会”自己要心中有数,要知道围观者也不一定都是外行。要认识到大弦只是乐队的一员,并非“大拿”,在水平没有达到让大多数周围人们认可的情况下先不要“半瓶子晃荡”。不在演奏水平上下功夫,把心思用在抢占上,这样的人出了名也未必光荣。(几句感言,切莫介意)  

[ 本帖最后由 戏迷MP5 于 2011-8-4 18:04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