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镰,卖了锄,也要看看爱莲茹(下)
作 者 吴 蔚
(五)
新生
1948年底,解放不久的古城保定成立大众评剧社(地处原市府前街的浙绍会馆,民国年间被称作“三庆戏园”,建国后称为“大众剧社”),18岁的爱莲茹应邀从当时的敌占区北平前来加盟。新剧运动的勃发,给保定的旧剧改革带来了根本性的转机。1949年正月初一,爱莲茹在保定主演新编评剧《农民泪》,开了当时演出新剧的先河。她扮相俊美,表演洒脱,唱腔委婉,声灌满堂,艺惊四座,多次得彩,获得各级领导的认可。
1949年冬,组建保定市人民评剧团,团长王月楼和赵鸿声,先后把爱莲茹、新艳琴、赵雅荣和赵丽蓉姐妹等人接去当主演,当时该团荟萃了小月舫、赵雅蓉、巧艳梅、田玉霞、金慧琴等16位主演,以新艳琴、赵丽蓉、爱莲茹最受欢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保定评剧艺人积极配合党的宣传工作,改编传统戏,排演现代戏,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保定府评剧文化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在旧社会吃尽苦头的爱莲茹,春风满面,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她和评剧团的同志们推陈出新,排演新戏。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该团很快深入冀中广大城乡演出,爱莲茹主演的新编剧目有《刘胡兰》、《海棠红》、《小女婿》等几十出,这些贴近农民生活的新戏,歌颂了英雄人物,代表了新时代的风采,受到翻身农民的欢迎。爱莲茹还把一些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挣扎、奋力抗争的传统戏,经过改编后重新表演。她在《刘翠屏哭井》中扮演刘翠屏,声容皆佳,唱表到位,感情真切,以情带声,悲怆凄婉,观众无不泣涕。她在《李香莲卖画》“骂书房”一折的表演,脸能动人,眼会“说话”,唱腔干板垛字,给人以美的享受,多次引得掌声大作,使这些传统戏重获新生。
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新生的爱莲茹心花怒放,她决心把最好的艺术献给翻身农民。短短两年时间,爱莲茹随团在冀中深(州)、武(强)、饶(阳)、安(平)、祁(州)、博(野)、蠡(县)、任(丘)、河(间)、肃(宁)等30多个县的广大城乡串演献艺,名声大振,誉传四方。刘胡兰、杨香草、刘翠屏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无比浓重的思想感染力。人们都说:“爱莲茹不论演青衣戏还是演花旦戏,特别是演现代戏,演什么像什么,唱得好,做派更好。”
朴实的冀中农民用真情实感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当了镰,卖了锄,也要看看爱莲茹。”
(六)
与赵丽蓉先生的一段戏缘
在建国初期的保定市大众评剧社,爱莲茹与赵丽蓉两人性情直爽,脾气对路,故而最为交好,无话不谈。下乡演出时,她俩同吃一锅饭,同睡一条炕,同议排新戏。排演中,俩人认真讨论,相互启发,安排唱腔与做派,经常废寝忘食,有时通宵达旦,从而使扮演的角色愈加丰满,在共同合作中,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据爱莲茹先生如今回忆道:“想起当年俺老姐俩一起演出的青春岁月,幕幕场景如在昨天。那是1949年冬季,保定组建人民评剧社,团长王月楼和赵鸿声先后把我、新艳琴、赵雅蓉与赵丽蓉姐妹俩接来参加。赵丽蓉在家排行老小,父母疼爱,乳名唤她‘老爱’。她长我3岁,因为性情直爽,说话特逗,我们脾气对路,无话不谈。她说:‘刚建了新中国,咱要响应毛主席推陈出新的号召,不要总唱《王少安赶船》,使观众腻歪;要多排新戏,让人们喜欢。’于是,我俩排了《兄妹开荒》,我演兄,她演妹;排了《夫妻识字》,我演夫,她演妻,很受欢迎。后来上演反封建内容的新戏《传家宝》,她演婆婆,我演儿媳,以后,我俩又合演了《新四劝》、《儿女亲事》、《放下包袱》等不少现代戏,观众很受教育,赞不绝口。特别是她与新艳琴先后扮演的白毛女,感情充沛,唱做俱佳,深受冀中人民的欢迎。”“那两年,赵丽蓉可说是戏剧改革的先锋,出了不少好点子,便评剧社的演出异常活跃。她多才多艺,扮演的很多剧中人物鲜活可爱,所以她与新艳琴和我参演的剧目都十分叫座。由于她人缘好,进步快,被选为保定市第一届人民代表。”
“1950年冬天,一次,赵丽蓉要去当时省文化处办事,地点就是现在的古莲花池水中亭,要我和她同去。到了那儿后,赵丽蓉进去办事,我在外边等,那时的冬天非常冷,我看到莲池水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就在上面打起了‘冰出溜’,结果弄得棉衣棉裤里全是水,最后还是赵丽蓉送我回了团里。现在想起来,一切好像是昨天的事儿。”
“赵丽蓉生性活泼,爱开玩笑。一次她对某老演员慢条斯理、毕恭毕敬地说:‘大哥,求您点事儿,办成喽我总个说您好。’老演员看她十分虔诚的样子,忙说:‘大妹子,只要我能办到的,在所不辞。’赵丽蓉正儿八经地小声说:‘给我找碗水喝。’于是惹出一片大笑。”“还有,赵丽蓉和我爱吸蹭烟。起初人家送我们烟抽,日子长了我俩追着人家要烟;若是烟头就给了我俩,整支的人家不给,我俩说就抽一口,这一口就抽它半截。于是她被誉为‘烟头司令’。我是她的‘烟头参谋’,见谁偷着抽烟,我立即告诉她,她就见机行事,采取各种措施把烟弄到手。一次会前见无烟情,她在大庭广众之下拍胸脯说:‘别认为这人们买不起烟,你看这是什么?’见她有整支香烟,吸烟人纷纷放心地掏出香烟吸了起来。此时,她凑近一个吸烟人说:‘借个火使使。’立即把人家香烟据为己有,人家看她调包送给的,原来是支粉笔。”
1951年秋,赵丽蓉调到北京朝阳区评剧团后,一次爱莲茹回北京看望父母,赵丽蓉得知后,邀请爱莲茹与她及其兄赵连喜(评剧《刘巧儿》中刘彦贵的扮演者)等合演了一出《传家宝》,轰动了“四九城”。后来赵丽蓉和新凤霞调到总政评剧团后,实心实意动员爱莲茹也到她们团工作。但因爱莲茹当时所在的剧团不放,未能如愿。
(七)
不盖房,卖了坯,也要看看“哑巴鸡”
1950年底,正当爱莲茹红极一时之际,被混入该团的一个反动分子在水杯里偷下了白马散(这种东西又名牛耳絮,演员误食后嗓音会完全沙哑,失去艺术生命,所以过去老辈子名演员的专门“跟包”都是极其贴心的自家人,日常饮食只在自家戏班内,用专门厨师,专用餐具和水杯,以防不测,我曾就此特地询问过药店和医师,在当今社会,这种“整人专家”的恶药已经完全绝迹了),从此爱莲茹嗓子沙哑,虽经多方治疗,仍无多少成效。
爱莲茹当时独自面对的,不是困难,是厄运,为此她曾一度痛不欲生。然而面对现实,性格顽强的爱莲茹只好重起炉灶,另辟蹊径,改演彩旦。1952年在当时省会保定成立河北省评剧团,团长牛树新,主演白牡丹、纪凤兰、曹芙蓉,选拔爱莲茹为主演之一,主要扮演做工为主的角色,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小女婿》中的陈快腿,《雷雨》中的繁漪等。在演出中,爱莲茹效仿少年时期在东北所学筱俊亭半说半唱的手法,加以弥补,同时,依靠自己娴熟的做派和面部、肢体语言的风采,力求完善“彩旦”人物的个性,使“三仙姑”、“陈快腿”、“繁漪”等小人物富有张力、穿透力和感染力,小中见大,平中出奇。由于她在《雷雨》中的塑造的“繁漪”非常成功,以致有“活繁漪”的美誉。爱莲茹逐渐从阴影中走出,在评剧舞台重获新生。广大城乡民众仍愿看她的戏,该团在全省广大城乡演出,很受欢迎。1954年春,由于爱莲茹的父母、孩子都在北京,故有关部门调她回北京宣武区荣冠评剧团任主演。
1955年5月,河北肃宁县以万里村业余评剧团为基础,吸收饶阳、辛集的部分演员,组建60人的肃宁县评剧团。鉴于爱莲茹给冀中广大农民观众留下了美好印象,为提高知名度和演技水平,县领导派县文教科和评剧团两名干部,慕名到北京,千方百计地与有关部门协商,于1955年8月,将返京未久的爱莲茹调入新成立的肃宁县评剧团担任主演和编导。
爱莲茹来到肃宁评剧团一看,心里凉了半截:这里没有戏装道具,没有灯光布景,没钱购置所需物什:凑来一群农村爱好者为“演员”,有的虽会“唱两口”但无身段,多数人连剧情剧理都闹不清。爱莲茹心急如焚,充当起拓荒者的角色。她不分昼夜,安排角色,亲自示范,抓紧排戏,因劳累过度,口吐鲜血。人们劝她休息几天,她婉言相拒。1955年农历七月十八日,第一台戏在大王村演出。群众听说从北京请来一位名角,台前台后挤得水泄不通。爱莲茹喜上眉梢,演出格外尽力。台下一片欢腾。三个月下来,爱莲茹人累瘦了,可是排好了15出大戏。带着这些剧目,她领衔到肃宁及周边广大城乡演出,受到农民观众的热烈欢迎。看过爱莲茹演出的人都说:“那可是个大能人,演什么象什么,真带劲!”
那几年,爱莲茹携团在冀中各县城乡演出,除了演唱“大八出”与“小八出”剧目,还坚持推陈出新,编新戏,改老戏,特别是改编和排演现代戏,先后演出了《铁娃娃》、《迎春花》、《南海长城》、《向阳商店》、《苦菜花》等。她主演的《麻疯女》、《红娘》、《贫女泪》、《空谷兰》等剧目,每到一处,人们都争相前往,一睹风采。她曾创编过近二十出新戏,编写宣传计划生育的小戏《就这么办》以及《铁娃娃》等戏,获地区演出一等奖。
一次在保定汇报演出新编评剧《苦菜花》,爱莲茹饰母亲,舞台上她用“白派”演唱“窗外照进了一缕阳光……”那段“反调”,唱腔深沉、悲切,撼动人心。每每演到这里,台下观众一片唏嘘之声。该剧连演一个月,场场满员。为安国县物资交流大会助兴演出《贫女泪》,爱莲茹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台下3000多人随着她的哭声而含悲挥泪,时又仰望她妩媚的笑脸而兴高采烈。十几年里,爱莲茹组织剧团边演出,边排戏,边整顿,边提高,先后排演评剧60余出,她领衔主演2000余场,使肃宁县评剧团成了县级剧团的佼佼者。“文革”前在肃宁是爱莲茹艺术生涯硕果累累的十年。她导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一炮打响,她改编的现代戏《迎春花》演出后,受到当时河北省长刘子厚同志等省、地领导的一致好评。
爱莲茹不追名、不逐利,扎根农村,一直在城乡第一线演出。艰苦的环境、群众的热情、领导的关怀,磨炼了爱莲茹的性格,锻炼了她的意志,她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一次她去保定地区演出,一位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戏迷,跑很远的路前去看戏,他说:“多少年没看过爱莲茹的戏了。三毛五一张戏票,爱莲茹一个人就值三毛。”演到精彩处,他铆劲地喝彩、鼓掌。演出结束后,他特地找到爱莲茹:“大姐,你还记得我吗?”爱莲茹略一楞神,便说:“你不是那位两面乡长(抗战时期明为鬼子效力,实为我党工作的人)吗?”“你记性真好!”一出《苦菜花》在保定地区连演一个月,还应观众要求,重演了《向阳商店》。
爱莲茹是地道的“戏篓子”。生、旦、净、丑都能演,最拿手的是演彩旦。她在《杨八姐游春》中扮演佘太君;在《花为媒》中扮演阮妈;在《杨三姐告状》中扮演杨母;在《马寡妇开店》中扮演马寡妇;在《苦菜花》中扮演娟子妈,她唱腔独特,脸能动人,眼会“说话”,令人叫绝。只要戏报上写着主演爱莲茹,观众就争先恐后,掌声雷动。由于爱莲茹历经苦难,嗓音沙哑,却“做”工细致,演技精益求精,冀中城乡民众善意的给她取了个艺名“哑巴鸡”,并且流传这样一句民谚:“不盖房,卖了坯,也要看看‘哑巴鸡’”。爱莲茹在老戏迷中赢得了尊重和爱戴。
正当爱莲茹大展拳脚、展示才华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年浩劫,评剧演员赵佩云在定兴上吊自杀(被农民施救),爱莲茹特地被“造反派”从肃宁拉来保定游斗,成了“牛鬼蛇神”。剧团内、大街上张贴出大字报,白天或晚上屡遭批斗,她的身心倍受摧残。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平反,推倒了不实之辞,恢复了名誉。
(八)
振兴博野县评剧团
1979年,保定博野县评剧团来人,聘请爱莲茹去任编导兼主演。博野县虽小,却有着根深蒂固的评剧文化传统,当地的“蹦蹦儿”,歌词通俗易懂,唱腔委婉高亢,最有名的村剧团有:东墟、套里、夹河等十几个评剧团,其剧目有《茶瓶计》、《陈妙常》、《张羽煮海》等,并曾演出多部现代剧目。
爱莲茹在博野县评剧团任导演兼业务团长,真像是刚到肃宁县评剧团一样,她在那里又一次“开荒种地”。好戏连台,演员才有可能走红,而一台好戏既要靠主要演员的精湛演技,同时也要靠满台演员阵容的旗鼓相当。初建的博野评剧团,演出剧目很少,服装、道具严重不足。面对重重困难,爱莲茹带领演员,迎难而上,艰苦创业。服装不足,就和女演员一起缝制;道具不足,就和演员亲手制作;剧目不多,她组织演员加班排练新戏;资金不足,就靠扎根农村,为农民服务,多演出、演好戏增加收入。爱莲茹多才多艺,集编、导、演于一身。很多戏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讲述。她戏德高尚,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为了迅速增加剧团的演出剧目,她组织演员排演传统戏,编演现代戏。边排练、边演出。有时晚场散戏后,演员就接着排戏,一熬就是一个通宵。她不怕苦,不怕累,满腔热情地培养人才,毫无保留地把才艺传授给其他演员,在排练中,一句台词,一个台步,一个眼神,她都一一示范,严格把关,直到满意为止。《博野县志》记载,评剧团培养主要演员有李金荣、王青莲等,拿手节目有《李三娘打水》、《墙头记》、《于公案》等。据档案统计,1982年,博野县评剧团全团总人数65人,演出场次共计300场(农村270余场),在保定各县当时规模较小的剧团中名列前茅。从此,爱莲茹领衔博野县评剧团,排演老戏,编演新戏,培育人材,在保定、石家庄地区几十个县的城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促成了博野县评剧团的一度发展。
(九)
归宿
1985年,离休后的爱莲茹与老伴胡子斌(曾为肃宁县人大副主任)随两个女儿到沧州安度晚年。爱莲茹屡经坎坷,终难舍几十年评剧情缘,离休后,深居简出,在家潜心研究评剧艺术,整理剧本。如今年近八旬的爱莲茹仍有超强的记忆力,因她能戏很多,而且很多戏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述念一遍,不撒汤,不漏水,是地道的“戏篓子”。至今华北各地一些评剧名家和演员还专程找她讨教。爱莲茹1961年加入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被选为河间县人民代表;河间与肃宁分县以后,又被选为肃宁县人民代表;九十年代,是肃宁县政协委员。
爱莲茹先生曾为建国前后保定府评剧界带来浓墨重彩的亮色。她的弟弟、妹妹等亲属现在仍居保定,他们在评剧、老调等梨园界都应算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爱老对古城保定和当地的戏迷们充满了眷恋之情,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保定街道、建筑、风物、梨园轶事等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丝丝入扣,生动传神,简直是一幅保定戏曲文化活地图,一本保定文史活字典。在笔者与爱老的会面中,她当场用《绣金匾》的曲牌自编自唱,歌颂胡总书记、温总理的亲民爱民义举;惟妙惟肖地用评剧曲牌讽刺鞭挞台湾民进党陈水扁的贪污腐化,以表明其爱憎。年逾八旬,竟有如此胸襟,使身为后辈的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今在冀中广大中老年观众心目中,爱莲茹先生所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并未在历史的烟尘中渐行渐远,正如荆晖先生在《名扬冀中爱莲茹》一文中所说:“她的歌喉依旧甜美,她创演的戏剧人物依然灵动。”
文章来源:保定晚报 2009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