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掏60万盖起评剧院
作者:贾英
铜锣一响,方步迈开,走出来个黑包公,胡须飘摆;生旦净末,大戏拉开,一招一式一句唱,亮相舞台。这,可不是啥城里的大剧场,而是通州区马驹桥镇郭村村民自掏腰包60万盖起的“全民评剧院”,灯光、服装、道具、乐器样样俱全,不花一分钱,想唱的就来。甭说附近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就是昌平、海淀,甚至廊坊的评剧爱好者都每周来活动,“唱唱咱传统的戏曲,唱唱咱如今的新生活。”
昨天下午2点多,通州区马驹桥镇郭村,一座两层的小楼,开始热闹起来。人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或步行、或骑车,从四面八方赶来,男女老少,都特乐和。
“这是全民评剧院,甭管你是哪里的人,只要喜欢评剧,就能来唱,不用花一分钱。”村民杨连喜在门口招呼着客人。
走进大门,沿着左侧的楼梯上了二楼,眼前一下豁然开朗,三四百平方米的大厅,座位一排一排,大概能容纳200多人。
再往前走,迎面就是舞台,古色古香,长12米,宽8米,大红的幕布拉开。台两侧,甭管是武场的板鼓、梆子、锣、镲,还是文场的板胡、二胡、琵琶、笛,乐器一应俱全。
化妆间里有人正在描眉画眼。
这么专业的剧场,谁盖的?郭村村民杨连喜,自掏腰包60万,盖起了这座评剧院。
“不光咱村,这附近的村子里,农民们好多都喜欢评剧。”杨连喜说,郭村1000多口人,喜好评剧的不下一二百。
“如今农村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有钱了,咱也得追求一下精神生活。”
村民们成立了自己的评剧社,每周二、四、六下午活动,所有人都是自愿参加。名声渐传渐广,方圆几十里的评剧爱好者都慕名前来,队伍由最初七八个人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人。
但活动场所成了问题。
为给大家提供一个专业舞台,杨连喜去年自投资金60多万元,把自家在村中约300多平方米的厂房,改扩建为两层600多平方米的剧院,“同时容纳200人没问题。”杨连喜还自费购买了服装、道具、乐器等,化妆间、休息室,样样俱全。
有地方了,来吧。这下可乐坏了周边的票友,越来越多的人聚了过来。家住大兴的李振祥,算离得近的,还有东城的、西城的、海淀的,不仅是附近的农民,还有城里的市民,真成了全民评剧院,“上个月,一个廊坊的票友开着车专门过来唱戏。”杨连喜挺有成就感。
人多了,唱吧。每周三天,票友们来排练,练好了就表演。四月份唱了6场,五月份唱了10场,每场两个小时,“不累,痛快。”村民宋景芝说。
唱出了村。从去年开始,小剧团参加了“星火工程”,到其他村、其他区县唱了一百多场。
唱出了名堂。社里的票友们得了很多奖,市里大赛的三等奖,区里比赛的一等奖,奖越来越多。
唱出了新意。不仅让爱上评剧这门艺术的人多了,村民们还根据如今村里的事儿,编出了新剧目。一出倡导“老有所养”的剧目,告诉村民们敬老爱老,连唱多场,场场爆满。自编、自导、自演,农民成了乡土艺术家。
还要唱出更多。村里91岁的杨永志,是区级非遗“蹦蹦戏”的传承人,如今依托这剧院,杨连喜打算联合附近中小学校成立传承基地,教孩子们学习这门古老、濒临失传的艺术。
“把咱的文化唱下去,把咱的好日子唱出来。”杨连喜们,唱得喜气洋洋。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