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唱中的“上膛音”——口腔共鸣
1.口腔共鸣
“上膛音”即口腔共鸣(膛:器物的中空的部分),是指喉头以上至上腭的共鸣,是可以调节的共鸣因为喉头、嘴唇、舌头等,都可以有各种动作变化,从而产生不同效果的共鸣。平常说话声音基本是在口腔的前面部分,声音是向前、向外,所以声音是浅、白。歌唱时要有所扩大,即从口腔前面部位到咽腔,再从咽腔通向头腔、胸腔。
口腔共鸣是京剧演唱中最方便得到,也是最容易体会到的一种共鸣。口腔在所有共鸣腔体中最大,因而共鸣效果最佳,声音最响亮、最圆润。京剧演唱中的所谓“亮音”、“水音”(指清澈、圆润)、“脆音”,即是指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的腔体包括口腔、咽腔、喉咽腔和喉室。
口腔上面由硬口盖与软口盖连接,形成一个穹形的半圆弧度的顶。硬口盖由带骨质的硬腭构成,质地坚硬,歌唱时从咽壁向前反射的一部分声音打在硬口盖上,如同声音碰在硬的物体上一样,在硬口盖与软口盖交接处形成一个反射的共鸣焦点,大概从这个焦点为界,靠前的声音有明亮、光彩的效果,而靠后的声音则有暗淡、抑郁的意味。京剧演唱也因这种声音位置的不同,从而构成不同流派在声音上的主要特征,如程(砚秋)派与梅(兰芳)派、荀(慧生)派就有明显的声音音色的反差感觉。
2.口腔共鸣的基本要求
发声时“半打哈欠、半张嘴”,使喉头稳定在“静态低位置”。乐着唱,微提笑肌,软腭感觉向上提,保持丹田气息,提拎着唱的状态,以软起音的方法,引气发声,并将声波焦点感觉打在上腭的硬腭上。
保持“提拎着唱”、深吸气、打开腔体是一个动作,即在吸气时腔体就打开了,不需要另有动作,就用这种状态来唱,你所需要的共鸣也就有了。“因打开腔体就是保持吸气状态,好的共鸣状态就是深呼吸状态。用深呼吸的感觉把腔儿打开,就可以开唱了”(沈湘语)
口腔对于发声来说,不仅是声音的通道,还有扩大音响的功能。演唱时,口腔可大可小,舌头可伸可缩,可高可低,从而使口腔内部可以调节许多不同状态的腔体。不同音色的产生,主要由于发音体和共鸣器的质量与形状不同而造成的。音色不同,其实就是泛音的不同,也就是声波振动形式不同。如共鸣状态不同,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泛音,形成各种不同的声音特色。所以说,口腔共鸣的灵活性、丰富性都大于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
我们可以从张君秋先生的演唱中学习到口腔共鸣的具体方法。张君秋先生要求:“口腔自然张开,软腭上提,下巴放松,像啃苹果状。后颈肌直立,颈前肌放松并有下压感,使喉头下降,气息通顺。”这种口腔开度的形状如从侧面看,是上腭略往前,下腭稍往后缩一点,这样就可以获得鼻腔音的润饰。
这种软腭的上提,即行内称“摘环儿”或“打开后槽牙”。软腭适度地抬起,可以调节、改善口腔、鼻腔及胸腔共鸣的比例,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音色。口腔内呈“拱顶状”,即前面所讲“穹形的半弧度”的顶,形成了较好的共鸣空间,可使声音响亮,发声省力。
软腭上提要注意适度,其开度要与所唱的字音相适应。开度过大,其口腔共鸣成分多,声音是横着的,不是立音,位置就低,没有高位置的声音也就不美了。其声波的指向会过多的在软腭部位,而软腭部位是不可能产生明亮的共鸣声音,相反还会吸收部分声音,这样发出的声音,过于靠后,音色空闷,还会有唱洋歌的味道。
下巴放松的感觉,可体会吃梅子的酸或者当你吃东西被沙子硌了牙齿的感觉。因为,在演唱时如下腭能放松,喉咙也就自然打开了。
口腔共鸣是连接头腔和胸腔共鸣的通道,无论用头腔共鸣或胸腔共鸣,口腔共鸣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口腔共鸣的练习、掌握。口腔共鸣的练习可多在有a元音的字腔上研究、琢磨。
在汉语各元音中,a元音共鸣效果最强。如果我们能使其他元音都向a元音的共鸣靠拢,在不违背所唱字音所应有口型的前提下,扩大该元音的声腔容积,尽可能地打开口腔,就能获得每个字音的最大、最合适的共鸣效果,增强艺术表现力。
上面几例的字例都是以元音为字腹(主要元音)的。其中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声母后紧接元音,如“外”(wai),像这类字的的演唱,是在唱足声母的时值后,在声母的尾音时,口腔缓缓向a元音打开,找其合适的共鸣效果。
第二种情况是有“i”为韵头(介音)的字,如千(qian)、天(tian)、小(xioo)。韵头(介音)是韵母的一部分,但京剧演唱是将韵韵头放在字头中来处理的,即字头由辅音和介音组成。因此,凡遇有韵头(i、u、ü)时,都要把它放在字头中一起唱,但韵头不能唱得太长。这种字的具体唱法就是声母、韵头一块唱,在韵头的音发出后,即向σ元音靠拢,找到合适的共鸣。
上面两种情况的演唱,在发a元音的同时,还要顾及后面韵尾的音素,在发a元音时,不能直接发出a元音,否则将会显得声音发散、发白。所发之音要带有韵尾的成分,这样发出的字音才能保持不变,因为后
面的音素是影响字音准确与否的关键。如“三”(san)字发音时,在声母s发出后,就不能只以a音发出,而是要把a与韵尾n一起读,掺人前鼻音n的音色,读成an(安)。
京剧演唱中,有的字其韵尾有前鼻音(n)或后鼻音(ng),在演唱这个字的字腹(主要元音)时,即可挂上后面的鼻音色彩。如“三”(san)字,须挂前鼻音(n),唱为an(安)。而有的字本身不带鼻音,如“小”(xioo)字,就没有鼻音,但京剧演唱时也要靠上鼻音色彩,口腔开度大的字就靠“中东”(ng)或“江阳”(ng),口腔开度小的字则可靠“人唇”(n)或“言前”(n),总体原则就是让所有的字都靠上鼻音,以增加共鸣色彩。共鸣的产生与发挥主要是在一个字的字腹(主要元音)上。
口腔共鸣是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的基础,三种共鸣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讲述时是分开讲,但在实践中千万不可过于细分,要灵活运用。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21-5-28 09:2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