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西北剧坛的评剧明星——记赵玉兰同志舞台生涯五十年
闪耀在西北剧坛的评剧明星——记赵玉兰同志舞台生涯五十年
原创: 伯朗 评剧在天津
请先欣赏赵玉兰与龚志刚演唱的评剧《包公赔情》选段,这出戏首演于1979年6月,是在西安市文化局和西安市文联举办的“西安市名老艺人展览演出”中演出的,赵玉兰饰演王凤英,龚志刚饰演包拯
(音频略)
西安市评剧团名老艺人赵玉兰同志, 数十年来如同一颗金光闪闪的明星, 照耀在西北剧坛上。她今年五十九岁(编者按:1982年), 艺龄已经有五十二个年头了。在这五十多个风风雨雨的年代里, 她给我们演出的古装戏、现代戏计有九十八出之多。在评剧界她的艺术造诣是相当高的, 表演逼真细腻,潇洒自如, 唱腔激越高亢, 悱恻缠约, 听起来耐人觅味。她不愧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东北学艺西北开花
赵玉兰同志一九二三年生于大连一个贫民家里, 七岁拜尹福全( 艺名玉蝴蝶) 为师学唱青衣花旦。在十一名弟子里, 她比较聪明伶俐, 很能吃苦学习, 颇得老师的赏识, 常常拍着她的手心一板一板地耐心教唱。开蒙学的是《小老妈开嗙》, 由于她刻苦努力积极好学, 不到四十天就在大连登台初演了这个戏, 博得同行的好评,随即两年里便学会师傅的拿手戏四十多出, 九岁正式搭班演戏。在班上她什么角色都演, 和大人们的关系搞得很亲热, 都认为她是一个好苗子,有出息, 能演大戏。后来评剧名演员牛云芳看上了她, 要求赵玉兰给她打里子(主要配角) , 这对她的艺术提高很快。
赵玉兰一九三六年来到陕西, 当时她只有十三岁, 跟随曹金顺、马风兰在西安咸阳等地巡回演出两年之久, 十五岁时便挑了大梁演主角, 受到观众和同行的喝采。特别是《花为媒》一剧的演出, 一下子轰动了西安古城, 从此, 趁演越红, 一直演到解放前夕。一九五五年她同明星评剧团一道二返长安, 一九五六年西安市评剧团成立, 她被任命为团长。同年, 以她的拿手戏《杜十娘》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 荣获演员一等奖, 并被评为西安市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十年浩劫中她受到残酷的迫害, 剧团被解散了,身子被打残了, 被下放到另一个文艺团体当服装保管。虽然如此, 她并没有完全消沉下去。她相信党,相信天会亮的。粉“四人帮”之后,她很快焕发了艺术育春, 重登舞台, 继续为观众演唱。现在, 她是西安市评剧团副团长, 西安市文联委员, 西安市政协委员, 陕西省剧协理事。这些光荣的头衔表示了党和人民对这位艺术家的敬意。
几个艺术形象的扭造
五十多年产, 赵玉兰同志演了将近百出戏,塑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她演戏的最大特点是严肃、认真, 对剧中人的思想开掘得比较深, 性格捉摸得比较准确, 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在艺术的见解上她不墨守陈规。她身上虽然保存了大量的评剧传统艺术和表演程式,却不为程式所限制束缚,而能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物设置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舞台动作。她在《小老妈开嗙》 《桃花庵》《花为媒》《杜十娘》《珍珠衫》《西厢记》《马寡妇开店》《杨三姐告状》《贫女泪》《赵五娘》《秦香莲》《保龙山》《洞房认父》《包公赔情》等戏中, 给我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妇女形象, 感人至深。记得一九四六年暑假, 我们从外地来西安考学校, 看见古城到处贴着她的戏报广告, 街头巷尾传颂着她的佳话。出于好奇, 某晚我们买了几根签子(站票)到南大街看她的演出。戏未开演座位上的观众已经满满的,连两旁的站位也挤得实实的,没有插脚的余地,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们只好贴墙站在最后边。当时,虽然天气闷热,人人汗流侠背,却没人骚动,耐心地等待着开戏。那晚演的是《洞房认父》,赵玉兰扮农村少女,跟在贫病交加的母亲身后,流落在异乡沿门乞讨。她一出场亮相,观众的情绪立刻热烈地波动起来,互相议论着,赞许着。她闪着一双大眼睛,环视了一下异乡的情景,眼泪已经夺眼而出,衣着虽然破旧,但扮相十分俊俏,艺术形象光彩极了。她开口一唱,观众就不禁连声喝彩,真是名不虚传。特别是“洞房认父” 那诉说家庭遭遇的一大段唱,唱得有声有色,感情激越悲切。台上演员哭成泪人,台下观众抽泣不己, 演员和观众的感情交流在一起, 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
赵玉兰同志早年工青衣花旦, 她的花旦戏很见功夫。《马寡妇开店》里的马寡妇是个农村小店的老板娘, 她的形象只能是个身着短衣裤、胸前戴着围帘的农村妇女。因为没有水袖和长裙的遮掩, 动作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赵玉兰在这出戏里没拘泥于戏曲程式,而是大胆地采用了现实生活动作来丰富马寡妇的艺术形象: 一会儿烙烧饼,一会儿炒菜一会儿端灯送亮,一会儿提壶送水,把店主人关怀客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细小动作,再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活生生地刻划出一个寡居的少妇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世界,表演非常深刻自如,生活气息十分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