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评剧《金沙江畔》中打击乐的继承与创新——刘爱音
中国评剧院建院初期,排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戏和现代戏,像评剧《秦香莲》《花为媒》《向阳商店》《夺印》等戏,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在这些戏中,打击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金沙江畔》中有很好的体现。
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评剧《金沙江畔》创排于1959年,这是一出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现代戏。当时聚集了中国评剧院的诸多演员,如筱白玉霜、新凤霞、马泰、张德福、魏荣元、赵连喜、喜彩春、席宝昆、李梓森和陈少舫等。作曲方面,由贺飞、杨培、徐文华、夏友才、李琦和韩振华等担任唱腔设计和音乐设计。
我的师爷夏友才先生担任鼓师,琴师是由杨殿荣和徐文华两位老师共同担任。音乐组又将全院的打击乐演奏员聚集在一起,组成了“打击乐研究组”,担任演奏工作的就有六七个人(据说当时的一堂下手活都是鼓师)。
根据不同的场次环境,通过使用打击乐的传统锣鼓和创新锣鼓(从传统锣鼓上加以演变或新编的)来体现人物情感和内心思想。无论使用传统锣鼓还是创新的锣鼓,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在使用乐器上也做了较大的尝试,如铴锣、云锣、低音小锣、大铙、军鼓等乐器。这样,演奏出的音乐效果是不同凡响的,根据不同的舞台需要,使用在恰当的人物中,这就更能体现出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
剧中使用了大量传统锣鼓,像政委谭文苏第一次上场,便使用了传统锣鼓[大锣五击](图1)
虽然这个锣鼓演奏起来比较短,但是它简洁明敛、节奏性强,体现出政委迈着钢劲有力的步伐、带着挺拔威武的身姿走上舞台。然而在第四场马上就要战斗时,政委作战前讲话时的上场便使用了[快长锤]。 (图2)
这个锣鼓表现出了马上就要战斗时的紧张气氛以及政委临危不乱的内心思想。剧中红军和匪军的开打,完全继承了传统戏中使用的锣鼓经,像[擂鼓]、[垛头]、[急急风]、[马腿]、[四击头]、[加饽饽]、[乱锤]、[撕边一击]等,这些锣鼓的运用与剧中开打的舞台氛围非常吻合,为该剧增添了光彩。
该剧中,打击乐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兄弟剧种的锣鼓,从乐器到锣鼓均借鉴过来;二是使用传统乐器演奏创新锣鼓,使用特殊音效乐器演奏传统锣鼓;三是在音乐中,随着旋律的要求加入打击乐一起合奏。下面分别举例进行介绍。
在第八场仇九那段数板性质的念白中,就借鉴了川剧的锣鼓[飞板]来伴奏,而以往在传统戏中一般会使用[扑灯蛾]来伴奏,但是[扑灯蛾]的节奏型和速度远远比不上[飞板]更适合使用在戏中。(图3)
通过以上举例能看出,[扑灯蛾]是中速的,而[飞板]是快速的。[飞板]的节奏型紧凑,而且后面无限反复演奏的“大大大大”是一拍演奏两下,比起[扑灯蛾]后面一拍演奏一下的“匝匝”更急促,体现出了紧张的舞台气氛。同时,[飞板]还体现出了仇九这个人物性格阴险狡猾,在土司面前从中搬弄是非、虚张声势、挑拨离间红军与藏民的关系。所以说,[飞板]比[扑灯蛾]更适合使用在此处,也体现出运用[飞板]的道理和意义。
在仇九和仇万里第一次上场时,为了把这两个人物的身份、形象和性格体现出来,所以仇九上场亮相只用了一个传统锣鼓[镲锅导板头],就表现出了仇九这个人短小精干的特点,正好为仇万里的上场做了一个铺垫。而在仇万里上场亮相时打击乐便换成了低虎大锣、大铙、低音小锣一起演奏了一个创新锣鼓[抽头尾],打击乐又巧妙地把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描绘出来了。(图4)
通过仇九和仇万里的例子就能看出,人物还没有上场,通过上场时所使用的锣鼓,观众听到打击乐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就能初步判别出将要出场人物的身份、形象和性格特点。
在第二场一开始,这里有音乐衬托着特派员看信,渐渐看到信中的内容后越来越气愤,与京剧《失街亭》里诸葛亮看信时的情节类似,只不过《失街亭》里使用的是京剧曲牌[双三枪],这里是在使用音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打击乐器,而且用的是低音小锣和齐钹,这两件乐器配合音乐一起演奏来衬托特派员这个人物看信时的情绪,使用特殊音效乐器演奏传统锣鼓。
再一个就是借鉴了西洋打击乐乐器小军鼓,它在戏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第四场结尾,红军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把小军鼓加到像进行曲风格的曲子当中,表现出了红军勇猛向前、势不可挡的劲头,这是传统打击乐器是很难达到这种音响效果的。还有就是老班长牺牲后,在政委谭文苏的提议和动员下,金明带领珠玛和唐小苗去藏区时所用的音乐,也加上了军鼓以及大铙、大鼓和吊镲等乐器,在舞台上体现出了金明临危不乱、不怕牺牲、深入藏区去解决红军缺水困难的决心。
在现代戏中,打击乐设计不仅要继承传统,而且还要发展创新,评剧要与时俱进,打击乐也一样。如今,面对戏曲界的不景气,我们要改革,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来接受她,但是不能把一些观众都铭记在心的东西都给改没了,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作为我们这代青年人来说责任重大,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为评剧舞台增添亮丽的色彩,让当今的青年人来接受她,喜欢她,热爱她!
作者刘爱音简介(图5)
刘爱音,男,中国评剧院乐队队长,优秀青年鼓师,国家二级演奏员,著名板鼓演奏家张剑冰的弟子。
1985年11月出生于北京,1997年9月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学习戏曲打击乐和评剧板鼓专业,师从刘易新、张继民、瑞长禄、刘德士、瑞小明、刘文田、李梓厚和王大力等老师。2002年毕业后进入中国评剧院工作至今。2004年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首届评剧大专班学习评剧作曲专业,师从刘文田和黄平二位老师。200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继续跟随刘文田和黄平老师学习评剧作曲专业,毕业后获学士学位证书。201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指挥专业,受教于青年指挥家丁毅老师。2016年3月在北京拜中国评剧院著名板鼓演奏家张剑冰为师,成为他的第三名入室弟子。
工作期间,先后担任了《秦香莲》、《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刘巧儿》、《回杯记》、《城邦恩仇》、《焦庄户》、《水冰心抗婚》、《钟离剑》、《包公赔情》等戏的司鼓工作。他在专业方面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追求上进,并且在打击乐设计方面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鼓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