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评剧老艺人金菊花

评剧老艺人金菊花

评剧老艺人金菊花作者:任佩倌 杜玉川
    评剧创始人之一的著名老艺人金菊花,原名杜知义,字正亭,1882年农历十一月初三生于河北省滦南县杜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三人,本人行三,全家靠仅有的6亩多地和长兄为人佣工维持生活。金菊花少年时就好乐,爱好扭秧歌、唱民歌;天生一副高亢、豁亮的好嗓子,唱出的民歌小调腔高,委婉好听。早年的滦南、乐亭一带,每逢年节村村都要办秧歌,扭秧歌的形式丰富多彩,有舞有唱;金菊花在众多的秧歌队中,是出类拔萃的好手,他所在的秧歌队扭到哪里,观众就追到哪里,轮到他演唱时更是吸引大批的观众。
    由于本人的爱好,每见到唱对口的、唱梆子戏的就模仿学唱,终日曲不离口,逐渐学会了唱对口莲花落。年岁稍长,就和几个莲花落的爱好者串在一起到一些村镇演唱,或给大户人家贺喜祝寿,道喜祭丧;借卖唱赚些钱贴补家用,逐步由一个好乐的农民成为半职业性的艺人。
    大约在1900年,他会同当地莲花落艺人夏天雷、山驴子等八九个人,从迁安县出冷口,一路卖唱到青龙、平泉、承德又辗转到凌源、叶伯寿、朝阳一带演唱,接着又远去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小城镇演唱。此次通过向东北二人转演唱形式的学习,使金菊花的演唱技艺有了提高。
    从东北返回家乡后,他正式加入了乐亭县的“崔八班”。在这个班社里,结识了莲花落名艺人任先生(任连会)、金不换(任善庆)、杨柳青(余玉波)等人。崔八班里经常有一批名人好手,这些优秀的艺人各展所长,这就使年轻的金菊花受益匪浅,他的演唱技艺又有了很大长进。
    1908年,由于清光绪帝和慈禧相继死去,清王朝强令全民戴国孝,禁止艺人们粉墨登场,被迫散伙。后来为生活计,一些艺人们又串在一起,请成兆才领班到永平府(卢龙)去演唱。通过请客、送礼,运动官府,他们把莲花落改为“平腔”,仿照梆子戏、京戏的程式,改一男一女扮相的对口演唱为多种人物登场的“拆出”形式,这一重大改革为他们的演出闯出了新的路子,深受观众的欢迎。
在冀东农村,由金菊花首演了成兆才改编的《劝爱宝》、 《黄爱玉上坟》、《偏心眼》、《冯奎卖妻》、《打狗劝夫》、《告扇子》、《拾万金》等剧目。由于他的演唱技艺不断长进成为名噪一时的艺人。后来他们由农村进入唐山,在小山的“永盛合班”演出。当时由成兆才任编剧和导演、任善庆任鼓师,他们吸收各剧种和曲艺的艺术特点,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平腔”戏深受工农观众的喜爱(永盛合班的牌匾在金菊花家保存多年,现已献给滦南县文化馆)。
    1912年去营口李子祥班,到奉天、哈尔滨、旅顺、大连等地演出,和其合作的主要演员有张乐宾、倪俊生、刘春升、张彩亭等人。也曾和当时评剧新秀月明珠,同台演出过《桃花庵》,和金开芳也曾多次合作。月明珠1922年在奉天病逝时,也曾亲自为其安排后事。在东北这一时期是金菊花演唱艺术的黄金时期,金菊花的艺名大红特红,名震东北三省。
约在20年代末期,在哈尔滨的大舞台“庆丰”、“同乐”等戏院,曾与女演员刘红霞合作,和京剧演员刘鸿声也合作过一个时期。哈尔滨戏院不慎着火,险遭生命危险,左耳轮烧掉一角,胸部亦被烧的伤痕累累。幸喜面部没有受到大的损伤。
    进入30年代,本人艺术青春已过,主要是随其得意徒弟芙蓉花的“复兴剧社”演出,此时只扮演二路青衣和老旦,曾到北京、天津、包头、武汉、济南、烟台、青岛等城市演出。当时的演员有王东波、李继荣、盖麟童、关风岗、赵连喜、筱活猴、花风琴、刘金霞、武炳辉等人。
    到30年代末,曾最后收一女徒,随班边教边唱,经过精心培养,很快就出台唱红了。当戏班到济南演出时,一日伪特务队长看中了这个女徒弟,要霸占为妾;事出无奈,只好用电报把女徒弟的母亲招来商议,最后为免遭特务的凌辱,偷偷将其母女送上火车回家。不料为此招来特务们的寻衅报复,金菊花遭到绑架和毒打,被折磨地死去活来,虽经剧社同仁的同力营救,才幸免牢狱之灾,但从此得大病一场,伤好后,因心中窝火,左眼蒙上了云翳;眼看日伪横行霸道加上自己年近花甲,决心不再为这些侵略者和汉奸演戏,毅然脱离艺术生涯,回家务农了。

TOP

金菊花在评剧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艺术造诣很高;从唱对口“莲花落”过渡到“拆出”的“平腔”以至到后来的评剧,无论在唱腔的设计和表演艺术的创造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感人至深的“大悲调”、“哭迷子”、“十三咳”都是他创造的,在“评剧”大慢板的创作上也有他一定的贡献。
    他自幼身材不高,身段匀称,加上嗓音高亢而圆润、豁亮而宽厚,所以,很适合演旦角。在从艺的一生中,主要是工青衣,夜间在野台子上演戏,在二里路以外的地方尚能听清楚唱词。他最拿手的剧目有《补汗禢》、《劝爱宝》、《拾万金》、《李桂香打柴》、《王二姐思夫》、《告扇子》、《打狗劝夫》、《桃花庵》、《四大卖》、《冯奎卖妻》、  《六月雪》等。尤其演悲剧以唱大悲调见长。他在演唱上感情逼真,能够以情动人,为了充分发挥艺术效果,他把眼泪控制的很好,能按着剧情的发展有时泪如泉涌,有时满眼眶泪水打转,就是不落下来;他的优美、豪放的大口落子唱腔,气力充沛,板头瓷实,不倒字,不跑音,窍口绝妙,加上唱、做融为一体,用艺术的魅力紧紧吸引住观众的心,很多观众都跟着他伤心落泪,尤其妇女观众,对金菊花更是赞不绝口。    他在表演上的最大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他把冀东农村妇女的一动一静都揣摩透了,惟妙惟肖的在舞台上再现出来,一招一式都有生活根基,戏班行话叫做“有交代”。他为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在向生活学习上下过苦功夫,比如他为了演好旦角,除细心观察琢磨外,有时还跟在妇女的后面模仿,等到被人发觉后,遭人白眼和讥笑。他独具匠心的“大悲调”、“哭迷子”唱腔的创作,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他反复细心观摩一些妇女在死了亲人时抚尸恸哭和边哭泣边诉说的情节,把其情、其调加以艺术的再创造,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一传统唱腔至今仍被许多评剧旦角演员们所沿用,可见这一艺术颇有生命力。
金菊花在中年以后,为了使评剧艺术后继有人,他先后收了芙蓉花、金蓉花、筱五朵等几个女徒弟,其中只有芙蓉花的艺术成就最高,名声最大,与评剧第一代女演员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那样驰名全国。30年代末又收一天赋很好的女徒弟,但刚一唱红就为躲避日伪特务的污辱而忍痛逃离了舞台。他教徒弟在艺术上要求非常严格,生活上管束的也很紧,练嗓子、教身段动作不分严寒酷暑、早晚从不间断,有时回家乡过年或小住也把芙蓉花带回来尽心授艺,终于使其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和金菊花同期的评剧新秀月明珠,虽然没有拜他为师,但是月明珠的唱腔有很多是学习、继承了金菊花大口落子的。
    解放前夕,金菊花的晚景凄凉、孤寂,有一子一女,儿子早丧,遗下一个孙子在外地上学,家中只有他和一个终生未娶的长兄相依为命,仅有的几亩地自己亦无力耕种,只能靠亲友帮助。为维持生计,家中开一小杂货铺。他生活严谨,一生不嗜烟酒,亦末染上任何恶习;平日不苟言笑,沉默寡言,更不善社会交际,所以,一生只是以演戏为主,不曾组织班社。
金菊花从艺几十年,一生酷爱评剧艺术,但也饱尝了旧社会艺人的苦难,为此,他尽管成名很早,但坚持不准其子孙学戏,族中人也没有人跟他外出闯江湖,为此,唐山早期的评剧“成、金、任、张”四大家中唯独没有杜家。
    全国解放后,其孙已长大成人,被调来村中学校当教师,老人的家境才得以改善。有一次在倴城集上遇到老朋友任善庆,两个老艺人寒暄几句后,竟然高谈阔论起当年的艺术生涯来,说着说着对口唱起了莲花落《杨二舍化缘》,为此招来不少赶集群众的围观,但两个老人都浑然不觉,完全沉湎于往日的艺术中去了。1952年,年已古稀的金菊花焕发了艺术青春,以极大的热情辅导本村的和外村的业余剧团,并应乡亲们之请亲自登台扮演了《小姑贤》中的恶婆婆,出场一亮相博得满场的喝彩,一招一式确实身手不凡。四乡八村的群众听说金菊花又重上舞台,无不奔走相告,连远在乐亭的群众都赶着车来杜土看戏;老人家为满足群众一睹为快的心情,又登台清唱了一段《劝爱宝》,观众们听了不过瘾,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只好唱了一段又一段。他虽然多年没有登台,但高亢的嗓音仍不亚于30年代,无怪乎有这样吸引力;同时,一反旧社会反对其孙学戏的故态,悉心指导其孙杜玉川排演了一出《王少安赶船》(杜玉川饰王少安)一出“赶船”誉满四乡,将门出虎子成为一时的佳话。
1956年,滦县评剧团为了继承和发扬评剧传统艺术,特邀请金菊花、任善庆两位老前辈作艺术顾问,他们亲自去该团指导水金珠、张树亭等演出《补汗褟》、《朱买臣休妻》、《王二姐思夫》、等剧目,还教会了青年演员们“四大口”“哭迷子”等传统唱腔。
1957年曾亲自去保定出席河北省评剧老艺人座谈会。
    1958年5月26日,这位和成兆才一起创造了中国评剧的老艺人在家中病逝,终年76岁。 (刘金铎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