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腔西韵“单”桂飘香——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西路评剧领军人物张淑桂
作者:中泽
东腔西韵“单”桂飘香——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西路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西路评剧领军人物张淑桂
中泽
近来,网络上大家对评剧院团的改革议论纷纷,由此牵引出对一批老一代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的议论,回忆起当年评剧在全国的辉煌。往事重提,我们大家都谈到了评剧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西路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西路评剧领军人物张淑桂。
张淑桂现为国家一级演员,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评剧专家。她8岁进入1949年底由津来京、新凤霞担当主演的凤鸣社,与新凤霞同台演戏。该社后来成为首都实验评剧团,后更名为北京市评剧团,再后随团并入中国评剧院。张淑桂的戏路东西融汇,唱腔高亢激昂——虎啸、龙吟、凤鸣,高不燥、低流水。《向阳商店》中的“一杯糖水”抒情明亮,《夺印》中的“湖边芦苇”动情婉转。在总体上而言,她的演唱吐字珠玑,板头瓷实;甩腔滂沱,痛快淋漓。在舞台上,张淑桂的表演以西路为本,融会贯通;继承传统,贴近时代;生旦兼备,昆乱不挡;老中青少,塑造经典;是公认的独树一帜。她在评剧舞台上进行了百余个角色的实践。她的代表角色为《向阳商店》中的刘春秀、《夺印》中的胡素芳、《甜蜜的事业》中的唐二婶等。
张淑桂是中国评剧院至今在演唱上获得掌声最多的演员,在评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她7、8岁学戏,启蒙老师什么行当都教,她就什么都学,在1949年末到1950年初,张淑桂在凤鸣社出演一个小花脸都获得过观众的掌声。作为解放后第一出西路评剧《花亭会》的主演,张淑桂承担着重要的历史重担。《花亭会》的首场演出,是在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梅兰芳主持的全国演员进修班晚会上,当晚参加进修班晚会的,有全国各剧种的名家,他们是京剧的梅兰芳、历慧良,粤剧的红线女,越剧的袁雪芬,沪剧的丁是娥,豫剧的常香玉,汉剧的陈伯华等。当张淑桂出场唱"高文举稳坐在书房中"一句西路小生腔时,惊呆了在场的观众,声音未落就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戏曲界的专家对《花亭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筱白玉霜的家离评剧院很近,张淑桂曾多次到筱白玉霜家请教,筱白玉霜多次向张淑桂传授演唱的气息运用,使张淑桂受益匪浅,当张淑桂演唱正确时,筱白玉霜常高兴地说,"小精豆子,我一点你就明白了。"张淑桂在经典评剧《夺印》、《向阳商店》等戏剧中经典名段,总是掌声不断,好评如潮。文革后恢复《向阳商店》时,"夸手"的掌声比文革前还多。文革中,她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小常宝,因演唱得到掌声太热烈,反复受到批判,有人在后台就对着张淑桂念《语录》,领导找她谈话,让她注意要"缩着"点唱,最后张淑桂都不敢使劲唱了,但还是有掌声。在一次演唱会上,前面的演员都没有拿下掌声,张淑桂头一句就拿下了,本团的演员也啧啧称奇,马泰脱口而出:"姜还是老的辣"。其实讲这番话的时候,马泰30岁出点头,张淑桂不到30岁,但张淑桂已经在舞台上摔打了近20年了。
张淑桂也是在文革中第一批进入牛棚的"三名三高分子",后来,由于让张淑桂出演《向阳商店》,才被放出。在文革版《向阳商店》中,张淑桂演一号人物刘春秀,当时的北京评剧团主要阵容都上了,有马泰、魏荣元、花月仙、张德福、席宝昆等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在这样的阵容里,张淑桂获得的掌声同样是最多的。那时,全国许多评剧团都学《向阳商店》,就连骆玉笙(小彩舞)也对《向阳商店》中的反调唱腔十分感兴趣。著名河南坠子艺术家马玉萍向张淑桂索取唱谱。荀慧生的夫人张伟君欣赏张淑桂的演唱,代荀慧生收张淑桂为徒,向张淑桂赠有关荀慧生的书籍,其女儿荀令莱向张淑桂传授了《金玉奴》。
上个世纪80年代的观众对演员的标准要求的是比较高的。当时不少老演员还经常上台演出,但一晚上一出戏一个好(掌声)没有的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但张淑桂的演出就没有空手而归过。
张淑桂与新凤霞一起从事评剧事业近50年,是最早学习和研究新派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张淑桂博取众长形成的张派艺术必将被历史认定。
1949年底,张淑桂就进入新凤霞的"凤鸣社"当演员。1950年,新凤霞亲自创作演出了以旧社会艺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剧中新凤霞演姐姐、张淑桂演妹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凤霞带着剧中的"妹妹"张淑桂"逃跑"到下场门,跟包的用新凤霞专用的小嘴茶壶为新凤霞"饮场",新凤霞说:"先让'孩子'喝。"8岁的张淑桂用比她大15岁的姐姐新凤霞的专用小嘴茶壶喝水,可见姐妹情深。北京市评剧团老演员杨星星、王度芳、王景明在一起闲聊时说,我们团下一个新凤霞就是张淑桂。60年代,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张淑桂在二团,同时上演《花为媒》,观众的上座率不分伯仲,由于二团的《花为媒》增加了双抬花轿等新项目的表演,使当时的演出效果更火爆。张淑桂跟新凤霞学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向其他艺术家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新凤霞曾说过:"中国评剧院有两个神童,一个是张淑桂,一个是新凤妹。"要说学"新派",张淑桂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长期合作的坚实基础,有自身的显著特点,有独特的表演优势,她也曾想过学习"新派",但许多老艺术家告诫张淑桂:从你自身的条件看,博取众长形成自己的东西,才是你应该走的路。
现在,喜爱张淑桂的人发现,要想学到真正的"新派",兼听则明,到张淑桂老师这里取取经是靠谱的。
张淑桂是评剧的创新家、改革家、实干家。50年代,党和政府为了抢救民间优秀文化艺术,鼓励各院团开展挖掘整理工作。中国评剧院决定着手挖掘整理西路评剧,当时西路评剧已经30多年不演出了,白玉霜、喜彩莲的师父最早就是唱西路评剧的,可是,连小白玉霜、喜彩莲都没看过西路评剧,由于西路评剧高亢激昂,演唱难度大,表演要求高,评剧院决定从青年演员中遴选西路评剧继承人。从后来的实践中看,继承西路评剧最成功的演员是张淑桂、陈少舫、刘淑萍等艺术家,文革期间,中央抓评剧的唯一大戏就是评剧的"样板戏"《向阳商店》,为选拔女一号刘春秀,组织上在评剧院举办擂台赛,最后,张淑桂赢得了擂台赛。
80年代初,组织找到张淑桂,希望她去支援北京市文工团和海淀评剧团,她都圆满完成任务,在海淀评剧团排演的《凤冠梦》演出百余场,拍成了电视片和电影,被誉为“一个演员救活了一个团”。
张淑桂19岁就被请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民族发声法,这可能是中国音乐学院最小的教师,此后断断续续在音乐学院、中国评剧院学员班进行教学活动。80年代,张淑桂在中央广播电台做了评剧唱腔板式50讲和10讲西路评剧讲座,她的"张"派演唱及表演风格一定会被评剧历史铭记。
2011年,宇扬评剧苑建苑十周年,想排一出大戏《王少安赶船》,大家经过研究决定,非请张淑桂出山不可,于是,在评剧不景气的今天,年逾七十的张淑桂不计报酬、披挂上阵,并再次得到观众极为热烈的掌声。最近,一些评剧团体、戏剧单位、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纷纷找张淑桂老师寻求合作,这正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因为戏剧最终还是需要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