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桂在评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
中 泽
2012年3月16日
张淑桂,女,评剧旦角,国家一级演员,祖籍北京。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最高特殊津贴的评剧专家,正高职称。
张淑桂8岁进入1949年底由津来京的由新凤霞主演的凤鸣社,与新凤霞同台演戏。该社后来成为首都实验评剧团,后更名北京市评剧团,再后随团并入中国评剧院,曾跟花月仙、西路评剧老艺人小蜜蜂学戏,是当今西路评剧代表人物。
一、张淑桂是中国评剧院在演唱上获得掌声最多的演员。她在评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张淑桂从中国评剧院建院,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开,在这评剧最辉煌的时间段里,她是在演唱中获得掌声最多的演员。张淑桂7、8岁学戏,启蒙老师什么都教,她就什么都学,在1949年末到1950年初,张淑桂在凤鸣社出演一个小花脸都获得过观众的掌声;作为解放后第一出西路评剧《花亭会》的主演,张淑桂承担着重要的历史重担,《花亭会》的首场演出,是在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梅兰芳主持的全国演员进修班晚会上,当晚参加进修班晚会的,有全国各剧种的名家,他们是京剧的梅兰芳、历慧良,粤剧的红线女,越剧的袁雪芬,沪剧的丁是娥,豫剧的常香玉,汉剧的陈伯华等。当张淑桂出场唱“高文举稳坐在书房中”一句西路小生腔时,惊呆了在场的观众,声音未落就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戏曲界的专家对《花亭会》给予充分肯定。
筱白玉霜的家离评剧院很近,张淑桂曾多次到筱白玉霜家请教,筱白玉霜多次向张淑桂传授演唱的气息运用,使张淑桂受益匪浅,当张淑桂演唱正确时,筱白玉霜高兴地说,“小精豆子,我一点你就明白了。”张淑桂在经典评剧《夺印》、《向阳商店》等戏剧中经典名段,总是掌声不断,好评如潮。文革后恢复《向阳商店》时,“夸手”的掌声比文革前还多了一次,马泰评论道,张淑桂的演唱更加成熟了;文革中,她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小常宝,因演唱得到掌声,反复受到批判,有人在后台就对着张淑桂念《语录》,领导找她谈话,她也注意要“收着”点唱,最后都不敢使劲唱了,但还是有掌声;在一次演唱会上,前面的演员都没有拿下掌声,张淑桂头一句就拿下了,本团的演员也啧啧称奇,马泰脱口而出:“姜还是老的辣”。其实讲这番话的时候,马泰30岁出点头,张淑桂不到30岁,但张淑桂已经在舞台上摔打了近20年了。
张淑桂也是在文革中第一批进入牛棚的“三名三高分子”,后来,由于让张淑桂出演《向阳商店》,才被放出。在文革版《向阳商店》中,张淑桂演一号人物刘春秀,当时的北京评剧团主要阵容都上了,有马泰、魏荣元、花月仙、张德福、席宝昆等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在这样的阵容里,张淑桂获得的掌声同样是最多的。那时,全国许多评剧团都学《向阳商店》,就连骆玉笙(小彩舞)也学习了《向阳商店》中的反调唱腔。著名河南坠子艺术家马玉萍向张淑桂索取唱谱。荀慧生的夫人张伟君欣赏张淑桂的演唱,代荀慧生收张淑桂为徒,向张淑桂赠有关荀慧生的书籍,其女儿荀令莱向张淑桂传授了《金玉奴》。
80年代的观众对演员的标准是比较高的。当时不少老演员还经常上台演出,但一晚上一出戏一个好(掌声)没有的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但张淑桂的演出没有空手而归的。张淑桂19岁就被请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民族发声法,这可能是中央音乐学院最小的教师,此后断断续续在音乐学院、戏曲学院进行教学活动。80年代,张淑桂在中央广播电台做了50讲评剧讲座(责任编辑是庞无比),张淑桂的“张”派演唱及表演风格一定会被评剧历史铭记。
二、张淑桂与新凤霞一起从事评剧事业近50年,是最早学习和研究新派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张淑桂博取众长形成的张派艺术必将被历史认定。
1949年底,张淑桂就进入新凤霞的“凤鸣社”当演员。1950年,新凤霞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剧中新凤霞演姐姐、张淑桂演妹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凤霞带着剧中的“妹妹”张淑桂“逃跑”到下场门,跟包的用新凤霞专用的小嘴茶壶为新凤霞“饮场”,新凤霞说:“先让‘孩子’喝。”8岁的张淑桂用比她大15岁的姐姐新凤霞的专用小嘴茶壶喝水,可见姐妹情深。北京市评剧团老演员杨星星、王度芳、王景明在一起闲聊时说,我们团下一个新凤霞就是张淑桂,当时,张淑桂在同龄青年演员中工资是最高的。
60年代,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张淑桂在二团,同时上演《花为媒》(传上一段报花名),观众的上座率不分伯仲,由于二团的《花为媒》增加了两台花轿等新项目的表演,使当时的演出效果更火爆。
张淑桂跟新凤霞学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向其他艺术家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新凤霞曾说过:“中国评剧院有两个神童,一个是张淑桂,一个是新凤妹。”要说学“新派”,张淑桂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长期合作的坚实基础,有自身的显著特点,有独特的表演优势,她也曾想过学习“新派”,但许多老艺术家告诫张淑桂:从你自身的条件看,博取众长形成自己的东西,才是你应该走的路。曾经有好心人极力希望张淑桂学“新派”,魏荣元大师着急地说:“让张淑桂学新派,那是害了张淑桂。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张淑桂要学他人之长,走自己的路。”
当年中国评剧院组织了各种学习、劳动小组,张淑桂、赵丽蓉、花月仙等分为一个小组,张淑桂是组长,她们一起研讨评剧、研究戏剧、讨论唱腔、琢磨表演,开展大量的艺术探讨工作。直到八、九十年代,一直谦虚且比张淑桂年龄大的赵丽蓉还多次对着张淑桂说:“桂姐,你给我说说戏。”为什么赵丽蓉成为著名艺术家,从这一点可以体味到许多。张淑桂向花月仙老师学了许多艺术,实际上大家可能不相信,张淑桂比花月仙的工龄还要长,她们之间的师生情、戏剧缘、合作史、经典篇不胜枚举。
现在,全面、历史、系统、发展、整体、联系地看待张淑桂艺术的人们不难发现,张淑桂在评剧史上独树一帜、经典突出;演出火爆、掌声最多;生旦净丑、老中青少;舞台亮点,颇具光彩;西路为本,融会贯东;继承传统,贴近时代;生旦兼备,昆乱不挡;作品公认,历史检验。张淑桂在评剧界是难得的人才,张淑桂丰富、发展、提高了评剧界,评剧界有张派是十分重要的好事。那种自惭形秽、嫉贤妒能、没有自信、互相倾轧的做法只能相形见拙,于事无补!现在,有些所谓“新派”已经是以讹传讹了,要想学到真正的“新派”,兼听则明,到张淑桂老师这里取取经是靠谱的。张派目前被认识的人是不够多,但不等于真理不在张派手里。有人认为张派传人没有十分优秀的演员,即使如此,也不妨碍张派的价值,中国好东西没有传承的多了,我们应该感到痛心才是。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开始相信的人也非常少,但不等于他就是错误的。否定什么事物要拿出论文来,网上一句半句、一己之言、道听途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感情用事、孤立片面、思想僵化、主观臆断都是欠妥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要用一颗热情的心、用更加宽广的胸怀去拥抱对我们的事业有促进作用事物,让人间阳光灿烂。
三、张淑桂为评剧事业临危受命的事情是最多的。她是评剧的创新家、改革家、实干家。
在张淑桂的演艺历史上,出现多次临危受命的关节点。50年代,党和政府为了抢救民间优秀文化艺术,鼓励各院团开展挖掘整理工作。中国评剧院决定着手挖掘整理西路评剧,当时西路评剧已经有30多年不演出了,白玉霜、喜彩莲的师父最早就是唱西路评剧的,可是,连小白玉霜、喜彩莲都没看过西路评剧,由于西路评剧高亢激昂,演唱难度大,表演要求高,评剧院决定从青年演员中遴选西路评剧继承人。从后来的实践中看,继承西路评剧最成功的演员是张淑桂、陈少舫、刘淑萍等,这可以算张淑桂的一次临危受命;
文革期间,中央抓评剧的唯一大戏就是《向阳商店》,为选拔女一号刘春秀,组织上在评剧院举办擂台赛,最后,张淑桂赢得了擂台赛,这也算一次“临危受命”吧。文革版《向阳商店》就是评剧的“样板戏”,对一号人物的表演要求难度在评剧历史上空前绝后,刘春秀的B角演员申增丽说:“我每演一次,就好像病了一场,本来是让我们替张老师演出的,结果成了张老师替我们了。”
80年代初,组织找到张淑桂,希望她去支援北京市文工团一段时间(李忆兰、新艳琴等主演都曾支援过),张淑桂服从组织安排,在文工团成功演出《合家欢》、《棒打薄情郎》。当张淑桂完成文工团的任务后,中国评剧院院长胡沙,书记胡斌找到张淑桂说:“海淀评剧团原来是中国评剧院的青年队,马泰就曾在那里工作过,他们点名提出请你去支援他们。我们说,你们借别人好办,借张淑桂我们得慎重考虑。党委经研究提出,你只去支援2年,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一切待遇都留在评剧院。你愿意不愿意去?”张淑桂说:“第一,要问我愿意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第二,如果是组织决定,作为中**员,我服从。”这算不算连续临危受命。张淑桂到海淀评剧团后,演出了《凤冠梦》、《瑞云》、《左连成告状》、《杨八姐游春》、《帝女花》、《抢状元》、《鸳鸯谱》等十几出戏、其中《凤冠梦》演出百余场,拍成了电视片和电影,被誉为:一个演员救活了一个团。正因为当年海淀评剧团站住了脚,到现在,海淀评剧团享受的国家政策,也是全国评剧团体中绝无仅有的。现在,有人将张淑桂“大剧院调小剧团”看成是“笑话”,甚至幸灾乐祸,这样似乎有点是非模糊。许多人讲:评剧院连张淑桂都放啦?还干不干啦!这话有些偏激,但可以理解,我们国家正在进一步确立“人才观”,能不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到目前恐怕还是个大课题。
2011年,宇扬评剧苑建苑十周年,想排一出大戏《王少安赶船》,大家经过研究决定,非请张淑桂出山不可,于是,在评剧不景气的今天,年逾七十的张淑桂不计报酬、披挂上阵,并再次得到观众极为热烈的掌声。最近,一些评剧团体、戏剧单位、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纷纷找张淑桂老师寻求合作,这正式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因为戏剧最终还是需要市场检验。
张淑桂的演唱特点:
高亢激昂(总体风格),行云流水(总体表现);抒情明亮(《向阳商店》一杯糖水),动情婉转(《夺印》湖边芦苇);吐字珠玑,板头瓷实;甩腔滂沱,痛快淋漓。
张淑桂的表演特点:
舞台亮点,颇具光彩;西路为本,融会贯东;继承传统,贴近时代;生旦兼备,昆乱不挡;老中青少,塑造经典;作品公认,独树一帜。
张淑桂的主创剧目:
《向阳商店》、《夺印》、《花亭会》、《甜蜜的事业》、《恩与仇》、《帝女花》、《抢状元》、《杨三舍化缘》、《棒打薄情郎》、《凤冠梦》、《智取威虎山》、《三女除霸》、《瑞云》、《刘云打母》、《杨八姐游春》、《劝爱宝》、《花为媒》、《左连成告状》、《鸳鸯谱》、《艺海深仇》、《四季长青》、《王少安赶船》、等。
文章来源:中国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