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先标准、后结论
采用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人采用同样的标准,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戏迷们经常会吵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选择的评价标准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那是很自然的事、没有必要为结论不同而争吵的面红耳赤。
比如《良宵》这个戏,有的人觉得好,有的人觉得不好。为什么?经过我分析,原因在于选用的标准不同。如果把评剧《花为媒》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那么《良宵》这个戏确实缺少了一些评剧的元素,评剧味道不够浓厚,算不得一出好戏。如果你把《良宵》作为一舞台剧来看,你会发现,这个戏非常棒,无论是舞美、服装、唱词还是舞蹈,营造的意境非常优美,让你看过之后还想看。
再比如《我那呼兰河》,你拿他作评剧来看,你可能会很失望,音乐都是现代的,只有演唱时才会发现板胡的声音;如果你把它当舞台剧来看的话,你会发现这个戏还是很不错的,故事情节好,主题深刻,冯玉萍的表演很棒,舞台调度、舞美都是很不错的。
9、先戏迷、后专家
一个戏好不好,能不能立得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专家说了算,因为这些专家并不会去传唱,只会动动嘴皮子说一些在评剧、京剧、越剧、豫剧等上面都适用的带普适性的一些套话、空话,但有时候也不能怨这些专家,毕竟主办方请你去了,你总不能说一些否定、消极、批评的话,如果这样,下次主办方肯定不再请你了,为了生活,这些专家其实也不容易。
一个戏好不好,能不能立得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戏迷,因为戏迷会传唱其中的唱段,得不到戏迷承认的戏,不久就会被淡忘的。一个戏确实是好戏,一个唱段确实是好唱段,很快就会被戏迷捕捉而今广泛传唱。
说说剧文林老师吧,最开始他在石家庄,名气不是很大,后来他的唱段被放在石青评网站上,不经意间,“定叫织女渡鹊河”、“好妈妈”、“凤求凰”、“王俊峰接杯在手”在网络中广泛流传,评剧赛事中只要有小生,必唱“定叫织女渡鹊河”,火的不行。这些唱段没有经过专家评审,只是戏迷认可了,剧老师的唱段就留下了,丰富了评剧艺术宝库。
再说说《城邦恩仇》,上面的专家一致向好,各种报纸、媒体都是赞扬的文章,就没有一个说不好的,打开中评的官网就能看到了,文章一箩筐;下面的戏迷很安静,也有说好的,似乎说不好的居多,都不承认这个戏。这个戏究竟怎么样,还有待时间检验,我们拭目以待。
10、先推剧种、再推人、后推戏
不得不说的宣传,评剧在宣传上不是做的差,是做得太差了,简直无法忍受。都做了那么多事,唱了那么多戏,总结宣传一下有什么不好呢?领导肯定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令人费解。
说说中评这次武汉巡演的宣传问题。打开中评官网,就发现了在2014年12月16日发布的一篇报道“中国评剧院首轮全国巡演圆满完成”,整个巡演历时50天,先后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武汉高校,演出场次没说。对于这次巡演,宣传工作做得远远不到位:
第一,没有提前公布演出安排,很多都是临时通知演出剧目和场次。对这次巡演,网络评迷报以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巡演提升评剧的影响力,推出一些优秀演员,培养更多的年轻戏迷,让更多的人看到评剧。可是,令戏迷们感到失望的是,开始的时候,居然都看不到演出安排,只看到演出后的报道,好不惋惜。不宣传就不宣传吧,戏迷自己来。评剧吧吧友一搜索到巡演安排,马上就放到贴吧,后来中评演员也加入我们的队伍,及时在贴吧发出演出信息和现场演出照片,吧友们还通过新浪微博转发评论,及时和演员及大学生观众互动。通过这样连续的互动,真是培养了一些大学生评迷。微博上有一学校的女童鞋称张国强为男神,着实让国强火了一把。通过这样的互动,演员们也重视宣传了,演出结束后都会上微博看评论,转发照片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二,演出结束也没有及时总结,宣传海报演员和实际现场演出也不一致。演完了就完了,并没有及时总结,写出报道。微博有戏迷反映,海报上标明的演员和实际现场演出人员不一致,觉得很不负责,有很大意见。
如何理解巡演,如何搞宣传呢?个人理解:先推剧种,再推人,后推戏。什么是巡演,看看韩再芬吧,事前造势、事中研讨、事后报道,全流程宣传,你不了解黄梅戏都不行,你不喜欢黄梅戏都不行,你不搞宣传,人家把你都忘喽:评剧势危啊!看看偌大中国戏曲学院,居然没有评剧专业,好吧!先让人家知道还有一个评剧吧。一定要推人,人是主体,没有人就没有戏,一定要突出人的作用。中评推推王丽京、王平和孙路阳吧,否则来不及了。中评老三出《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现在还把白派丢了,哎!还有就是宣传可不是简单印几本小册子和宣传单冷冰冰地放在宣传架上呀!
作者:评韵飘香
201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