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催生评剧起决定作用的是吴家坨落子班。吴家坨实际上没有落子班,但这里却有当时名动一方的莲花落艺人“一窝张”,即张勇一家父子6人都打莲花落。张勇是当地名角,自幼好乐,51岁才娶妻生子“仁、义、礼、智、信”哥五个,老大张德仁在戏班做饭看箱,老二艺名海棠花唱包头,老三艺名海里蹦先唱丑后唱老生,老四艺名普州红先唱旦后改箱倌,老五艺名普江红,长相帅气,是评剧第一个小生演员。除老大外,其余4人均住过崔八班。这一家子生、旦、髯、丑皆备,自家就能唱一台戏。因此,1907年八大落子班被同时逐出津门后,在莲花落生死存亡之际,滦县吴家坨张德礼等力邀成兆才、任连会、杜知义、白广法等著名艺人齐聚本村,共商改革大计。经过反复磋商讨论,改革的重点放在去色情、编剧本、改唱腔、变程式、重伴奏、新服饰、换名称上。自此,流传了数百年的莲花落才被定名“平腔梆子”。17年后即1924年,又改为“评剧”。这次改革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当平腔梆子以崭新的阵容和表演程式亮相舞台后,马上轰动了京津唐和东三省,使粗制滥造的莲花落从此走上了精雕细刻之路,为评剧的尽快成熟奠定了基础。
象这类由艺人自己筹办的班社还有胡家坡任连会组建的永合班、成兆才组建的吉庆班、迁安县丁香花孙恩组建的永乐班、丰润紫草坞魏如凤组建的魏家班等。这些艺人自组的班社,演出质量高,信誉好,自编自排了不少新剧目,是评剧诞生不可或缺的基石。
另有一类是规模小、人员少、时聚时散的草堂班子,或三五人或七八人,农闲走村串户,农忙操持庄稼,影响小但数量多,具有普及作用。这些班子有的是村人筹备组建,有的是几家合伙凑份子组建,还有的是向各户募捐组建,聚聚停停,分合不定,往往不能维持长久,常常不欢而散。这些草堂班子虽戏份不高但有群众基础,很多难睹大班表演者是通过观看他们的演出而喜欢上评剧的。因此,这些班社应该算是诞生评剧最底层的基石。
一座摩天大厦,必有撑天拄地的栋梁,也必有并不起眼的钢网。栋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强力支撑,而钢网则是构成这种支撑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是这些蓬勃发展的各类班社,曾经撑起评剧无可比拟的辉煌!
一代宗师开新宇
中国的戏曲艺术史证明,任何一种戏曲艺术,如果没有才子佳人的有机配合,没有代代明星的不断涌现,很难得到有续的传承和发展,甚至有些戏曲品种会在大浪淘沙中自消自灭。评剧从诞生到现在不过百年光阴,竟能在全国各类戏曲品种中占到行二的位次,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滦州才子成兆才先生应该是贡献最卓、功德最著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成兆才,就没有中国评剧。
成兆才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为评剧表演创作了大量剧本。有研究者做过统计,成兆才先生一生共创作、改编和移植了各类剧本共121部,在他整整40年的艺术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创作三部。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用剧本就可以排演出好戏来。评剧之所以能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诞生并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兆才先生创作出了既能见容于统治阶级、又能深受百姓喜爱的大量剧本,包括那次著名的吴家坨改革,在莲花落普遍禁演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成兆才先生按照正戏的规制剔除“伤风败俗”的糟粕、汲取社会正统观念的精华,创作出那么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积极、行当齐全的剧本来,评剧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用说诞生和发展,连它的前身莲花落也会在统治阶级的高压之下苗枯禾死、难以流传。成兆才以他旷世的才华创作出了十场戏《告扇子》,这才为评剧的诞生掘到了第一桶金,这桶金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这桶金,评剧就很可能胎死母腹,正是因为有了这桶金,才为日后评剧登上大雅之堂铺平了康庄大道。
旧时,民间艺人大多是靠卖艺讨生活的一类,地位十分低下,不用说去创作剧本,大字能识几个的也极少极少。那么,同样是三代清贫苦出身、同样是沿街卖唱莲花落,成兆才先生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