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评剧钩沉:远离评剧沃土的西安评剧

评剧钩沉:远离评剧沃土的西安评剧

                                              评剧钩沉:远离评剧沃土的西安评剧

                                            (本文选自宇扬评剧苑,作者段肇升 )

(一)东北军与评剧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撤入关内。一九三五年奉命又将三十多万大军调进西北打内战。总司令部设立西安。东北军家属和难民们也先后流亡到西安等地。顿时,西安人口骤增,大街小巷,都居住着外地人。平、津商人也云集西安做生意。文化市场比以往更需繁荣。西安地方戏剧以秦腔为主,也有山西蒲剧和京剧历年上演。但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欣赏需求。
      消息传到东北评剧艺人耳里,便组成了以花月琴为主演的评剧班社来到西安。班社艺员不足三十人,阵容不大,却行当俱全。它是第一个远离本土来到大西北地区的评剧班社。1936年8月29日《西北文化日报》广告:新声评剧社(地点:南院门牖民社)全体合演《天官赐福》;张少霞、白云楼、孙建名《井台认母》,孔殿娥、水铃花、张金舫、水玉花《二美夺夫》,评戏大王青衣花旦花月琴和孔少轩、石进宝、花秀琴、孔殿铃演出《杜十娘》。接着演出《张彦赶船》《大三节烈》《苏小小》《高成借嫂》《败子回头》《桃花庵》《双婚配》《夜审周子琴》《满汉斗》《美凤楼》《贫女泪》、《阴魂奇案》《李香莲卖画》《因果美报》《保龙山》等等。人们能够看见和听到故乡浓厚泥土味儿的蹦蹦戏,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西北朝报》刊登着花月琴便照并有介绍短文:“评剧坤伶花衫,花月琴曾有奉天评剧皇后之称,来陕出演。坤伶为天津人,民国五年生。九岁时一面上学,一面开始学皮簧老生戏。十五岁改学评剧,曾在吉林同乐、大连荣平、奉天中央,各大舞台演唱,均受到欢迎。今晚演出《阴魂奇案》之源源本本(略)花月琴饰金香亭,姑母卜金氏大公堂、祭法场。水铃花饰金女”。
      《西北朝报》《西北铁报》《西京晓报》《民意报》和其它报刊先后都有评剧的消息。其中有家报纸登载水铃花身着旗胞马褂的便照,并有诗文:“评剧伸伶水铃花,营口人,年方二八加一。聪明过人,对于做戏表情,风流浪漫,观客无不称奇赞美。今岁同奶奶并父崔宝恒、其妹水玉花,抵陕演唱以来颇受观众欢迎。每一出台叫好之声不绝于耳。闻水铃花在关外,如奉天、大连、台湾等地,颇有盛名……”。今以诗奉献水铃花;“面侬海棠浴春露,两眼秋波如水流;歌喉婉转非莺比,飘飘仙子嫦娥生。”班社二号主演孔殿娥有付优美嗓子,唱腔很有特色。悲剧人物非常感人肺腑。报刊上也登有戏照。在《西京晓报》上,署名志平的异地作者有一篇《对于嘣嘣之观感》的评论文章:“娱乐之种类甚多,其普遍于社会决惟戏剧。戏剧名称粤调、汉调、平剧、秦腔等各有音调,各俱艺术;而观众亦各有所好。其意义不外表演忠孝义烈,惩恶除奸、劝善规过而已。余近观南院门新声评剧社之嘣嘣戏(河北省人称唐山落子)。其表演活泼,声色之幽雅、行装之鲜明,实在可观。其中名角坤伶皆由平津聘请而来。表演之确切、化妆之巧妙,诚令人观赏之不厌。如花月琴表演《贫女泪》一剧中之贫女,其绝似一个乡村女子,不知城市风光、富家规矩、如痴如呆。这真是表演确凿,领人捧腹。孔殿娥在陈玉梅上吊一段,其音调之清悉幽雅,淡装素服、体态稳重、表演盛情,尤能在抱怨终绝,感叹伤心中珠泪滚滚、全场惨淡。虽铁石心肠亦为之动容。无数女宾为之陪泪。水铃花表演妓女从良与弟妹同做针线。表演穿针抽线,其手术之活泼、动作之伶俐,观众赞赏不已。尤其是她的一对秋波特具神采,观者无不欲以青睐为快。张少霞在《空谷兰》一剧中,表演良俊孩子,天真浪漫、娇熊盈盈的似小孩子气度。文雅小生孔少轩,表演近情观众赞绝。白云楼在《贫女泪》中表演渔翁身份,实在得当。再如筱怪物人人乐等滑稽一般人之赞赏。其中名角尚多,不胜举述。但是,尚有一点意见欲供献社中众友观心者。因现社会中,凡做一事就一业;倘若你这个人或是一个团体。即有人称赞你好,就有人批评你差,或为同业因饭碗关系,或因目光有相宜不相适之感,种种原因不一。祈望社中众友勉之。尤望社会观众不以彼此分歧。诚意批评使此光荣之社团,日趋于现时代化。进而为一绝良好之娱乐社团才是”。这篇评论文章写的比较客观和公正。

      古城西安是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秦腔历史悠久,它的艺术比较古老正统。如民国时成立的陕西易俗学社。它的戏剧宗旨是移风易俗。不演一般秦腔剧社演出的传统戏剧。只演自己编写的剧本。社内外有许多专业和业余著名编剧作家。剧目取材内容多采用正史,有的题材更比较贴近时代。诸如《今古奇观》《聊斋》风流野史之类概不采用。一般秦腔剧社都演传统戏。在女权观念上更为传统保守。秦腔剧社从来不吸收女演员演戏。而评剧与秦腔、蒲剧等剧种相反。坤伶为主,男女合班。评剧无论剧本取材内容、表演艺术对秦腔观众的看戏习惯都是一种冲击。许多人欣赏不了坤伶的风流表演,认为这些都是淫荡的。要求“正腔正派”的演唱和表演。而且有人提高到国家民族利益的最高原则上,来衡量蹦蹦戏的内容和表演艺术。1936年10月《西京晓报》上,署名丁香?主的一篇评论文章《国难声中谈嘣嘣戏》。   
     

TOP

       下录全文以便研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这两年来花样翻新的嘣嘣曲出现了社会。一般国人均认嘣嘣戏为导淫之曲、亡国之音、有伤风化、阻碍国?进展。所以嘣嘣戏最得名的白玉霜,即被逐于北平、复被隔于姑苏。事实昭然,无可讳言。戏曲本来是个玩艺儿,人们到了座劳鞅掌之余和愁苦悲愤的时候。一临其境,看看戏曲,可以宣泄忧虑,娱乐心胸,亦属茶余酒后排遣之一法。但寓娱乐于教化,移人心以就范。虽属游戏门类,殊合通俗教育。戏曲辞句,宜婉约雅正、雅俗共赏。演员态度,宜雅容端庄、蔼然可亲。不宜妖冶淫荡、颠倒青年、贻害社会。所以有人说嘣嘣戏宜改正态度,除去淫荡。有人说嘣嘣戏若除去淫荡,便将嘣嘣戏的精华抽去。演起来便不起劲,失掉了号召观众的能力。的确,嘣嘣戏若果是除去了淫荡,要正腔正派的演唱是不易得到观众的欢迎的。嘣嘣戏自到西安来,一般人士没有赏过这怪味道儿的,不吝错花几毛洋钱来广见、广见。一时轰动满城、红得非常、简直有夺秦腔而驾乎其上之势。可是凭心而论。她那妖媚的姿音、淫靡的词曲、秽卖的态度,足以软化爱国青年向前奋斗的热心。销失了沉毅果敢,为国杀敌的勇气。把社会人士掀入了爱欲之海。诱惑到万劫不复之地。民族精神如何能团结一致,民族体魄如何能锻炼坚强。瞻念前途曷胜浩叹。以鄙人的意见,当此国难严重的今日,黎园之人总宜多演些为国杀仇、或毁家纾难……等等故事。以刺激社会人心,激发其爱国人民总比较逗人欢笑。导人入魔窟的那妖艳淫靡的戏曲要好得多了”。
       此时,西安的报纸还转载了上海《大晚报》阿英《蹦蹦戏杂说》的评论文章进行争论和反击。捧砸的文章,连篇累牍。在捧砸声中蹦蹦戏越演越红。连本地区的秦腔观众也纷纷购买戏票来看。蹦蹦戏的演出和争论一时间成为西安文化市场上的热点。这些争论是同它的时代历史大背景密切相关。尤其是1936年的西安已经不是过去,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都比较的活跃起来。于是,在民间出现了蹦蹦戏的捧角团体。捧花月琴叫“护琴社”,捧孔殿娥的叫“捧娥团”。这对评剧能够在西安的生存起着舆论上的作用。客观上反击了对于蹦蹦戏的否定。为寻求对戏曲坤伶的公正。
      《西京晓报》还专门组织成立了一个公开投票选举的临时机构,叫“检举坤伶委员会”。并公布检举规则,以《西京晓报》检举票为有效。第一名文艳王、第二名文清王、第三名文洁王。以票数多少为次序。从1936年9月20日起开始投票到1936年11月20日止。公开投票结束后,第二天该报报道了全市坤伶检举揭晓情况。“……召集全体执监委磋商开票办法,?全体议决。定于日昨(二十日)上午十时在本会办公室当众开柜唱名检举,至日昨上午九时前后,各执监委员均皆到齐即参加之来宾共四十余人。因地址狭小,事先未能号召各界参观。届时如议开柜唱名,由宜轩君唱名检票。不凡、?主、诚君、酒侠诸人(注:都是捧砸嘣嘣戏的着文者)监票结果。特颁菊榜如下:西京市第一次全市坤伶大检举揭晓题名。 第一甲 姓名 票 数 题赠名征 第一名 高媚兰(京剧)三万四千九百七十四票 文艳王; 第二名 江菊兰(京剧)一万两千三百二十八票 文清王; 第三名 金慧琴(京剧)八千六百十三票 文洁王。 西京市检选出之四大名旦题名?。第二甲 姓名 票 数 题赠名号 第一名 花月琴(评剧)六千三百五十一票 蕊珠宫主; 第二名 金玉琴(京剧)两千四百七十八票 听莺馆主; 第三名 曹金顺(评剧)八百十六票 迷云楼主; 第四名孔殿娥(评剧) 五百三十三票 侍琴仙子。
       最后还定日召开庆典大会。这样有组织公开的投票评选坤伶的活动。在中国戏曲史册上是少见的。这是一次对戏曲舞台上坤伶的权利和地位的肯定。这对西安的古老剧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在西安演出的京剧班社很多(包括名家如徐碧云、粉牡丹等),演出名戏不少,其中伸伶演出名戏者大有人在。如,高媚兰经常演出的《宇宙锋》《霸王别姬》;江菊兰的《贵妃醉酒》,一致得到观众赞赏。因而,这次评选中京剧坤伶领先,票数最高。同时,对远离本土的嘣嘣戏坤伶,能列入三名名旦行列也是一种剧种上的肯定和光荣。西安明星评剧班社,十六岁的主演曹金顺列为第三名尤其不简单。
       曹金顺班是1936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五周年时)从天津来到西安的第二个评剧社。她是同几家家庭班子组合而成的班社,演出阵容不如花月琴班。江菊兰京班在世界东舞台协助演出。9月20日,曹金顺《花为媒》,孙桂君《王少安赶船》。夜晚,曹金顺、孙桂君、刘金舫《回杯计》《夜审周子琴》《杜十娘》。第二天《三河县》《德孝双全》《闹洞房》《珍珠衫》。第三天,曹金顺、孙桂君、刘金舫、王月樵、刘殿宝《白草山》《因果美报》《春秋素烈》《开店》《状元荣归》。三天打炮戏后,评京两班日夜合演。11月8日正式挂出天津明星评剧社。演出连台本戏《金镶玉连环》《虎邱山》。后又演出《五女哭坟》《哭井》《枪毙小老妈》《李香莲卖画》等。当时报纸上也有不少评论。其中有一篇文章写道:“……筱玉兰、刘金舫合演《二美夺夫》,玉兰身体窈窕、扮相美丽、举止大方,颇若水铃花。刘金舫身条高峻,唱来合板入耳,颇为中听。每一出场,叫好不绝(此地叫要娃)。曹金顺在《私访苏州》中饰演王兰英。王在后花园与其夫张廷秀见面时,一段唱工,金声玉振,煞是好听。声似铜钟,吐字清楚,做派稳重,博得彩声不绝。张廷秀将八府巡按印遗失被王玉英检到手中。二人对唱之时,哭笑交加。哭的是廷秀赴京赶考六年末归。笑的是六年望夫之心终于成真。一哭一笑,表情做绝,场内叫好声,掌声雷动……”
       除正常演出外,两家评剧社都经常给东北军义务演出。《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东调,有关人随去。评剧观众突然减少,上座率大跌。不久抗战开始,源源不断地难民潮涌入西安。蹦蹦戏又一次获得生存的土壤。

TOP

(二)难民潮中的评剧班社

       1937年7月5日《民意报》报道:“……明星评剧社为扩充营业计,特由天津聘到驰名评剧坤伶、青衣花衫赵凤宝、赵凤珍(系筱玉兰之姑)业于昨日抵省(同行来陕者尚有老生刘宝廷、刘宝庆,小生郝子云、丑角潘月楼、丁少楼等)下塌交通旅社。三天打炮戏为《珍珠衫》《花为媒》《桃花庵》云。”
       第二天“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太原失守。1938年沿南同蒲铁路的城镇相继沦陷,黄河两岸相对炮战。同时,陇海路东线地区战争紧张。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零散的评剧班社及艺人同难民潮相继来到西安。如1937年11月底和1938年初,孙育舫、花月亭、花春舫之《得育评剧社》、马凤兰的《新民评剧社》和由郑州等地来的刘凤兰《凤山评剧社》及《春和社》等,落脚西安演出不久。都因战事紧张,辗转关中等地演出。而敌机又不断空袭关中各地,演出陷入困境。甚至有的生活如同行乞,更为惨痛者因病困无医而死难。
       后来《得育评剧评剧社》有幸落脚宝鸡(1944年解体)。《新民评剧社》(1939年期间解体)。在西安演出的《明星评剧社》也因敌机轰炸不能正常演出。1938年6月8日演出后,转经武汉等地返回天津。几度更名的《新声评剧社》时演时停。也离开西安到关中等县镇演出。事局稍好转,只能夜间演出。在1939年1月21日《西北文化日报》广告登载,西安新民大戏院。重金聘请色艺双绝坤角花衫陈艳梅和花雪艳、张少霞、王奎英、韩桂宝上演《莲花庵》《王少安》《花为媒》《贫女泪》《桃花庵》《盗金砖》《贫女泪》《珍珠衫》《赵五娘》《桃花扇》《杜十娘》《李三娘》《武则天》《洛阳桥》等戏。当年陈艳梅已经二十八岁。早期在东北、北平等地流动演出。后来同东北军军官结婚,因寻找前线作战的丈夫离开舞台。此时丈夫在西安养伤,为生活之计再度出山,受到观众热烈欢迎。1941年8月期间,敌机二十五架投下六十枚炸弹,城关居民伤亡不少。从此各家电影院、戏院奉令一律停演。
       1942年陈艳梅脱离舞台离开西安。花月琴、水铃花因结婚也舞台息影。在空袭警报声中和炸弹地下,一瞬之间所有评剧班社都一一冷却和消失。

(三)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的西安评剧

       这期间消沉了一时的赵家班,在西安再度出现。赵家班第一代赵满堂,民国初期他带着儿子赵德海(大奎)、赵德林(二奎)在上海演出西路蹦蹦戏,因营业不佳而北返。后在奉天、平津等地带着女儿赵凤宝、赵凤珍改演东路评戏。1934年第三代的筱玉兰之郝姓养母同赵德海结婚。筱玉兰同姑母两赵学戏和演出。抗战后全家来到西安。筱玉兰在曹金顺的明星社演“帽戏”。1938年赵凤宝随明星评剧社?武汉返天津时客死武汉,赵凤珍也舞台息影。1942年西安的赵德海组班《大光明评剧社》十九岁的筱玉兰唱主演改名赵玉兰。8月12日报纸注销广告:赵玉兰、王丽娟并列头牌和筱荣花、花秀琴、花艳屏、王奎英上演《杨三姐告状》《空谷兰》《玉连环》《雷峰塔》等。8月30日王丽娟退演,另外组班进入军队。这是抗战后期陕西出现的一种“吃军粮”班社。京剧为多,评剧次之,蒲剧也不少。当时报上宣传:“万般皆下品,唯有军队高”观念。戏剧劳军成为定例,伤兵看戏不买票,动不动砸戏园子。为寻找保护伞一些小戏曲班子吃军粮走进军队。(北方军人为主的军队,派票友具体管理领导的剧团)王丽娟`、赵玉茹为主演的评剧团就是一例。这样,赵家班成为西安评剧的独家门户。此时抗战形势好转,赵玉兰时演时停,一直演出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时候难民们纷纷返回故乡,评剧观众急剧下降。此时也有小的评戏班子出现,由于大势所趋而自然消失。
        1946年赵玉兰结识了西安易俗学社秦腔剧作家淡西山,并拜为长辈,受益匪浅,还给编写剧本《红娘》,演出受到好评。并更名为《丽影评剧社》。第二年(1947)赵玉兰与国民党高级军官郭洁诚结婚,同赵家脱离关系,息影舞台。这样评剧在西安戏曲台上便消声没迹了。

TOP

(四)与班社同期孪生的小戏园

       小戏园生存在最下层社会中的游艺市场里。它如同北平的“天桥”和天津的“三不管”文化娱乐市场一样,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样样皆有。其中的小戏园有京剧、蒲剧、豫剧和评剧等。他们都是外省难民中的零散艺人组成的小戏园。在茶社内土台子上演唱。台上挂着旧幕帐和上下门布廉。台中放着一桌二椅。门外和台口挂牌上边写着演出的演员名子和剧目。台前放着几排条桌和条凳子,桌子上可放茶具及小吃之类,这是雅座。有座无桌子为次,下余是站票。戏园是茶社,茶客是观众。敞门看戏不售门票。开锣唱戏后在节骨眼上突然停止。演员带妆下台收钱,内行叫“打子儿”。
       国民市场的评剧艺人刘德全的刘家班比较典型。从日军侵占河北省涿州后,在师傅的带领下师徒六人逃难。于1937年10月来到西安。因逃难慌忙行头服装一样也没带来。师傅念着过门师姐妹流着眼泪清唱,周围老百姓扔钱救助。开茶社的撑柜给刘家班搭个席棚,修建个小土台子演唱。此时来了一个难民同乡是河北梆子拉弦的开始拉唱,“打子儿”。不久,逃难的艺人王家班、冯家班都来加入。改成京评梆“三大块”班社。观众多了,茶社也兴旺起来了。这是国民市场第一家艺人小戏园。在此以前唱评戏的小戏园城北二马路茶社里也有一家。1937年初东北军东调,由脱离部队官兵中的票友组成。后来也有评戏艺人加入和演出,年余自动解体。抗战以来在游艺市场内的小戏园评剧班子,有“三意茶社”、“四方茶社”、“雨来散”露天茶社等。他们一边演戏还招收培养了一批评剧女演员,为以后的西安评剧事业作出贡献。抗战胜利后外省难民纷纷还乡,对小戏园的生存影响并不大。因为茶客不一定都是远离本土的观众,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下层社会人群活动。所以,小戏园一直延续到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

(五)苏醒后的新评剧

       解放初,由小戏园组织了“明星”和“黎明”两个评剧团,下乡在关中城镇流动演出。一般尚可维持吃饭,逢刮风下雨,尤其是冬天下雪就会挨冻受饿。此时,在西安流动的艺人又组织了《新新评剧社》《国华评剧社》和《新艺评剧社》。以王丽娟为主演的评剧社在老区同志的帮教下排练演出了《刘胡兰》和《小女婿》,由于是现代戏走在地方戏的前头而一时走红。随着地方戏的现代戏之兴起,王丽娟评剧团离开西安。王丽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荀派评剧演员。她演出的《红娘》在西安、晋南、河南等地很为驰名。这些评剧社和小戏园的绝大多数艺人。都是抗战先后离开本土,而今又无法回故乡,落脚在西安之艺人群体及徒弟。尽管评剧失去基本观众,挨饿受冻也要争取本地区的人看戏。他们的生存竞争意识非常强烈。随着,五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不断发展,从东北、河北省等地调来不少工矿企业工厂。评剧观众自然大增。远离本土的评剧又活跃起来。1956年政府决定由“明星”、“黎明”两团合并组成西安市明星黎明评剧团。赵玉兰四十年代在西安已获得一定的评剧地位。但随夫久居长沙,脱离舞台太久。在此一年多前,曾到北京看戏和学戏。她向小白玉霜学习了《秦香莲》《杜十娘》,向李忆兰学了《卓文君》,向新凤霞学了《花为媒》等戏。从大名家手里取得真谛。再度出山,参加了评剧团。演出后在西安轰动一时。当时演出阵容:主要演员有赵玉兰、王亚丽、段灵芝、曹宪章、赵玉茹、李文豹、查紫霞、刘德全、言菊风、赵兰珍、刘紫霞和侯爱丽、尹荣香、李兰云、陈燕、赵桂兰、赵国强等。后又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赵玉兰《杜十娘》、段灵芝《刘巧儿》、尹荣香、李文豹《碧玉簪》。分获演员一、二、三等奖。
      

TOP

       1957年正式成立西安市评剧团,国家派驻干部到团工作,建立党政组织,裁减人员40名。同时,又从河北、东北、武汉和当地调进不少演员及其它业务人员,剧团转为国营,成为西安评剧历史上最大的剧团,并建立正规剧场。排练演出《诓妻嫁妹》《桃花村》《五姑娘》《游西湖》等。1959年第一次出省巡回演出。第一站在天津市《小剧场》演出。天津人懂戏爱戏爱挑鼻子挑眼,小剧场在繁华地区要求更高。远离本土的西安评剧,现今要在评剧根据地中心的娘家登台亮相,是不是那么回事?剧场只给三天合同。而剧团采用了出奇制胜的策略,第一天17岁的女青年演员陈燕演出《游西湖》,在《杀生》的“喷火”中,一下子炸了场,赞扬之声不绝于耳。《游西湖》是古老秦腔名戏。喷火又是向秦腔名家何?中学来的,当场变服装是从越剧名师学来的。评剧史册上从来没有这样的功夫戏。陈燕的慧娘、赵国强的土地爷的表演艺术又不亚于秦腔表演。一炮打响,轰动津门,场场暴满。三天合同延长半个月,广告上陈燕的大名同赵玉兰并列头牌。接着陈燕和赵国强还演出功夫戏《双下山》《别洞观景》《小二姐做梦》和赵玉兰演出的喜剧《诓妻嫁妹》及《五姑娘》中的彩旦活,都大受欢迎。俗话说:“别人有的我有,别人没有的我有”。只有这样才能招徕观众。在石家庄、郑州等地演出后回到西安。为培养下一代,在天津、西安招收学员30名,成立训练班进行科班培训。同时,调进编导和业务骨干力量王征、司敬修、任培坤,并送走一名青年编剧脱产到戏剧创作研究班长期学习。调来青年主演小朱宝霞演出《茶瓶计》《珍珠衫》《桃花庵》《夺印》《墙头马上》等,很受欢迎。1963年二次外出到西北五省、市巡回演出。当年除上缴四万元外,全团开支后还有盈余。这期间大量编排、改编和移植不少现代戏和历史戏。如:《八一风暴》《南海长城》《半把剪刀》《花打朝》《双玉蝉》《岳霄醉酒》《杨乃武与小白菜》等。青年演员尹荣香、陈燕、赵国强、关呈祥都迅速成长,成为剧团主要演员。
       1964年全团秋后整风,封存古装戏箱,参加社教大军。经过半年在农村工作队的磨练,熟悉了农民生活。这时候一切古装戏,都不能上演。为适应时代需要,评剧团编剧和曲艺团人员,编写了一套反映农村生活的宣传节目。其中有:评剧、眉户、小歌舞、河南坠子、山东琴书、长安道情、陕西快板、山东快书等等。评剧团和曲艺团各抽调九人,每一个人都要一专多能,既是演员又是乐队。由十八个人组成一支乌兰牧骑式文艺宣传队,上山下乡、深入山寨、访贫问苦演出。在农民群众中深受欢迎,引起西北局重视。刘澜涛书记、中央杨尚昆同志等领导观看演出,接见宣传队员并合影。1965年7月调进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向中央汇报演出。兰州现代戏调演,作示范演出。全西安市专业艺术团体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下,又组成了十八个乌兰牧骑式文艺宣传,并按照在北京汇报演出的原套节目进行排练和演出。宣传队从兰州示范演出归来后正式成立。由西北局领导、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在原队领导下又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抽调,扩充建立一个青年人第二队。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宣传队成为黑样板,是重点打击对象。队牌彻底被砸碎,改名为陕西省火线文工团。
       文革后拨乱反正,撤销了火线文工团。评剧团、曲艺团大多数人仍回恢复后的原团工作。文革时的西安评剧团也很活跃,分为两派分别演出《海港》和《红灯记》。1970年5月23日宣布“四小家”(评、越、曲艺团、文工队)撤销。绝大部分人改行到商业部门小工厂当工人或营业员。这时候又重新建立了一个西安市京剧团。文革后的1978年3月17日在恢复西安评剧团建制的同时,撤销了西安市京剧团。由西安市京剧团和恢复后的评剧团训练班学生组成(老演员回来者不多)。恢复后编演了不少现代戏和历史戏。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发生根本变化,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西安当地基本上已经没有评剧观众。1987年2月9日市政府又宣布撤销西安市评剧团。
       观众是上帝,观众是生存的土壤。远离本土的西安评剧,五十多年历史的风风雨雨验证了这条规律。

TOP

评剧在西安,就好比越剧在北方一样,水土不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