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村民杨连喜自掏腰包60万建起了专业评剧院

村民杨连喜自掏腰包60万建起了专业评剧院

作者:京华时报
在通州马驹桥镇郭村,杨连喜绝对算不上富豪。可为了村民唱评剧有个地方,他自掏腰包60万建起了专业评剧院。虽然因为拆迁,“连喜评剧院”只存在了4年,但杨连喜总算圆了儿时的“评剧梦”,而且一直坚持着,“我要唱谁像谁,唱到唱不出声那天。”

    收徒传承“评戏梦”

    2011年,杨连喜接力师傅杨永志,成了“郭村蹦蹦戏”第五代传承人。如今,52岁的杨连喜是评剧社年龄最小的成员,他担心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慢慢消失。“我希望两三百年后甚至更久,还有人唱评戏,听评戏,可不能让这个老宝贝在我手上断了!”

    杨连喜希望收个徒弟,把自己的一身本领和剧团留下的东西传下去。

    村里娃迷上唱评戏

    评戏扎根郭村已有百年历史。清代末年,郭村人就组建了剧团,十里八村的人们都有上郭村听“蹦蹦戏”的习惯,1961年出生的杨连喜便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

    杨连喜记得,在村大队的剧团里,一到冬闲,全村人都凑到这里唱戏,听戏。当时村里还没通电,大伙拿着煤油灯,烧着柴火,边取暖边唱戏。

    “我觉着好听,就跟着唱,老人听到我唱得不对就教我。”久而久之,杨连喜爱上了评戏。“我骑着自行车也亮一嗓子,别人说我有病,但我就是开心。”杨连喜曾下定决心要成为演员,但当时的戏校并不在村里遴选苗子,梦想破灭,杨连喜只好把唱评戏当做爱好。

    参加工作后,杨连喜会骑车两个多小时回家,为的是排练一年一度的春节演出。“到家撇下自行车,拿个馍就往大队跑。”

    自掏60万建评剧院

    直到杨连喜娶妻生子,才逐渐远离评戏,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几十年来,杨连喜一直努力赚钱,但他总觉得生活里少了什么。

    2008年,杨连喜终于停下了赚钱的事业,翻出了箱底的评戏本子,但却发现一时不知该做什么了。一周之后,他提出要修建一座评剧院,不光为自己,也为村里热爱评戏的乡亲们。

    这个想法起初遭到妻子宋井芝的反对,但随后她想通了,“看他喜欢的样子,我就顺着他了,何况村里还有很多人都爱唱戏,就缺个地方。”

    2009年,杨连喜拿出60万元,将自己在村里约300平米的厂房扩建为两层600多平米的剧院。为达到演出效果,杨连喜还购买了大量服装、道具、乐器等设备。

    那几年,杨连喜说,他“发疯似的”每天到剧场排练、演出,去各村甚至外地演节目,“彻底地陷了进去。”

    今年7月,由于镇政府项目需要,剧院被拆,评剧社一下没了排练场。于是,杨连喜又在小区附近建起了两层8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评剧社的30多名成员和附近爱好评戏的票友,也从剧场转移到了这间活动室。每周二、四,就有二三十人来排练。

    活动室的道具里,有一箱戏服是杨连喜从村大队的角落里捡来的,“那是我小时候,村里凑钱扯了布,妇女们彻夜赶做的戏服,丢了我心疼。”杨连喜把这些戏服洗了晾了叠好放箱子里。“阴凉天拿出来晾晾,看着它们我就满足。”

TOP

非常好,对评剧的痴迷才能做出这样的举动,评剧只要有接触,你就会入迷,评剧的魅力是无穷的,可就是现在年轻人在这个多种文艺取向的时代,对评剧这门艺术,青睐的不多了,呵呵。O(∩_∩)O谢谢常老师的上传。

TOP

引用:
原帖由 aq123 于 2013-10-17 18:54 发表
两层600多平米的剧院,由于镇政府一句话“项目需要”剧院被拆。却变成个两层8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这就是马驹桥镇政府对评剧事业的贡献吧!!!。
在传承的道路上,有人竟敢对传承事业和活动当头一棒,该当何罪,这些人凭借手中的权力专横跋扈,无视非物质遗产的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和腰包,人为在传承的道路上制造障碍,看来领导(含高层)阶层、专业机构要不重视,传承就是一句空话。哎,任重道远那。

TOP

杨连喜的做法让我们这些痴迷评剧的朋友们非常感动!对他的做法非常理解和支持,但正像楼上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真正喜欢唱和听评剧的,基本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人,所以我们也有同样的担忧( ⊙ o ⊙ )啊!我们这里有两名三四十岁的年轻戏迷加入,我们就非常高兴,抽出时间义务的教她们,毕竟是年轻人呐,又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的很快,我们就感到由衷的欣慰,能为评剧的传承尽一份自己绵薄之力,我觉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