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流派是什么和怎么是
戏曲流派是什么和怎么是 傅谨
20世纪是个戏曲流派纷呈的世纪,诸多剧种各种流派的出现,一直被看成是戏曲艺术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否形成了以自己命名的流派,一直被看成是衡量戏曲表演艺术家成就的重要指标;同样,是否出现新的戏曲流派,也一直被看成是当代戏曲是否繁荣的关键因素。但是,戏曲流派是什么,如何才有可能出现新的流派,却有诸多需要清理的理论误区。
“流派”这个术语在戏曲领域里何时出现,我未及研究,不敢妄言。大致的印象是,清末年间京剧界有称某位有特色的演员的唱腔为某“腔”,接着才有称某“派”。至于从某“派”,延伸为某某“流派”,又是更晚的事儿了。各种误解,也是因为用“流派”一词称表演艺术家、用“流派”一词称赞那些优秀演员在表演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才开始出现。
但是当“流派”这个词被戏曲界的艺术家与批评家们普通使用时,却很少有人能够清醒地看到,戏曲表演中所称的“派”,与文学艺术领域的“流派”,截然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我更愿意将戏曲中的“派”,解释成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突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将它看成是对演员的艺术个性的确认,换言之,如果局限于演唱的角度,我更愿意用早期的“腔”来解释,将它看成是某种独特的音乐处理方式,比如说独特的行腔用嗓的方法,而不将它看成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艺“流派”。诚然,人们通常所说的戏曲流派,确实有超出“腔”所代表的纯粹声乐领域的内涵,但是,戏曲中的某“腔”、某“派”与文学、艺术领域人们通常所说的“流派”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文学艺术领域的“流派”,指的是某个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的创作群体,而戏曲领域人们通常说某演员形成了他自己的“流派”时,并不是对一个群体的艺术风格的指认,而是指个人,或主要指个人。“谭派”就是指谭鑫培的表演风格,不是指以谭鑫培为代表或为领袖的一批人;“余派”就是指余叔岩的表演风格,尽管人们都知道他努力学习模仿谭鑫培,只要他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就有了“余派”。戏曲中的“派”与一般的文学艺术领域的“流派”相同之处,在于都需要有清晰的、可以指认的特殊风格,相异之处在于,“流派”一定是指一个在风格上非常接近的群体,因此关键在于它要由多位文学艺术家共同创造;而戏曲中的“派”,只需要有自成风格的个人。
因此,我们可以说某位戏曲演员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流派”一个词,可以用在甚至可以说主要用在某位个别的优秀演员身上;但是在其他的艺术门类里,这样的表述是不通的——你只能说某地或某些艺术家,形成了一个他的“艺术流派”,在这里,“流派”一词只能用于多位艺术家的创作。京剧界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人们都说他们有自己的流派,没错,这里所说的所谓不同的流派,就是他们“自己的”,而且只是他们“自己的”。甚至“流派”是否能“流”也不是个问题,后来者模仿和学习他们的风格,因而也可以称为“梅派”“程派”的传人等等,但是那和“梅派”和“程派”的成立没有关系,有没有传人,丝毫不影响他们自成一派。
所以,戏曲中的“派”不是其他文学艺术“流派”中的“派”,此“派”并非彼“派”;因而也就不能随意地用文学艺术“流派”的定义,来解释“戏曲流派”的内涵。这是理解戏曲流派的关键。因为“流派”这个词不仅在戏曲领域使用也在其他文学艺术领域普遍使用,就用文学艺术领域的“流派”的定义解释戏曲流派,这是导致人们误解戏曲流派之实质的原因之一。
所谓戏曲流派,既体现为优秀戏曲演员强烈的和可以辨认的个人表演艺术风格,对它的认识,就必须从这里出发。
我们今天讨论戏曲流派,以及讨论如何才能出现新的流派,需要回到流派产生的背景。戏曲流派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三方面看。流派的形成,首先要求演员在表演艺术上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次是这种风格要得到观众的认可与推崇,最后,他还得不断在表演艺术实践中强化这种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标识,并且,这是一种为欣赏者们所公认的标识。
戏曲演员的个人风格的形成、确立,当然是流派的第一要义;而恰恰是在这个方面,以当下的戏曲环境论,恐怕很难有新的流派出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