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一曲高粱酒 唱响九州红

一曲高粱酒 唱响九州红

一曲高粱酒 唱响九州红
浅谈评剧《红高粱》中的美学艺术   文 天津大学 刘柏文
     作为一名河北人,我喜欢评剧;作为一名伪文艺青年,我喜欢原著《红高粱》。所以当这两种情节碰撞而创作出评剧《红高粱》时,我对它有着很大的期待。因此在观戏之前我心潮澎湃,心想:评剧,可否诠释出原著里中华儿女的赤子深情?如何演绎这幅可歌可泣的抗日画卷?  当然,好的剧本要贴合适当的剧种才能完美呈现。评剧风格朴实热情,自然活泼。这和燕赵儿女们豪爽直率的性情是一脉相承的。冀鲁相依,民风相近,所以用评剧来演绎一个山东地区的故事是有很大的优势的,那就是贴切自然。可能对于专业编剧,他们看戏则评的是故事的构架。对于戏迷,他们看的是演员的唱念做打。然而对于我而言,我看的则是评剧《红高粱》带来视听之美以及内心之满足程度。 然而观戏之后,我心中畅快之余又有饮酒后之倾醉感,脑海久久沉浸于那段历史烟云中的片段中,思绪里九儿最后从容就义的身影挥之不去。
评剧《红高粱》的是著名戏曲导演—张曼君,我欣赏过张导导演的河北梆子《孟姜女》以及黄梅戏《小乔初嫁》等作品。经我观察,她擅于巧妙的利用舞美光影等手段结合演员唱腔来表现主角细腻心理独白;常把戏曲规模宏观化,运用大量群众演员来烘托气氛,突显悲壮氛围;利用“大实”+“大写意”这样虚实结合来编排戏曲故事,把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但在其众多作品中,对于评剧《红高粱》中的虚实结合,是最为自然巧妙的。如“颠轿”一节:
    随着九儿的一声“轿来”——时空界限被打破,故事时间从抗日战场自然过渡到了九儿的出嫁现场。这种蒙太奇式转场给我了第一个惊喜和意识:原来中国戏曲也可以用这种电影化的表现手法,不用上演员下场,不用大幕拉合就可以转换时空,而且不着痕迹。那传统的戏曲真的是有了创新的表现形式,令人可喜!所以让我更期待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果然,接下来的出嫁时“颠轿”一场,又让我眼前一亮。中国的传统戏曲表现是虚拟化,程式化的。然这些表现方式如果放到一个现代戏中,又不完全适用:过实,则少了中国传统的“含蓄美”;过虚,又难以很好的呈现近代故事的内容。所以,在这里九儿的乘轿方式没有电影《红高粱》中使用真实轿子,也没有像豫剧《抬花轿》中完全程式化的虚拟表演。然而在评剧《红高粱》颠轿中,一大块见方的红布则巧妙均衡了“虚”与 “实”的界限,也巧妙的表达了九儿在轿子中的情感变化。它是九儿的嫁衣,是九儿的盖头,更是九儿的大花轿。在颠轿过程中,九儿利用这块巨型“红盖头”和轿夫们完成互动。在此过程中,大红盖头含义是呼应田野中四下的红高粱,是一种对原始欲望和激情的烘托,也完美表现了九儿天真、坚韧、烂漫的个性以及生活在山东儿女的骨血赤诚。
像戏中多次应用,如“颠轿”等,这些表现手法,我把它归为“浪漫主义美学”的表现方法。如:伙计们在九儿的带动下纷纷把酒泼向自己……在那一刻,让观众身临感受到了酒花四溅,酒香四溢的现场。这种笔调的镜头真的是对原著九儿率真浪漫性格最好的诠释,也从侧面看到了中国传统戏曲创新。这种表现方法很大程度借鉴了西方舞台表现方法,在本戏中得到大量应用。然而这种表现方法却是中国传统戏中的应用是需要慎重的。因为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中,绝大部分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更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所以人性很多情欲的东西不能得以完全呈现。可是评剧《红高粱》是例外,它是一部近现代作品:它的精神就是解放天性,讴歌自然纯真的爱国情怀,就像一望无际的高粱海,就像九儿如火直白的性格。所以我认为这种表现手法与评剧《红高粱》的结合的成功是顺理成章。
导演的指导决定了戏曲的整体风格,而主演曾昭娟老师饰演的九儿才是全剧命脉所在。在舞美灯光的配合下九儿的表演如虎添翼。虽然并不是第一次看曾昭娟老师的戏,但“九儿”带给大家的美是前所未有的:
无论是颠轿,和泼酒时的俏皮妖娆之美;还是后期面对敌人和生死时的含蓄果敢之美;无论是前期唱腔的酣畅淋漓之美;还是后期的娓娓道来之美……都让我感悟到了多面九儿的精魂所在以及曾昭娟老师的对于人物之美的完美诠释。然而对于导演偏于西式的元素(配乐,背景,灯光)的穿插中,曾老师没有被诸多繁杂因素淹没,反而更加跳脱。精彩的唱、念、作、舞让人感觉九儿就像是红色高粱地上空绽放的烟花,惊艳,美好,让人依依不舍。
随着幕后九儿的一声“且慢呐”,随着凄凉幽咽的小提琴响起——九儿最后一次出现了,这一幕,是我印象最深的:
纷纷的战火在背后摇曳的红高粱的映衬下,也呈现出淡淡的红色。只见九儿依旧着一身红装,肩上担着两坛“十里红”,安若的走在游离的红雾中。满目红色,把我带到了九儿出嫁的那天的情景。红色,是整部戏的主体颜色,是激情和生命力的表现。可以代表重生的表示开始,也可表现死亡,表示结束。所以说九儿,就是这样与众不同:无论生死,她都要以最灿烂的姿态留给世人。想到这里,我不禁湿了眼睛。好的艺术是可以轻易让人感动的,哪怕是一声幕后的一声内唱,那怕是主角的一个亮相,我觉得带给人心里的震撼是无以言喻的。
九儿走了。画面承接戏曲开头的那一幕,形成循环轮回之感。正如豆官所言:“娘改嫁,再生娃。娃死了,没有啥。二十年后,托生啦!”或许生命就是可以像故事一样死生往复循环。就如我们的爱国精神,是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而传承的。几次看戏,都已经忽略掉这是一部评剧,或许好的艺术载体不论形式,只要能够准确的传达某种精神所在,只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悟思考,那它就是好的艺术作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一曲高粱酒 唱响九州红天津大学 刘柏文
评剧《红高粱》大学生观众来稿选登
前言
天津评剧院大型史诗评剧《红高粱》吸引一众年轻观众
《红高粱》定位于史诗,是面对全国市场而创演的一台新剧目,其表现的内容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 借助文学的影响力扩展评剧的观众群,让评剧观众更加鲜活,层次更加丰富,赢得了一大批青年观众的青睐。
    天津评剧院排演的大型史诗评剧《红高粱》在起初的观众定位上就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通过接受评剧《红高粱》这个作品进而喜欢上这个剧种。几次演出过后,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越来越多的80、90后走进剧场,更有像“临江驿”(网名)这样的爱戏懂戏的年轻观众,不断的学习研究。“临江驿”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大学教师,由于喜爱评剧艺术,他还专门成立了戏曲工作室去宣传传统文化,他立足于校园,在高校中大力推广戏曲艺术,培养提高了学生们对戏曲的兴趣,旨在带动年轻人走进剧场,弘扬传统戏曲文化。
在观看《红高粱》演出之后,很多年轻观众纷纷表示很喜欢这个作品,我们从众多留言中挑选出了一位大学生的观剧后的感受分享给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