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被吴祖光称为“将才、帅才、全才”的评剧新派传人李红霞

被吴祖光称为“将才、帅才、全才”的评剧新派传人李红霞

被吴祖光称为“将才、帅才、全才”的评剧新派传人李红霞   魏民潘正公
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李红霞,女,蒙古族,北京市人,国家一级演员。李红霞自幼随父——著名琴师李砚田学戏,1952年登台演出。1965年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为师。后从新疆军区评剧团转业到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原市评剧团)任演员,工青衣、花旦兼老旦。代表剧目《小借当》、《绣鞋记》、《孔雀东南飞》、《无双传》、《案中案》、《魂归曲》等。李红霞的演出深得新派艺术的真谛,获有“小新凤霞”之美誉,并被吴祖光称为“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帅才、全才的新派传人”。
总领群芳是牡丹——记评剧演员李红霞作者:魏 民
    李红霞石家庄市评剧一团主演、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新派传人。李红霞在演唱艺术上不仅继承了评剧大师新凤霞的风格,而且根据自己音域宽、嗓音亮、韵味浓、咬字清、感情真等特点,将新派艺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被行家称赞为有较高的演唱艺术造诣、富有才华和创造性的新派传人。
李红霞原名李绍莲,出生在梨园世家。其祖父满子善(蒙族)曾在清皇宫御戏班演京剧小生,父亲李砚田(母姓)是旧社会京、评、梆“三大块”剧团著名琴师,其祖师爷是清末民初著名琴师谭风云。
旧社会有句俗话:“可卖十亩地,宁死不唱戏”。李红霞幼年时家庭十分贫苦,为了糊口,其父既唱戏又下煤窑挖煤,宁将自己累死也不让女儿去学戏;可是,那时粮价一日三涨,有时连顿玉米面也买不起,妈妈不得不去卖血养活一家。在这饥寒交迫的环境下,六七岁的绍莲只得跟着父亲跑野台子,以便从剧团叔叔、大爷们那里分享到一嘴半口窝头吃。就这样,绍莲耳濡目染,再加之她天资聪敏,竟暗暗学会了不少戏。
李绍莲10岁时,北京解放了,而她父亲由于多年积劳成疾病倒了。不知爸爸苦衷的小绍莲,跑到父亲病床前讨钱要上学,气得爸爸刮了她个耳光说:“爸爸要有钱,还能成这样子吗!”说完,其父扭转头掉下了痛苦的泪。小绍莲犟嘴说:“解放了,你不让我上学,还打我,你得养到我18岁!”“养到18岁”这句话便成了她爸爸剧团的笑谈。后来,小绍莲要求上学挨打之事,被北京韩家潭扶民小学校长得知了,便找到绍莲家,做通了其父的工作,免费收绍莲上了二年小学。
然而,绍莲总归是绍莲,人小志大,她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12岁那年,央求爸爸让她到剧团学戏挣钱。爸爸出于无奈,只得托人将绍莲介绍到北京荣冠评剧团,拜在了著名演员赵孝良门下。她的开蒙戏是《井台会》,尔后又学《打狗功夫》。其实,这两出戏绍莲早在跟随其父跑野台子时就暗暗学会了。
李绍莲进了荣冠评剧团,她早想唱戏的梦终于圆了,学起戏来十分刻苦,再加之她上过两年小学,能读报看剧本,老师教她感到十分省力,在发音、吐字、用气、归韵上一点拨就会,师傅们格外喜爱她、器重她。一天评剧团的领导到她家看望她爸爸时说:“小李嘴(她爸爸的绰号)你家这个小小嘴女儿可是个好苗子,将来一定会成为评剧艺苑中一枝名花!”果然,李绍莲不负师望,她第一次在北京登台演出《井台会》,一出场就赢得了碰头好,一张口,又是个满堂彩。散戏后高兴得剧团老板抱起绍莲转了四五圈,还破例多给了她些酬金。然而绍莲并没满足,因为她心中最崇拜的是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她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拜凤霞为师,成为新派的继承人。”
一天,她去粮店买玉米面,正巧遇到一家商店播放新凤霞的《刘巧儿》唱段,她不顾天晚下雨,站在路边学唱起来。有时在家帮着妈妈洗衣服,嘴里还哼着:“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简直到了入迷似痴的程度。有人说:“绍莲这孩子,有戏瘾病。”就在这期间,她改名为李红霞,其意是决心学好新派戏,唱红新派戏。
有志者事竟成。14岁上李红霞大器早成,成了荣冠剧团的小主演。那年,新疆军区京剧院(有京剧、评剧两个团)到北京选招评剧演员,看了李红霞的演出,军区剧院领导十分惊叹:“这小演员是个很好的苗子。”要千方百计弄走她.就私下做红霞的工作,让她报名参军去新疆。李红霞毕竟是个14岁的小丫头,竟在军区剧院领导面前拿起“堂”来,说:“去新疆可以,但我不改行,还得唱评戏,还得让我当主演,不然我不去。”逗得军区剧院领导笑着答应了。
1954年,李红霞在新疆军区评剧团期间,是她在艺术上成长最快的年代。她除了演戏,还读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等名著,为她以后学习新派艺术,发展新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TOP

李红霞在新疆军区评剧团期间,主演了《刘巧儿》、《花为媒》、《乾坤带》等许多新派名剧,被当地观众誉为“新疆的小新风霞”。
在新疆自治区成立lO周年之际,贺龙元帅代表党中央前去慰问时,看了李红霞的演出,夸赞她是个很有前途的演员。当军区首长向贺龙元帅汇报了招聘李红霞来疆时和来疆后的情况后,贺龙元帅表扬军区剧院领导很有眼力,要求剧院要好好培养李红霞。由于军区领导的重点培养,以及她自身的奋斗精神,她在艺术上成长很快,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先进文艺工作者”和优秀团员。1964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新疆分会吸收为会员。
1965年,李红霞在新疆军区首长的关怀下,经中国评剧院著名鼓师夏友才介绍,拜在了新风霞的门下,并随师学艺数月之久,李红霞早就想成为新派的弟子之梦终于如愿以偿。后来,李红霞在北京又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鼓励她说:“新风霞是位名演员,拜凤霞为师太好了,你要尊重老师,好好学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
在戏剧界,徒弟随师学艺数月,这是难得的恩赐。在红霞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新风霞也确实看准了这位新派继承人。所以在艺术上,不辞辛苦地一招一式的指导传播,在生活上又像对待亲女儿一样关怀,既教戏,又教做人。李红霞也不负老师厚望,她潜心默记,全神领悟,终于学到了新派艺术的真谛。如她演唱的《刘巧儿》,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新派的润腔方法,而且把新派所具有的、最绝妙的疙瘩腔技巧,运用的维妙维肖。李红霞的《无双传》唱片播出之后,就被风霞教师赞美道:“这回可以假乱真了。”然而,李红霞并没就此止步,她时刻不忘教师的教诲:“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要博采众家之长求发展。”李红霞在老师的勉励下,欣赏、学习河北梆子、京剧、豫剧、歌剧、越剧等各种剧种流派的艺术。她还喜爱看书画展,她说:“这些都有我们可汲取的艺术养分。”由于李红霞善于广学博采,加上自己独有的韵味浓、音质纯、咬字清、高音域宽的特点,创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1970年,李红霞受聘来到石家庄市评剧团任主演,在石家庄市评剧团,更是她艺术臻于完美、风格逐渐形成的黄金时期。她不仅能演古装戏,还擅演现代戏;在行当上,她不仅扮演花旦、青衣,而且还很会演靠旦、老旦,还精于唱腔设计。如《孔雀东南飞》、《绣鞋记》就是她与音乐工作者合作而成的。她善于汲取众家流派之精华,不断充实自己,再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拓新路。
她还经常告诫青年演员:“演戏,主要是演人物,通过人物去表现剧情,演员决不能把演戏视为讲故事、做模特,也不能照搬程式刻模子,而是要从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定环境与性格出发,在精于程式与行当的基础上,去‘化’程式与行当,这样在舞台上才能做到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用得活,用到了好处。”如她主演的《绣鞋记》(又名《王定保借当》),她大胆地吸取了京剧《拾玉镯》里的一些表演技巧。譬如,前辈艺人演这出戏大部是张春莲一出场,先念两句对儿、归坐、念白、开唱。从出场到开唱,不仅词意重复,而且极少表演,可谓重程式,缺生活,显得剧情简单,人物僵化。李红霞改为让张春莲在音乐声中出场,然后以开门、耍辫穗儿望门,体现出一位未出嫁的少女纯清、活泼的性格。接着归坐做针线,将捻线、穿针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融为一体,把剧中的张春莲活脱脱地展现在舞台上。
还有她主演的《闯长安》扮演纪鸾英,前几场是农妇装束青衣,在唱腔上不仅融进了白派鼻腔共鸣的精华,还揉进了河北梆子的唱腔,所以在“教子”一场大段唱中,时而哀怨缠绵,时而悲愤哽咽,若有若无的拖腔伴着乐声的和谐、深沉的音调与观众的情绪交融在一起。唱到高亢处,情浓意厚,如同一幅山水画,浓淡得宜,层次分明,跃然纸上。《闯长安》后半场,纪鸾英挂帅闯长安,由青衣改扮靠旦,李红霞又将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风扮演穆桂英的表演艺术“化”在自己身上,确是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和谐,把纪鸾英智勇双全的帅风演得十分妥贴。有人说.李红霞演戏很会调动观众的胃口,其实,这正是李红霞的艺术娴熟所在。正如她说的“唱腔融唱情,才能声情并茂,有声无情必然枯燥无味,声情并茂才会感染观众.才能谈得上演唱艺术。”
1984年大连评剧团邀请新风霞去讲学,由于风霞老师身体不适,便派李红霞代其去讲学。吴祖光老师告诉评剧团负责人说:“红霞代风霞去讲学一定错不了,因为红霞在继承新派上有成就,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帅才、全才的新派继承人。”
李红霞唱得好,好就好在她在继承新派艺术上理解力强,勤于思考,善于吸收,融会贯通。加上她天赋条件优越,嗓音甜润透亮,音色悦耳,在继承新派艺术上不墨守旧俗,敢于融众家之长创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李红霞主演的《孔雀东南飞》,她与乐队合作,在唱腔上作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得到了行家的赞美。剧中人刘兰芝在婆婆的虐待逼迫下,深夜机房织布第一句用了一个搭调,下行小二度17 17的音型,听起来特别悲伤凄楚。随后,以递进下行曲调54321—结束,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刘兰芝的哀怨心情。唱到“婆母娘待儿媳牛马不如”一句时,李红霞用了一个低腔,并将歌唱演员的气声唱法揉进评剧唱腔中来,以气带声,以声传情,情寓于声,唱得十分婉转悲侧。唱到“何日里才能够出污泥”时,李红霞又用了一个哭迷子,充分显示出李红霞使用气的收和放,力度的强和弱以及顿音的演唱技巧。她为了充分表现剧中人刘兰芝的悲痛心情,还创造了起伏较大的反调甩腔,使唱腔鲜明新颖,色彩浓郁。观众看了她的演出,夸赞说如同见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太感动了。

TOP

1988年。在庆祝辽沈、平津、淮海战役胜利四十周年时,李红霞随中国戏曲名家艺术团赴锦州演出,被中央文化部《中国文化报》、《中国戏剧》评为新派艺术的佼佼者,是当今评剧舞台上的艺术家。
李红霞不仅演古装戏赢得了观众的赞许,她演出现代戏更是观众称绝。如她在《海岛女民兵》一戏中扮演大成婶,李红霞在第一场“竹笋出土节节长”的唱段里,设计了评剧传统唱腔喇叭牌子,并揉进新派独具的小疙瘩腔,而且在唱法上多采用膛音,少用喉音,充分显示了李红霞中音宽厚的天赋,唱得流畅欢快,表达了渔民翻身后生活步步高的甜蜜心情。而后在大成婶忆苦的唱段,李红霞又设计了反调慢板,还将京剧程派与评剧白派鼻腔共鸣音揉为一体,那真是相得益彰,唱得深沉凄楚,令人心酸泪下。
还如她主演的《龙江颂》,在江水英的不少唱段里都有革新创造。如唱到“乡亲们手捧馒头热泪滚,毛主席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更比海洋深”时,前一句动用的是较为自由的低腔。以描绘乡亲们被感动得泣不成声的心情,后一句突然改用强处理方法,把唱腔推到高八度,随后一个清脆的疙瘩腔,恰似激流中激起一个小漩涡,顺流而下。声调铿锵高亢,字字落地有声,而且造型傲然挺拔,观众无不击掌称赞。
1984年7月,李红霞随团赴京演出《乾坤带》,艺苑名流看了她的演出,个个翘指称道,并纷纷为她题诗作画,肯定李红霞的艺术到了已臻完美的佳境。
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题诗:
“乾坤”一曲鸣,
震撼古都城;
掌声惊海啸,
艺坛尽沸腾。
著名剧作家马少波看了红霞演出的现代戏《案中案》,赠诗曰:
案中藏案叵测深,悬镜生华问迷津。
暗访幽微评显隐,明案曲直辨伪真。
长传妙手纪纲振,岂任覃虫大厦侵。
敢将雄风收笔底,几番雷雨净埃尘。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为她画了一幅干枝梅条幅,夸赞李红霞的艺术经得起推敲与锤炼,像梅花傲霜雪那样经得起考验。
1995年10月李红霞随河北省戏曲代表团,赴京参加由中国老龄委、文化部老干部局、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事业”首届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她演出的《乾坤带》,以其甜润脆亮、韵味浓厚的歌喉和精湛的演技荣获牡丹大奖。老恩师新风霞、吴祖光得知后更是欣喜满怀,风霞老人挥笔泼墨为其画了一幅花中之魁——牡丹,祖光老师题字:“总领群芳是牡丹”。其意是对红霞艺术的肯定,也是象征着新派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李红霞已经是57岁的人了,从事评剧艺术历经了40多个春秋,但她从不满足,正如著名书法家、戏剧老行家欧阳中石为其所题:“艺海无涯,业精于勤”。
她每排一出戏.总是千遍万遍地潜心琢磨剧情、人物心理,逐字逐句地推敲唱腔和吐字方法,直到把它咬得像玉盘滴珠那样清脆,把唱腔练得像天池泉水那样明澈才罢,真可谓以全部的生命投入到评剧剧坛上。正如她自己说的“艺术是前辈给我们创造的,是中华的国宝,我只有发扬光大的义务,没有亵渎的权力。”
正因为李红霞有着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艺德,几年来,中央、省、市电台录制了她大量的唱段,还有她主镜的唱片与盒带。几年来她荣获了“第十届全国戏曲蓬勃杯”、“石家庄市一、三、四届文艺繁荣奖”等多项殊荣,她的名字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和《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中国当代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河北当代文艺家名典》、《河北省少数民族志》等,已被通知入选《中华人物辞海•当代大文化卷》;她的演唱艺术还被选入《中国评剧卷》和《评剧名家演唱艺术》;并担任中国评剧发展促进会理事;1979年被选为市工会第11届委员。1983年被吸收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并连续三届蝉联市民进委员,石家庄市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1987年她又被选为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市文联委员,石家庄地区第一届、石家庄市第六届妇代会代表。
更可贵的是李红霞从不居功自傲,她常教导青年演员学戏更要学做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能用艺术与金钱做交易。1993年曾有几个下海捞钱搭台走穴的剧团欲借李红霞的名声,邀请她出台演出,并以丰厚的酬金许诺,但都被红霞一一拒绝了。她说:“艺术是国家的,人民的,只能报效国家,还给人民,决不能把艺术视作捞钱的资本。”
她的弟子、石家庄市评剧一团国家一级演员袁淑梅评价说:“红霞老师是我磕头奶师,红霞老师是一位酷爱艺术、很有声望的好老师,她教学生不仅教戏,更主要的教学生怎样做人。拜红霞为老师,不仅能学到真正的艺术,更能学到做人的好品德。”
新闻界评价李红霞是一位艺术精湛品德高,心灵如玉美无瑕的演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