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衰落的原因
评剧衰落的原因(一)
戏曲尤其是评剧的不景气已是不争事实。是什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呢?一般归咎于电视手机的兴起,是电视手机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抢占了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这没错,确实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评剧观众断层,老观众去世了,新观众没有多少。现在的观众不但没有老观众对戏曲的痴爱,并且也没啥权力。
大家也许对观众的力不理解,观众还需要啥权力?观众的权力同戏曲本身有啥关系?下面我说一说这个问题。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从前,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这就是说当权者喜欢什么,什么就能兴盛起来。当年慈禧太后喜欢京剧,连光绪皇帝都得陪她看戏,所以京剧在她的喜欢下,飞速成长并兴旺起来。开国初期领袖毛泽东喜欢京剧,各省市主要领导喜欢京剧的也很多。曾经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著名京剧演员李炳淑原来是安徽京剧团的演员,到上海戏剧学校进修,因为成绩优秀,毕业时上海方面想把她留在上海京剧团。但是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爱财,说啥也不同意。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请毛主席调停此事,在毛泽东的说服下,曾希圣才同意放人,这样李炳淑得以留在上海京剧团。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兴旺发达,不但每个省都有京剧团,就连市县都有京剧团。这同主要党政官员喜欢京剧大有关系。后来喜欢京剧的党政官员越来越少,戏曲包括京剧也就越来越惨淡,直到今天这种不死不活的地步。国家上层是这样,基层也是这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剧回复上演,每到演剧时人山人海,万人空巷。那时我乡的书记、副书记都喜欢评剧,每年财政再紧张也想办法请剧团演几天评剧。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观众越来越少,喜欢戏剧的官员也越来越少。现在不用说花钱聘请剧团演剧,就是剧团免费上门演出,他们都不一定搭理。
前国家领导李瑞怀喜欢戏剧,所以他促成了京剧评剧音配像工程,为戏曲传承做了一件大好事。以后的国家领导人越来越年轻,喜欢戏曲的少之又少,戏曲复兴很难指望他们了。
戏曲衰落还有一条大家都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文化官员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和对戏曲作家的忽视。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崇白话文,把文言文拉下神坛,这对推广白话文,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功不可没,但是泼脏水不能把孩子也扔了。例如古代诗歌尤其是近诗本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同时把格律诗也打入了冷宫。所以后来的文学史,无论“现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都没有格律诗的一席之地。评析诗人,介绍诗作的时候,对与之相关的格律诗只字不提。那么事实上格律诗和新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咋样?人们到底是喜欢新诗还是喜欢格律诗,到书店看看哪书籍卖的好就知道了。现在网络发达,各类诗歌群多得统计不过来,但是看看究竟是写格律诗的人多还是写新诗的人多就知道了。这么多人喜欢格律诗,但是我们的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里却没有一首格律诗。
这种厚此薄彼本末倒置的现象不但体现在诗歌上,在戏剧上更是有过而无不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戏剧就是指戏曲。戏曲从唐宋开始,日渐兴盛,到元代达到了高峰。而话剧是上个世纪初才传入中国的,是舶来品。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反而只有话剧没有戏曲。一提戏剧就是郭沫若的《屈原》、《王昭君》,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再不就是老舍的《茶馆》和《龙须沟》。他们这些所谓的戏剧大家一生才写了几个剧本呀?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剧作家也不过是那么三五位,他们拿得出手的剧作加在一起也就是十几篇。在中国有一位比他们年龄稍大一些的戏曲作家成兆才,28年就写了108个剧本。现在评剧舞台上演出的剧本百分之八十都是他写的。例如大家熟知的《花为媒》《杜十娘》《马寡妇开店》《回杯记》《杨三姐告状》等。就是这样一个高产高质量的作家竟然在《现代文学》的戏剧史上只字不提。
是不是成兆才创作的剧本质量不如郭沫若曹禺等人。剧本好不好主要是看观众喜欢不喜欢。反正现在评剧舞台上演的百分之八十的戏剧都是成兆才创作的,现在各类评剧演唱会和评剧聊天室演唱的唱段也大部分都是成兆才的作品。郭沫若等人的剧本写得再好,现在有几个剧团上演,有多少人看?恐怕连成兆才的十分之一也不到。
现在文化部门一致说,缺少戏剧编剧,缺少优秀剧本。看看评剧还真是这么回事:评剧舞台,现在上演的百分八十还是成兆才创作的剧本。最近看了一出评剧叫《古庙奇缘》,无论内容情节还是唱词竟然照抄《茶瓶记》,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唱词相同。这不是正好说明:缺剧本吗?但是问一问戏剧编剧,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有剧本找不到剧团演出,找不到地方出版。本人虽然不是专业编剧,也写过几个剧本,传统剧现代剧都有,市里的专家看了也认为很好。但是找不到剧团演出,想投稿竟然找不到一家出版戏曲的杂志。有人说,过去有个《戏曲剧本》发表剧本,现在也没有了。后来有人告诉我,现在缺的不是传统剧的编剧,是紧密配合当前形势的编剧。例如,国家搞文革,配合形势歌颂文革,国家搞计划生育,配合形势歌颂计划生育,国家高精准扶贫,配合形势歌颂精准扶贫。其实这种创作就是劳民伤财,运动一过,形式一变,这些东西就变成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