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银幕上露头角 评剧里扎下根——访多才多艺的李忆兰
[打印本页]
作者:
评米
时间:
2019-5-16 07:55
标题:
银幕上露头角 评剧里扎下根——访多才多艺的李忆兰
孙川:银幕上露头角 评剧里扎下根——访多才多艺的李忆兰
原创: 伯朗 评剧在天津
自从李忆兰主演的电影《画中人》以及和新凤霞合演的戏曲片《花为媒》放映以后,一些年轻的听众对李忆兰的艺术生涯发生了极大兴趣。一封封来信提出:“李忆兰演评剧,怎么又拍电影了?”、“她过去是电影演员吗?”、“她父母是谁?”、“是梨园世家出身吗?”、“她爱人、著名京剧演员李和曾对他的艺术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信来自天南海北,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是这样多。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员与听众》节目的记者专程采访了李忆兰。
李忆兰的住所坐落在北京离前门闹市不远的九层楼上,他用茶和糖款待了记者。李忆兰高高的身材,笑容爽朗而亲切,在浓黑的长眉下,闪耀着淡淡的温存的眼光。她浸沉在听众对她的激励和关怀之中。她知道在听众封封来信中,在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那些问题中,都倾注着千千万万父老兄妹对一个艺坛儿女的深情关注。当记者提完最后一个问题时,她笑了,说:
“我首先要说的,我不是电影演员,所以拍了电影《画中人》,那是一次偶然的机遇。电影导演看到我在评剧《张羽煮海》里饰龙宫三公主,在《白蛇传》里饰白娘子,发现我正是他们设想中的画中人,就选中我,先让我化妆试镜头,一看,行。拍了大家看到的影片《画中人》。”
“听说这以后,你学会了唱民歌?”我问。
“是的,你听,《画中人》里的巧姐思念她的樵哥,唱了这样一首情歌。”,她随手拿起话筒,轻轻地唱着:
花儿不见花,是家难成家,你问的华话儿,我难回答,鸟儿啊,把我的心带去吧,搭成阴凉儿,好好遮盖他。。。。。。
这熟悉悠扬的歌声,把我带进神话般的世界,我仿佛又看到荧幕上巧姐凝视远方,她的神剪刀剪出只只白鸽,它们飞过村庄,飞过田野,一直飞到山崖的上空,鼓动双翅,像一片白云,为樵哥遮住艳阳。。。。
歌声轻轻收住,李忆兰在话筒前继续说下去:
“拍电影时,我还年轻,从来没唱过民歌。我知道,唱评戏久了就离不开板胡伴奏,我好不容易才能站在大管弦乐队前歌唱。导演看我唱的还有感情,很高兴又约我在第二部电影《党的女儿》里配歌。这部电影表现了苏区的三个女共产党员在残酷的环境里坚持斗争,这次配歌我胆壮多了。”于是影片里那高昂奔放的兴国山歌的音调又响彻这九层高楼的小小斗室。歌词和旋律都像银幕上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英姿一样激动人心。
作为电台记者,我和李忆兰相识已20多年,早听说她拍过电影,会唱评剧、河北梆子,还会唱京剧的花旦、老旦,并且从小练功,身段美,可是从来不知道她的民歌唱的如此绝妙。
经过片刻的沉默,我们彼此拉回自己的思绪,我请她谈谈自己的艺术经历。她告诉我,她的父母都是艺人,父亲傅崇阳唱京剧花脸,母亲大李桂云唱河北梆子。她六岁随母亲唱梆子娃娃生,十五岁拜万宝坤为师学京剧。抗日战争时期和父母辗转晋冀鲁豫一带,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过着“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卖艺生涯。1945年八路军解放了冀南,李忆兰苦尽甜来,她投身革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和京剧演员李和曾结了婚。全国解放以后,他们一同调到中国京剧院。1952年,她服从分配改行唱了评剧。改行唱评剧,她有困难,也有便利条件:她长期工京剧旦角,使的是小嗓;但从小唱河北梆子娃娃生,用过大嗓;到革命部队后演新戏《光荣灯》等大嗓得到了恢复。这样由小嗓改大嗓唱评剧困难不大;但是半路出家学一个新剧种,那也非常艰难。而李忆兰勤学苦练,就在那年冬天,她演的第一出打炮戏——评剧《女教师》,在全国第一届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了演员奖。从此,李忆兰横下一条心苦学评剧,终于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成为全国知名的评剧演员。
在谈到她丈夫李和曾对她艺术上的影响时,他说:“和曾是高庆奎老先生的弟子,高派的特点调门高,我很喜欢,常常把和曾的高腔吸收过来。”,说到这儿,她唱了李和曾《辕门斩子》里的一句导板、回龙,她说,她最近演出《乔迁之喜》的评剧,就把这句导板、回龙腔揉进到他的评剧腔里,她边说边唱,那明朗奔放的曲调果然有李和曾唱腔的味道。
短短半个多小时的录音采访,李忆兰唱了民歌、评剧、梆子和京剧,而京剧,不仅唱了旦角腔,还唱了老生腔,嗓音运用自如,韵味腔调,色泽迥异,怪不得人们告诉我:李忆兰可是多才多艺啊!
(本文原载《广播电视杂志》1981年第6期)
作者:
评米
时间:
2019-5-16 07:59
[attach]67714[/attach][attach]67715[/attach][attach]67716[/attach][attach]67717[/attach]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