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闪耀在西北剧坛的评剧明星——记赵玉兰同志舞台生涯五十年
[打印本页]
作者:
评米
时间:
2019-5-3 14:23
标题:
闪耀在西北剧坛的评剧明星——记赵玉兰同志舞台生涯五十年
闪耀在西北剧坛的评剧明星——记赵玉兰同志舞台生涯五十年
原创: 伯朗 评剧在天津
请先欣赏赵玉兰与龚志刚演唱的评剧《包公赔情》选段,这出戏首演于1979年6月,是在西安市文化局和西安市文联举办的“西安市名老艺人展览演出”中演出的,赵玉兰饰演王凤英,龚志刚饰演包拯
(音频略)
西安市评剧团名老艺人赵玉兰同志, 数十年来如同一颗金光闪闪的明星, 照耀在西北剧坛上。她今年五十九岁(编者按:1982年), 艺龄已经有五十二个年头了。在这五十多个风风雨雨的年代里, 她给我们演出的古装戏、现代戏计有九十八出之多。在评剧界她的艺术造诣是相当高的, 表演逼真细腻,潇洒自如, 唱腔激越高亢, 悱恻缠约, 听起来耐人觅味。她不愧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东北学艺西北开花
赵玉兰同志一九二三年生于大连一个贫民家里, 七岁拜尹福全( 艺名玉蝴蝶) 为师学唱青衣花旦。在十一名弟子里, 她比较聪明伶俐, 很能吃苦学习, 颇得老师的赏识, 常常拍着她的手心一板一板地耐心教唱。开蒙学的是《小老妈开嗙》, 由于她刻苦努力积极好学, 不到四十天就在大连登台初演了这个戏, 博得同行的好评,随即两年里便学会师傅的拿手戏四十多出, 九岁正式搭班演戏。在班上她什么角色都演, 和大人们的关系搞得很亲热, 都认为她是一个好苗子,有出息, 能演大戏。后来评剧名演员牛云芳看上了她, 要求赵玉兰给她打里子(主要配角) , 这对她的艺术提高很快。
赵玉兰一九三六年来到陕西, 当时她只有十三岁, 跟随曹金顺、马风兰在西安咸阳等地巡回演出两年之久, 十五岁时便挑了大梁演主角, 受到观众和同行的喝采。特别是《花为媒》一剧的演出, 一下子轰动了西安古城, 从此, 趁演越红, 一直演到解放前夕。一九五五年她同明星评剧团一道二返长安, 一九五六年西安市评剧团成立, 她被任命为团长。同年, 以她的拿手戏《杜十娘》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 荣获演员一等奖, 并被评为西安市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十年浩劫中她受到残酷的迫害, 剧团被解散了,身子被打残了, 被下放到另一个文艺团体当服装保管。虽然如此, 她并没有完全消沉下去。她相信党,相信天会亮的。粉“四人帮”之后,她很快焕发了艺术育春, 重登舞台, 继续为观众演唱。现在, 她是西安市评剧团副团长, 西安市文联委员, 西安市政协委员, 陕西省剧协理事。这些光荣的头衔表示了党和人民对这位艺术家的敬意。
几个艺术形象的扭造
五十多年产, 赵玉兰同志演了将近百出戏,塑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她演戏的最大特点是严肃、认真, 对剧中人的思想开掘得比较深, 性格捉摸得比较准确, 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在艺术的见解上她不墨守陈规。她身上虽然保存了大量的评剧传统艺术和表演程式,却不为程式所限制束缚,而能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物设置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舞台动作。她在《小老妈开嗙》 《桃花庵》《花为媒》《杜十娘》《珍珠衫》《西厢记》《马寡妇开店》《杨三姐告状》《贫女泪》《赵五娘》《秦香莲》《保龙山》《洞房认父》《包公赔情》等戏中, 给我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妇女形象, 感人至深。记得一九四六年暑假, 我们从外地来西安考学校, 看见古城到处贴着她的戏报广告, 街头巷尾传颂着她的佳话。出于好奇, 某晚我们买了几根签子(站票)到南大街看她的演出。戏未开演座位上的观众已经满满的,连两旁的站位也挤得实实的,没有插脚的余地,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们只好贴墙站在最后边。当时,虽然天气闷热,人人汗流侠背,却没人骚动,耐心地等待着开戏。那晚演的是《洞房认父》,赵玉兰扮农村少女,跟在贫病交加的母亲身后,流落在异乡沿门乞讨。她一出场亮相,观众的情绪立刻热烈地波动起来,互相议论着,赞许着。她闪着一双大眼睛,环视了一下异乡的情景,眼泪已经夺眼而出,衣着虽然破旧,但扮相十分俊俏,艺术形象光彩极了。她开口一唱,观众就不禁连声喝彩,真是名不虚传。特别是“洞房认父” 那诉说家庭遭遇的一大段唱,唱得有声有色,感情激越悲切。台上演员哭成泪人,台下观众抽泣不己, 演员和观众的感情交流在一起, 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
赵玉兰同志早年工青衣花旦, 她的花旦戏很见功夫。《马寡妇开店》里的马寡妇是个农村小店的老板娘, 她的形象只能是个身着短衣裤、胸前戴着围帘的农村妇女。因为没有水袖和长裙的遮掩, 动作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赵玉兰在这出戏里没拘泥于戏曲程式,而是大胆地采用了现实生活动作来丰富马寡妇的艺术形象: 一会儿烙烧饼,一会儿炒菜一会儿端灯送亮,一会儿提壶送水,把店主人关怀客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细小动作,再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活生生地刻划出一个寡居的少妇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世界,表演非常深刻自如,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作者:
评米
时间:
2019-5-3 14:27
一九五六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期间,赵玉兰演的《杜十娘》这出戏, 在表演上运用的是花旦和青衣两者相结合的表演手法。因为前边戏要充分表现十娘和李甲的爱情生活,需要有一些轻巧的动作,用花旦演比较合理。戏一开始,十娘是在“ 雪花飞舞舟难动, 舱中寂寞盼相公”的环境中上场的。当她看到李甲归来,面带愁容,闷闷不乐,还以为自己有失检点得罪了相公,便深情地和李甲坐在一起,把手扶在李甲的肩上,又殷切地问长问短,问饥问寒。这里她设计的一些动作,优美而有说服力,充分表现了十娘对李甲的情深意长。等到和李甲决裂后,花旦的动作就不行了,必须有庄重的行动来显示十娘的震惊和激愤, 所以她采取了青衣的表现手法。这时,杜十娘对李甲的百般爱抚,换来的却是“ 凉水浇头怀抱冰” 的无情打击,当她知道李甲变心之后,这才怒从心头起. 环境变了,人物心情变了,用青衣的身段来表现,就显得庄重而高大。赵玉兰对十娘这个人物是有独到见解的, 她认为: 地狱般的妓院生活,使十娘纯洁的心灵,蒙受了严重的创伤,使她失去了一般女郎独有的那种娇媚、羞怯的特征。而她主要向往的却是一个夫唱妇随的幸福家庭, 作一个贤妻良母。十娘是善良、温柔的,但她不是一头驯从的绵羊,任人宰割。所以当她发现李甲忘恩负义时,便毅然用死表示了自己的反抗。因为她对人物有深刻的理解,就给演好这出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包公赔情》是纯粹用青衣行当演的。这是她在打倒“ 四人帮”之后上演的第一个戏。因为她受到摧残之后, 膝盖上长了骨刺, 加之年龄的关系,一些花旦戏不能再演了,才选了这出戏。这出戏描写的是包公在陈州放粮的路上, 铡了他嫂子王凤英的独子包勉而引起的一场家庭风波。赵玉兰抓住王风英“ 爱子心切”的主要环节不放,大胆地进行做戏,对王风英整个思想过程,刻划得十分生动、细腻、逼真。当她听到三弟说他铡了一个贪官时,表现得十分坦然,因为对包公来说这种行为太平常了, 没有什么可惊奇的。后来听到包公说铡的是她的爱子包勉时,她反而笑起来,认为三弟和她开玩笑。当证实铡的确是她的儿子时,她一反常态, 悲愤到极点,甚至发展到点狂的程度,抽出宝剑就要和三弟相拼,从而把戏推向高潮。通过这样细腻的刻划,完全揭示出王凤英这个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让观众感到这个人物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十分感人。
赵玉兰同志还排演过十数出现代戏, 如《应征前夕》《向秀丽》《刘巧儿》《艺海深仇》《入社》《满堂红》《阮文追》《全家学毛选》《五姑娘》等。在《应征前夕》一剧里她扮演陈大娘这个人物, 因为她对农村老太婆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太陌生了,而且又超出了她原有的行当,演起来是有很多困难的。但她没有向困难低头,艺术责任感驱使她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演好这出戏。她暗下决心从头学起,每天抽出时间和同院几个老太太在一起谈心,学习她们的一举一动,揣摸她们的思想感情。同时又向兄弟剧团几位演过老太婆的演员学习,看她们的化装和表演。有一次, 她送爱人上火车,在车站碰见一位农村老大娘提着竹篮, 拄着拐杖向城里走,她便丢开爱人悄悄地尾随在后边观察和模仿。经过她多方面的刻苦努力,终于把陈大娘这个人物形象刻划出来了。
别具一格的唱腔
赵玉兰同志在西安能扎根数十年,赢得观众的赞许,除了她自己在表演上有独到之处外,就是她有一口好嗓子,经久不衰,让人听起来实在过瘾。她的嗓音很厚实,唱腔柔和而有韵味,共鸣感很强, 唱起来能高能低,有时在一板乱弹中放上几声高腔,高昂而缠绵, 真有震落星辰之力,一下子就把观众镇住了。前而讲过,赵玉兰出师于名家,继承了评剧的正统唱法,唱的是老腔老调,而且中途还有高人指点,加之她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并能吸收河北梆子、京剧、京韵大鼓等曲调,来丰富自己的唱法,无论什么戏,一经她演唱就会别开生面,引人入胜。当赵玉兰同志七岁拜师学艺的时候, 评剧大王李金顺已经唱红了,在评剧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李是京韵大鼓的演员改唱评剧的,在评剧界独树一帜。赵玉兰对李的唱法十分佩服和羡慕,尹福全曾经答应领她去向李学习,由于种种原因终未实现这一愿望。幼年好学的赵玉兰便千方百计地买来李金顺的唱片,在留声机面前她学会了李的拿手戏《马寡妇开店》、《桃花庵》、《杜十娘》等。另外, 她还从赵凤珍(从京梆子改唱评剧))那里学会了《珍珠衫》等传统剧目。赵玉兰同志的表演艺术, 就是这样多方学习、广泛吸收,旁征博采丰富起来的。
作者:
评米
时间:
2019-5-3 14:34
赵玉兰在评剧唱腔方面是有深刻研究的。她认为要把人物不同生活、不同特点、不同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用唱腔表达出来,必须用一种高低配合、刚柔相济的唱腔。所以她便在现时的新腔、老腔的基础上,综合采用京剧、京梆子、京韵大鼓的一些优美腔调,揉合在评剧中: 她所唱的反调,就是采用京韵大鼓的调子,她的甩腔又是采用京剧的调子,但头一字的起音和末一字的落音,仍然使它归到评剧的调门上。这样既改变了唱法,丰富了腔调,又使人们感到不失评剧的风格。她在青衣的唱法上,多半采用评剧的老腔老调,如她结合杜十娘的不幸遭遇,全用激昂慷慨的老腔老调来表达杜十娘的性格特征。但在唱腔的发音上,有些改用颚音和鼻音来唱,有时还放上两句高腔,用以发抒人物的满腹怨恨,打动观众的心灵。在花旦戏里,她除采用老腔老调外,还多采用花音,来装饰唱腔使它更加动听,使腔调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愉快心情。
赵玉兰唱戏十分动感情,特别是一些苦情戏,往往真地掉下泪来。演员如果不能把感情注入角色,自己都不感动,如何去感动观众呢?她向尹福全学戏的时候,老师带着感情教,她带着感情学。她记得尹师傅给她教《李桂香打柴》时,教着教着便掉下泪来,被人物的苦难遭遇所激动。在以唱传情中,赵玉兰特别注重吐字清晰, 常常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传达给观众,不像有些演员那样音裹字,使人听不清唱的什么,这就会减弱观众对剧情的领会。另外,她认为旦角演员,特别是花旦演员,对选择唱词的韵辙要讲究一些,尽量选用“ 由求”辙,而少用张口音,这对保持演员的面部表情美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在舞台上张着大嘴唱,那多么难为情啊!
赵玉兰同志在艺术上的发展比较全面,无论表演上、唱腔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她身上蕴藏着丰富的评剧遗产,待人挖掘和继承。某些人出于对评剧的深刻了解不够,认为她的唱腔是老的一套,没有可学的,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岂不知由于她多年来刻苦的学习和勤劳的创造,已经形成了她的艺求风格。据一些评剧专家讲,有些评剧名演员的优美唱段在外地失传了,而她还保留在自己身上。祝愿赵玉兰同志的表演成就, 后继有人,评剧艺术,发扬光大。
(编者按:本文原载1982年10期《陕西戏剧》)
作者:
评米
时间:
2019-5-3 14:42
[attach]67565[/attach][attach]67566[/attach][attach]67567[/attach]
作者:
张树栋
时间:
2019-5-3 16:50
赵玉兰籍贯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