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向评剧经典致敬——祝贺评剧《金沙江畔》创排“一甲子” [打印本页]

作者: 评米    时间: 2019-4-21 09:37     标题: 向评剧经典致敬——祝贺评剧《金沙江畔》创排“一甲子”

                             向评剧经典致敬

        ——祝贺评剧《金沙江畔》创排“一甲子”

                                    黄兆龙


       六十年前的四月,座落在北京西城白塔寺的中国评剧院的院子里一片喧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悠扬。大标语贴满墙到处可见——排好《金沙江畔》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这里的人们正在做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件改变评剧历史旳大事!谁说评剧只能演小生小旦小丑的半班戏?谁说评剧只能演家长里短的家庭戏?由薛恩厚先生、安西先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金沙江畔》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只见一排演场正有序地练着藏族舞蹈,二排演场在音乐家贺飞先生、杨培先生的指导下正在练乐,若大的乐队占满了排演场台下的三分之一。有人在金鱼池旁看剧本,有人在五角亭下背唱腔,有人在会议室前的旗杆座儿上念台词,忙碌着的人们都为着同一个目标——排好《金沙江畔》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院党委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评剧打下一个百年基业。在这部反映红军长征宏大体裁的戏里,十个主要角色中有七人是男演员。这里有红军高级指挥员谭文苏,有红军女干部金秀,有红军老虎连连长金明,有红军炊事班班长金万德,有国军特派员,有民团司令仇万里及他的爪牙仇九,有格桑土司和她的左膀右臂——捷仁与所岗,有美丽的珠玛姑娘与奴隶乌木。真乃场面宏大、角色众多,这在评剧历史上绝无仅有。难怪文化部领导都在为中国评剧院捏着一把汗呢!

       一、开路先锋音乐改革

       中国戏曲讲究的是以音乐塑造人物,不同剧种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唱腔。一出唱红的剧目唱腔一定是流行的,一定是被观众传唱的。甚至有的戏由于各种原因长时间不再上演全剧,但里边的唱段却仍在百姓中传唱,经久不衰。这正是中国戏曲的独有现象,也是中国戏曲源远流长、赖以生存的基础。摆在导演胡沙、张玮和作曲贺飞、杨培面前的首要难点,是红军高级指挥员谭文苏怎么唱?怎么能既唱出人物特性又是评剧?特别是“高原风景极目望”这段重点唱腔,用传统的评剧二六板显然是单调而无有气势。具有革命经历又深谙作曲艺术的贺飞先生想到了向评剧女腔三眼板去借鉴,增强男性化的力度,成功地创作出这段唱腔。特别是“远山积雪冰千丈,彩虹万里映斜阳”,吸收了歌曲的作曲法,实乃神来之笔!他进而又创作了进行曲式的“红军的激流勇猛向前”和“红军不怕远征难”。贺飞先生还创作出了红军连长金明的唱腔“见山路崎岖真奇险”,一句“烈日当头似火蒸”技惊四座令人叫绝。韩振华先生成功创作出红军炊事班班长金万德的唱腔“老青年”,把一位乐观积极不服老、风趣幽默意志坚的革命者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徐文华先生成功创作了珠玛的唱腔“格登太子”,唱到三分之二黄金点“格登太子决心感动天和地”时利用了转调技巧,使作品升华、别有洞天!魏荣元先生成功创作了乌木的唱腔“与珠玛打猎回”,既传统又新鲜,成为全剧演出的一抹亮色,再一次印证了“戏曲舞台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个普遍真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杨培先生和筱白玉霜大师创作的金秀唱腔“小酸枣”更是收获颇丰,一改人们对白派悲悲切切、哀哀怨怨的认识。这段唱腔健康向上、顺畅好听,既高亢明亮又朗朗上口,能够鼓舞人、激励人,同时又不失白派风格,说它是新白派的代表作是大家的共识。这些唱腔的创作保证了《金沙江畔》的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在建国十周年庆典演出时该剧成为戏曲界献礼剧目中的姣姣者,可谓浓墨重彩、盛名远扬,也为评剧剧种未来的辉煌历史打开了胜利之门。

       二、强强联合全力以赴

       中国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表现形式,她是以唱做念打的戏曲程式为手段来表现剧中人与故事的。为了实现成功排演《金沙江畔》的战略目的,剧院党委采取了一切有力措施。首先是集中一、二团的主要演员共同奋战,筱白玉霜、新凤霞、马泰、张德福、魏荣元、席宝昆、赵连喜、喜彩春、王凤文、李梓森,十大主演五大流派(筱白玉霜的白派、新凤霞的新派、马泰的马派、魏荣元的魏派、张德福的张派)。当下人们流行的说法是“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如果认为当前戏曲界各个院团尖子不尖差强人意,这么绝对强调可以理解。但如果在思想深处中对梨园界就是这样认识的,则有失偏颇。头牌演员、二牌演员都是角儿,生、旦、净、丑的头路演员也是角儿,一个院团、一场好戏只有一个角儿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听”戏改为“看”戏,一字之差、观念巨变!中国评剧院在排演《金沙江畔》的排兵布阵中,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强调“一棵菜”的精神是取胜法宝。

        三、继承经典矢志不渝

        一个剧目取得极大成功有三个标志:其一,剧院是否把该剧目做为经典保留剧目,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员构成是否多次复排;其二,戏曲艺术讲究传唱,在评剧爱好者中该剧唱腔的传唱度将是判定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其三,该剧复排后的观众热度将决定经典剧目是否经典。《金沙江畔》自1959年4月正式公演后的六十年间,每十年内都有精彩的复排。不管剧院领导班子如何更替,对《金沙江畔》是现代评剧经典保留剧目的认识没有变,对集中全院优势兵力复排该剧的做法没有变,随之我们也看到了观众对历次复排的热度也没有变!《金沙江畔》每次复排都代表着当时剧院的最强实力,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演职员。她就像镇院之宝,人们喜悦奔走相告、观众爱看赏心悦目、朋友谈论到处传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样品评着演员的艺术、畅谈着该剧的历史和轶事。她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了一出戏的作用,甚至还可以影响到专家的思路,特别是对比经典检查一下我们当前的工作,以利于今后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向经典致敬的根本目的。

       评剧《金沙江畔》永放光芒!

                               (黄兆龙写于2019年4月)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9-4-21 11:23

网名改为评剧曲谱网,没有中国两个字了。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