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评剧舞台上的怪象 [打印本页]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7-9-2 20:27     标题: 评剧舞台上的怪象

评剧舞台上的怪象2017-08-07于晓明
说到唱戏,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唱得清晰,其次是身段表演到位,服装舞台效果得体。作为一名观众,就我看过的戏,从以下几点来谈谈目前评剧中存在的一些乱象。
一、演唱不符合当时的人物
演员清唱时,一般都会增加一些形体动作,如点到为止的表演、眼神等,增加人物感情的流露。说到感情流露,必须要结合剧情。有一些票友或者戏迷演唱的时候,增加的一些肢体语言就不符合当时的人物。
比如,某电视节目中一个演唱者演唱的是《打猪草》中的“对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梗下”,她的兰花指指的是天,塘梗在哪呢?在天上?还有演员的站相,多数的戏迷和票友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知道演唱的时候怎么站立,手怎么放,眼睛看哪,所以演唱的时候,手插兜或四处乱指,眼睛扫台,脚不停地前后晃动,头晃晃悠悠,为了拖腔耸肩,这都是演唱的陋习,需引起注意。
演出全剧或者折子戏时,有一些演员为了迎合观众的掌声,演唱时的表情很不适合当时的人物。比如,某折子戏专场,《乾坤带》中银屏公主的“并非是儿臣以小犯上”最后一句“留下秦英保大唐……”演员当时正面笑脸迎合观众,此时此刻银屏的心情应该是比较着急,儿子都要被斩首了,自己哪还有心情笑容满面,额头抬得高高的?还有一些演员演唱时,听到台下的观众叫好,自己就放纵一些,演唱的更高更亢,殊不知你是否想到你自己是谁呀?像《牧羊卷》中“赵锦堂跪席棚”中前边的过门,是经常被观众喊好的,接连就是给赵锦堂的掌声,“跪席棚泪流满面”甩腔唱得非常非常的高,高的让人感觉这不像是赵锦堂,虽然高和流派有关,但再高也不能脱离人物,唱戏不是拼嗓门高低,一定要符合当时的人物感情,切不可为高而高,为掌声而高。
二、演唱时听不清唱词

评剧《卖妙郎》中刘惠英唱的滚板“公爹息怒…”,有的演员演唱时让人听不清唱词,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滚板的速度非常快,快就容易让人听不清,但快并不能成为有些演员吐字不清的理由,只要功力到了,仍然可以字字送到观众耳朵里的。可以仔细听听新凤霞的评剧《乾坤带》中的“斥子”滚板,认真研究一下新凤霞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字正音准,快而不乱的;还可以研究一下李秀云老师的“滚板”。
三、模仿流派,捏唱憋唱
一些演员或者票友的声音音色与老艺术家相差很大,演唱时刻意的捏着唱,憋气唱,刻意模仿。新凤霞曾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这亡”,人与人的音色是不一样的,学习流派艺术,学的是腔,学的是味儿,而不是声音,学到了唱腔,再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去演唱。评剧白派音域宽广,深沉流畅,一些演员学习白派,刻意压着嗓子唱,气息都憋在喉咙,能够看到喉咙紧绷着。问一句,这样演唱,您累吗?评剧魏派声音浑厚,一些演员演唱时故意细嗓粗唱,导致气息跟不上,整段完成都很困难。
四、服装穿错,道具用错

在一些比赛中,演员演唱的确实比较到位,表演也很生动,但是服装上出了差错。戏曲要讲究,有规矩,宁穿破不穿错。《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穿高跟鞋、《黛诺》中的黛诺涂红指甲、《会计姑娘》的黑大爷穿绸缎衣服、《包公三勘蝴蝶梦》中的王孟氏在“大堂”一折中鬓边带红花、《小桥送线》的刘巧儿的筐子是果篮,这样在比赛中被淘汰,请不要哭,服装穿错、道具用错是比较忌讳的,服装和道具的使用一定要符合剧情,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观众欣赏水平有高有低,可能这场戏,一些观众比较熟悉,看起来,听起来就比较轻松,但是有一些观众可能第一次到剧场,来观看评剧,他们不知道剧情,也听不清唱的是什么,会存在“别人鼓掌我也鼓掌,别人喊好我也喊”的情况,如果这样,这场戏那就算是真的白看了,所以,演员们需要将自己的演唱和表演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位观众,而不是部分,是全部,这就需要演员们在演唱时要唱清晰,唱腔舒适悦耳,表演适度(不抢戏,不过分抒情,符合人物),服装穿对,道具用对,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观众百十来元的票钱。作为观众,不作无意义的吹捧奉承,不乱鼓掌,乱喊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也是对演员辛勤的舞台劳动成果的负责和尊重。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