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再谈评剧中的字音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钟供钟秧    时间: 2017-8-14 11:58     标题: 再谈评剧中的字音问题

再谈评剧中的字音问题2017-08-09幺二三
近日,松说评剧发表了两篇关于评剧字音及音韵的文章,阐述的非常明确。围绕这个话题,微信群里也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在此,也谈谈我对评剧字音问题的理解,也算是给文章和讨论做一个总结和补充吧!
我认为,我们在欣赏评剧时,不要听到哪个字与普通话的发音不符,就将其视为错字,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我将评剧中所谓的字音“错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错字,是指用字不当或语句不通的词句。例如:《秦香莲》中的“一坯黄土”就是典型的用字不当。《金沙江畔》中“听我把唐僧取经路过火焰山”一句是典型的语句不通,应改成“听我讲唐僧取经路过火焰山”。《桃花庵》中“却怎么物在人也不在”一句有明显的语病,应改成“却怎么物在人已不在”。
   第二,方言,上一篇文章讲过,评剧主要吸收了冀东与京津方言。例如:《杨三姐告状》中“一见哥哥上锁条”一句中,新凤霞将第一个“哥”字唱成了阳平,这是典型的冀东方言。刘派的《李香莲卖画》中“正月里期盼你元宵佳节”,“五月里期盼你端阳佳节”等,这些“节”字都唱成了上声,因为在京津地区,“节”字有阳平和上声两种读法。在我的家乡武清,很多人都把这个字读成上声,比如:“八月节”、“逢年过节”等。
   第三,约定俗成,在汉语言中,有很多字是约定俗成的读法,也谈不上是哪个地区的方言。评剧是最贴近大众的戏曲艺术,所以,一些约定俗成的字词被广泛使用。例如:“国”字,很多人都读成上声,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这一点,在第一篇文章中有详尽的解释。比如《乾坤带》中唐王的唱词:“国强盛民安乐歌舞升平”,“文安邦武定国江山一统”等,这些“国”字都唱成了上声。这出戏中银屏公主的唱:“今日要斩你就将儿斩”一句,这个“将”字应该读成阴平,但很多老百姓都读成了上声,新凤霞也是这么唱的。《花为媒》中“玫瑰”一词出现过多次,如按照普通话的标准,“瑰”字应该是阴平,但在这出戏中,无论念白还是演唱,“瑰”字都是去声,因为广大老百姓都将其读作去声,很少有人读作阴平。所以,类似于这种唱法不能算错,只能算约定俗成。因为评剧的发音,不可能完全按照普通话去深究,我们要求评剧演员的普通话水平,也不可能像要求播音员那样严格。
第四,倒字,我们听到某个字不对,不能轻易定性为倒字,一定要主动排除以上三种情况,都排除后,方可定性为倒字。实际上,评剧中真正的倒字非常少。例如:《乾坤带》中“到后来,庄王伐郑带兵西上”一句,将“兵”字唱成了去声,现在有的演唱者也做了改正。如果您还想到了哪出戏里有倒字,请在文章后面留言。注意,一定要排除以上三种情况哦!
   那么作为演唱者来说,发现这四种情况是否应该改正呢?我觉得,错字一定要改,方言和约定俗成则不用改,至于倒字改与不改,这就要看演唱者了。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听上去好像是错的,实际上是正确的,只不过我们戏迷不了解而已。例如《谢瑶环》中“自从我奉制出宫院”一句,“奉制”,即是接受天子的命令。但很多人认为这连个字是“奉旨”,认为把“旨”字唱倒了,还有演唱者作了修改。实际上,“奉旨”和“奉制”在这句中都讲得通,究竟改与不改,还是由演唱者说了算吧!
   以上就是我对评剧字音的一点拙见,如有不对之处,欢迎老师、朋友们批评指正。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