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评剧唱法源流 [打印本页]

作者: 钟供钟秧    时间: 2017-7-16 10:09     标题: 评剧唱法源流

评剧唱法源流(作者:张桂秋)宇扬评剧苑
一、评剧的初期唱法
评剧曲调最早来源于冀东莲花落。包括莲花落调、什不闲调、民歌、小调、竹板书等,它不是一、二个单一曲调发展起来的。
1.莲花落
没有形成戏曲形式以前,还属于曲艺范畴,广泛流传于冀东广大农村。当莲花落发展到“拆出”阶段,如《王二姐思夫》《开店》《小过年》等,出现了上下乐句的对应性结构,说唱性加强了,标志着它已初步戏曲化。
后来由于河北梆子的不景气,许多艺人投身到莲花落班社中来,莲花落艺人开始学习河北梆子音乐和身段,并借鉴了梆子的打击乐。
2.河北梆子
唱腔高亢、激越,莲花落艺人唱不了,他们把梆子板胡3---6定弦改为5---1定弦。唱腔虽然是河北梆子曲调,但由于调高降低了,假声唱法不用了,无论在风格上,色彩上和伴奏乐器上都起了变化。这就是莲花落艺人所说的“取消了梆子唱腔高音改平腔”,称之为“平腔梆子”戏。
评剧至今仍保留着河北梆子的[尖板][导板]和[流水板]等。评剧向河北梆子借鉴,对莲花落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唱法上也逐渐地在改善着。这对于形成评剧的大口落子唱法应该说是奠定了基础。诸如后来的李金顺、花莲舫和刘翠霞等著名演员,都是以真假声两合水的大口落子唱法为特点。
3.乐亭皮影
评剧的真假声唱法,也和乐亭皮影有着血缘关系。老艺人成国祯曾说:“十句评剧九皮影”,在评剧尚为形成以前,乐亭皮影的唱腔很丰富,又有行当之分,莲花落艺人经常从皮影中汲取营养和经验。至今评剧曲调中仍保留着皮影的音乐成分。最为明显的是著名演员喜彩莲在现代戏《向阳商店》剧中扮演一个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角色名叫傅桂香,他和剧中人刘春秀有一段戏,这段戏的唱腔中有一句散唱,我叫它为皮影搭调儿,又有皮影的一些滑音唱法。每唱到此处都是满堂彩,观众喜欢这句唱腔,也说明承认这种唱法。
4.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
评剧唱法从莲花落时期发展到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阶段,代表人物是月明珠。可惜的是月明珠24岁(1922年)病故于奉天的悦来栈。由于他过早的夭折,没有留下声音资料。但与月明珠同期的主演金开芳曾灌过唱片,我听过他的《花魁从良》唱片,声音很高,定调是F(即四个眼弦),唱法上基本是真假声两合水。评剧唱法在男旦时期,主要特征是莲花落打底表现为由莲花落唱法向戏曲唱法过度。

作者: 钟供钟秧    时间: 2017-7-16 10:13

二、评剧的中期唱法自评剧出现第一代女演员之后。以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等为代表的艺术流派,在唱法上又出现了新变化。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真假声两合水唱法,如李金顺和刘翠霞,
另是本声唱法(即俗称大本嗓),如白玉霜和爱莲君评剧第一代那辈演员中有很多人出身于天津的落子馆,也就是坤书馆。
坤书馆内搭一小舞台,台前横着铜栏杆,女唱手们上台是手扶栏杆演唱。当时所唱的多为大鼓书、牌子曲、鸳鸯调以及梆子、皮簧等。
民国初年,庆春班的平腔棒子戏轰动了天津,坤书馆看见蹦蹦戏受欢迎,让女唱手们改学月明珠的落子腔调,于是在十样杂耍之后由女唱手加演一出小戏,当年的李金顺和花莲舫就是在坤书馆里开始了演戏生活。由于各坤书馆称作落子馆。“落子馆”为评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及成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诸如李金顺、花莲舫、刘翠霞、白玉霜以及后来的爱莲君等,她们都是自幼在“落子馆”里受到曲艺和戏曲艺术的熏陶和锻炼的。李金顺以唱功见长,她的唱腔得到观众的广泛承认和欢迎,红极一时。当时的评剧青年演员也竟相模仿。
她的唱腔特点是什么呢?这要从她的意识经历来分析。李金顺幼年时期曾学了一年多河北梆子,以后又改学京韵大鼓,既有真假声,又有大本嗓,我们从唱片中辨别到她的主要唱法是拔高音,变化不大,基本上以真假声为特点。应该承认,这种唱法已经初步进入戏曲唱法阶段了。
另一种大本嗓唱法是以白玉霜为代表的,包括以后的菊桂笙、刘艳霞和筱俊婷等。
这些唱法的调高在G宫和F宫中间的选择,发音以本声唱法为主,也就是大本嗓唱法。本声唱法近似京韵大鼓等曲艺唱法,而上述的一些演员也多是自幼学唱乐亭曲艺出身,譬如白玉霜在同庆落子馆期间是学唱乐亭大鼓的,后拜孙凤鸣为师改学评戏。
这种唱法的共鸣位 置偏低,声音位置靠后,但它具有吐字清楚,中音深沉等特长,也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承认和欣赏。上述的两种唱法,代表了以莲花落打底,梆子、大鼓唱法镶边的评剧发展第二阶段。

作者: 钟供钟秧    时间: 2017-7-16 10:28

三、评剧唱法新阶段
建国后,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推动评剧艺术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不仅仅女声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男声的行当唱法。
新派艺术在女声的诸多流派唱法中,以影响和具有鲜明特色唱法,当推新凤霞为代表,新派艺术创造了刘巧儿、祥林嫂、张五可、银屏公主等艺术形象,开拓了评剧唱工的第三阶段。
新派唱法的特点是,运用各种共鸣器官,如胸腔、头腔、鼻腔等部位,扩大了音量,音色圆润、甜美、明亮,唱工又善于运用擞和疙瘩腔以及鼻音等,充分地表现出一种美的声音。新派唱腔在评剧界迅速得到普及,并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戏曲唱法对美声的追求和欣赏,有着自己民族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是与西洋唱法的审美意识迥然不同的。我们欣赏的戏曲唱工,既有娴熟的吐字和演唱技巧,又有浓郁的剧种风格和醇厚的韵味,人们常常比喻为“迷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珠园玉润”等,这是我们民族对唱法的追求和欣赏。如果把京剧张君秋派艺术灵魂称作美的声音,那么评剧新派艺术的核心也是美的声音,或称作评剧的美声唱法。新派艺术的唱法是很有艺术魅力的.

作者: 钟供钟秧    时间: 2017-7-16 10:33

新派唱法有如下特点:
  (一)自如的气息。新凤霞的演唱很讲究气息的运用。她擅用丹田,气息深,能唱出高、低、强弱抑扬顿挫闪转腾挪的变化。因为评剧的吐字归音以及长短腔和各种节奏,全靠气息的灵活运用才能发出饱满的声音来,一般青年演员缺乏训练,唱慢板时节拍不满,唱快板时喘不过气来,顾得了字又顾不了腔,顾得了腔又顾不了字。所以老艺人总结出一条经验,这就是“唱好一句戏,用好一口气”。古代的戏曲理论也十分重视气息的训练和运用。清末年的陈彦衡在《说谭》中指出:“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溥,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他把气息比做“帅”,也就是第一位,同时又举出音浮音溥音滞音竭的各种原因,说的很好。可见气息是保证演唱的前提和基础。
  (二)畅达的共鸣。新凤霞演唱的共鸣位置比较高,她善于调动呼吸,发声和共鸣,能做到三者畅通无阻。她说:“我的声音有华彩高腔,小时候的高音好唱假声,后来练中、低声,大小嗓结合”,“我自己的唱法还是真假声结合”。她又说:“我觉得使用各种共鸣器官,使音量扩大,送得远,圆润、甜美、悦耳,协调了各种共鸣区光华,音色丰富,也有了花样变化”。早期的唱法是由各自的声音条件来体现自己的特色的。新凤霞发展了抒情女高音,又有华彩的疙瘩腔,唱法比前辈艺人丰富多了。这些都表明,评剧唱工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畅达的共鸣与评剧唱法相结合,为美的唱法开拓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光辉前景。
  (三)悦耳的声音。新凤霞的音质可以概括为清亮、醇厚、圆润、灵活、精巧、细致。她在《刘巧儿》小桥送线的一段戏中,表现人物的欢快情绪,边舞边唱,就是用灵活精巧的华彩音腔演唱出来的。在”采桑”“见马专员”的两段抒情慢板中,她多次用了华彩的小疙瘩腔,很好地表现了刘巧儿的音乐性格。新凤霞的声音和唱法,使得评剧由本声唱法进入了具有装饰性声音的新阶段。
   (四)浓郁的韵味和真挚的感情。新凤霞演唱的韵味浓郁、清新,既表现了评剧的风格,又具有时代的特点。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曾经指出,“唱最忌有声而无韵味,有声无韵味就象一碗白开水,要是渴了也好喝,但如果放一点茶叶,就有味了,学唱就要研究如何唱得有韵味。”韵味是演唱艺术的灵魂,没有韵味也就没有曲种特点和各种艺术流派了。但韵味又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现在再回头听评剧的传统唱腔,不仅当前的观众觉得可笑,即是青年演员也会不理解。新凤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勇于吸收,勇与革新,开拓了评剧唱法的一个新阶段,吐字与感情相结合是新凤霞的演唱的又一个特点。
音质和音色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音质是固形的,音色通过吐字 、发声、共鸣、控制等,可以表现出喜怒哀乐的各种不同的感情。刘巧儿在向李大婶诉委屈的一段三眼板唱段中,当唱到“大婶啊,自从我的娘死的早”,声音为之一变,唱中有哭音,哭声中的叙述,催人泪下,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她在回顾自己小时候学戏时说,“表达悲伤时,人物应当哭,我真的哭了却唱不出腔调来了。唱好腔调又哭不出来,这样的弯路走过了不少”。
可见音色的训练是有个艰辛过程的,特别是练习气息控制能力。
新凤霞的尖板唱法,又不同于慢板唱法,如刘巧儿打了王寿昌一巴掌跑下场接唱尖板“一口气出来了五六里”,转入快垛板,拉一个甩腔“我爹他怎能把我卖呀......难道说你是铁石心”。她的唱法高亢激昂,坚实有力,她的音色变化与情感紧密结合。所以说,新凤霞的演唱韵味和真挚的感情,是紧紧围绕着塑造人物形象这一核心来设计的。
  总之,新凤霞的唱工是评剧进入“美的声音”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唱法。
评剧唱法衍变的三个阶段,表明了从莲花落唱法,真假声和本声唱法,到本声为主的真假声相结合唱法,体现了对美声的欣赏和追求。
在认识评剧唱法的源流关系和总结唱法的演进趋向的同时,戏曲唱工也面临着如何广泛吸收,取长补短以及不断提高的问题。西洋发声方法在理论上要比戏曲更为完整,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唱法基础上,要学习和借鉴西洋有关的发音原理和各种学说,改变戏曲唱法中口传心授和仅凭经验摸索的教学方法,以便逐步的使戏曲的唱工理论化,系统化,把戏曲唱法和教学法提高到世界先进的理论水平.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