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筱白玉霜谈评剧《秦香莲》的唱腔
[打印本页]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7-4-9 13:50
标题:
筱白玉霜谈评剧《秦香莲》的唱腔
筱白玉霜谈评剧《秦香莲》的唱腔
评剧《秦香莲》艺术成就及社会反响
录音:筱白玉霜谈《秦香莲》的唱腔
评剧《秦香莲》最早是根据河北梆子改编而成的。经过数十年评剧艺人的不断创造,它已成为评剧中一个优秀的传统节目。但是在人物刻画上比较粗糙,为此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邱忻、庄良生等,重新对它进行了整理。整理中吸收了滇剧《闯宫》、河北梆子《杀庙》等情节,不仅丰富了内涵,对全剧在文学上也作了加工,使剧本更加完整。该剧得到了田汉、马彦祥、张庚、马少波等许多专家和领导同志的重视,给予过具体指导和帮助。
《秦香莲》是中国评剧院的前身中国评剧团建团后搞的第一个重点剧目,从剧本、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成就。在创作上他们遵循评剧的传统规律,发挥白派的唱腔特点,吸收借鉴兄弟剧种的优长,全剧结构完整,既有思想性也有艺术性。特别是魏荣元塑造的包公,不仅在表演上深挚真切,细腻入微,而且在唱腔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音乐工作者贺飞等同志密切合作,研究花脸唱腔,树立起评剧前所未有的花脸行当。小白玉霜在演出时,认真研究人物,揣摩唱腔,充分发挥“白派”艺术的演唱特点,她的反调唱腔“琵琶词”则深沉细腻,委婉悲切,把秦香莲的性格发展表现得层次分明,个性突出,富于典型意义。席宝昆塑造的陈世美,非常重视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在表演上进行了创新。“琵琶词”一场中他在唱词只有两句唱及念白没有发挥的情况下,采用了细腻的做功,面部的变化,眼睛的传神和多变的外在动作,将陈世美看到秦香连时那种心急如火、如坐针毡,只能恼于心笑于面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香莲》通过了三次排演,集中了中国评剧院许多演员的智慧和创造性,可以说是一个集体创作的结晶。
《秦香莲》于1955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场搬上银幕,被评为1956年优秀电影。小白玉霜、魏荣元和席宝昆都获得了优秀表演奖,每个人各得一枚金质奖章。影片在香港、印尼、泰国东南亚国家上映时都获得很高的评价。2003年11月小白玉霜因为在《秦香莲》中出色的表演,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艺术贡献奖。
筱白玉霜(1922年一1967年12月21日)
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传人,原名李再雯。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1967年受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