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评剧像音像《海棠红》说起
[打印本页]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6-12-30 17:45
标题:
从评剧像音像《海棠红》说起
从评剧像音像《海棠红》说起
作者:
横空一雁
从评剧像音像《海棠红》说起
——
也谈评剧改革
近日CCTV11再次播出评剧像音像《海棠红》,令评剧白派迷们欣喜异常。这是一齣老戏,也是一齣新戏。说老,这齣戏源于1936年白玉霜主演的戏曲电影,1949年7月,筱白玉霜又重排演出过,随后白派《海棠红》绝迹舞台多年。说新,目前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演出的《海棠红》,是由李瑞环同志改编的新版本。此剧电影拷贝早已无寻,剧本及音像资料缺失,改编与再创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改编者以对艺术规律的独到理解,即尊重传统,又从主题立意、情节、人物塑造到唱腔、唱词等,以符合当代审美的全新创造,赋予了该剧新的生命。无疑这是评剧改编的成功样本,是新时代下评剧改革的典范,是对白派艺术的发展与探讨做出的又一巨大贡献。是海棠红的饰演者王冠丽,在继承白派艺术里程中的又一次突破。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萧条的戏曲市场,亟待复苏和振兴。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评剧也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今天的舞台和观众。问题是怎么改、改什么?
前些时,电视台播出了一部源自评剧《牧羊卷》的评剧电影《赵锦棠》,据宣传,这齣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对接,运用现代手法,增加了爱情戏和一些现代舞蹈的元素,融入了现代人追求的视听美感……
本人只是一个戏迷,不懂新派专家们的高深理论。但对如此的宣传,本人实不敢苟同。尽管此剧官媒热捧,频频得奖,尽管主演是名燥朝野的大角,作为一个戏迷观众,心有块垒,不得不吐。
评剧版的《牧羊卷》,是白派和花派两大流派的看家戏,花淑兰和小白玉霜的演出各具特色。白派的《牧羊卷》早已脍炙人口,“粥棚”一场,男、女生的唱段广泛流传,白派的《牧羊卷》在观众心目中已成定式。花淑兰的唱腔以刚见长,她在高腔、疙瘩腔、滑音、装饰音的运用上非一般演员所能及。“灵棚”一折,她那大段的“哭糜”及“慢板”唱腔亦深得戏迷喜爱。花派的《茶瓶计》、《半把剪刀》、《谢瑶环》等代表剧目,百听不厌。
在观看电影《赵锦棠》的同时,我再次聆听花淑兰的“灵棚”唱段录音,没有字幕,却能句句入耳,字字清楚。而眼前的电影,不看字幕,绝不知所云。评剧是唱的艺术,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那优美动听、让观众着迷并追摹学唱进而迅速扩散的唱腔。评剧的演唱讲究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听戏,听戏,观众要听个吐字清楚,字句明白,这恐怕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吧!
花淑兰的高音,高而不尖,刚而兼柔,华丽跳荡,慢板不拖,快板不乱,字句清晰。而不是刻意把声调拔尖,且尖到使人耳膜受刺激,不舒服。作为花派的传人,我只能说,你还没有领略花派唱腔的精髓所在。
就行当而论,赵锦棠应以青衣应工。青衣以唱功为主,所扮演的角色应是稳重,端庄,秀美。
丈夫要出征,年迈的老母亲去为儿子收拾行装,却让都堂之女,大家闺秀,和丈夫在前厅粘粘糊糊,跳双人舞,这合情合理吗?不觉得滑稽可笑吗?戏剧是写意的艺术,意到而止,重在一种意境和韵味。与丈夫相认,团聚,自然悲喜交加,靠表情、动作表达出来,是剧情的需要。但在大庭广众,肆无忌惮地拥抱,粗声粗气的嚎啕大哭,这是古代人物的行为习惯吗?符合赵锦棠的人物身份吗?符合青衣的做派美吗?有意境,有韵味吗?这是在刻画人物,还是在损害人物?
这齣戏的主线是惩恶扬善,不是爱情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剧情毫无关联,硬扯进来,简直是不伦不类。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6-12-30 17:51
“
灵堂会”一折,魏荣元创立了评剧老生的男声反调[反越调慢板],“望坟台”成为魏荣元、马泰的经典唱段,在戏迷中广为流传,早已深深植入观众的心中。可电影《赵锦棠》几易其稿,多次改动,丢弃精华,标新立异,弄出了一个非中非西非新非旧的“四不像”。
创新是加法,是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增加更新更美的东西,而不是让你把传统大卸八块。尊重传统是一道不容踏踹的底线,如果对传统缺乏敬畏感,像李逵掄动板斧一“破”起来,这样“立”起来的只能是不倫不类、非驴非马的东西。
“
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先生说过的具有真理性的最伟大的一句话。“移步”,就是要向前走,不要故步自封;“不换形”,就是不要粗暴地攺得面目全非,导致京剧不像京剧。程砚秋说,不能把“戏改”搞成“戏宰”。
评剧亦然。
杨宝森一生没创编上演过一出新编戏,他只是唱自己那几出,上台老老实实唱,下来与乃兄研磨唱腔。他创立的“杨派”于他死后二十余年竟成为最走红的老生派别。如今,专业或戏迷学杨者如过江之鲫,但没一个能唱出他独有的那种旷古的苍凉!
裴艳玲说:我说我裴艳玲从来不觉得自己超越了前辈,我努力到现在,充其量也就够到前辈的脚面上,差得远着呢!那些被各种奖项捧得晕晕乎乎的角们,不该深思吗!
但同时创新仍然是永恒的需求,所有大师都是靠创新创出来的。
评剧来源于民间,是平民的艺术。从来都是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求发展的,所以才能发展成为影响广泛的全国第二大剧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剧曾有过非常成功的改革典范,许多新编或改编的剧目使评剧舞台一度欣欣向荣,光彩夺目。像《小女婿》、《刘巧儿》、《秦香莲》、《花为媒》、《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钟离剑》、《李双双》、《向阳商店》、等等,等等,在表演和唱腔上都和早期的演出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为什么能深入人心,传唱不衰?这些作品也“新”也“奇”,但都不脱离评剧固有的板腔体大框架,没有脱离评剧的传统旋律,遵循着评剧的艺术规范和审美传统,戏迷们不但无障碍接受,还进而着迷、追摹、学唱。
所以说,决定一齣戏生死存亡的是唱腔,是优美动听、让观众着迷并追摹学唱进而迅速扩散的唱腔。一度白派绝迹舞台,许多各流派的戏也久已辍演,但白派音韵,以及各流派经典唱段却依然顽强地存活着。试看大街小巷,凡有戏迷活动的地方,都在做什么?一个字:唱。
为了满足某些所谓的文化精英的求新欲,牺牲评剧的特点来迁就他们的审美观点,让铁杆戏迷听得懵懵懂懂,无法追摹学唱,只好权当“热闹”来看。继而反感,不再回顾,更遑论普及推广。
只有百听不厌的“门道戏”;没有百看不厌的“热闹戏”!
曾经有一齣堪称“获奖大王”的历史题材的京剧剧目,强大的演出阵容,精彩迭出的导演调度,在戏曲界引发了巨大轰动,着实热闹红火了一阵子。后来呢?虽然一息尚存,但已处于易箦之际。
我喜爱紫砂壶,一位玩壶的老前辈曾教导我三不要:一不要看学历,二不要看职称,三不要看获得多少奖项,只看壶。
我想,我们看戏,看演员也当如此。
回过头来,再看《海棠红》。这齣戏自2014年亮相舞台,即好评如潮,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今天的像音像,使这齣戏更臻完美。
主演王冠丽是时下演绎白派优秀传统剧目的佼佼者。难得的是她对白派艺术的一颗敬畏之心,是她对白派艺术的那种执著,坚守的精神,她的表演艺术在潜移默化地完成着评剧观众审美境界的变化,在白派团的舞台下,没有名利场的角逐,聚集的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趣味的各界观众群体。白派迷、冠丽迷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不信,你去问问CCTV11,转播白派戏音配像,像音像时的收视率。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6-12-30 18:02
王冠丽饰演的海棠红,白派韵味浓厚,吐字行腔低回婉转,凝重深沉,表演大气稳重,动情感人。
开场。王妈一声呼唤,恻幕一声柔柔的答应:哎……,出场一亮相,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位温柔贤淑,高雅大气的女艺人形象。舞台上,她是当红名角,秀美而不冶艳;在家里,她是贤妻良母,怀抱娇儿,一片慈母情怀。随着剧情的发展,层次分明地展现出她柔中见刚,坚强不屈的性格。堂会上,她小心谨慎,不温不火,洁身自爱。传统的京韵大鼓她唱的中规中矩,字正腔圆;演唱流行歌曲,不俗不媚。监狱里,她坚贞不屈,嫉恶如仇。惊闻家破人散的剧变,她悲痛欲绝,呼天抢地,表演的分寸恰到好处。“寻子”一场,她背对观众出场,在风雪中踉跄挣扎,一转身,双目失神,容颜凄苦。一声,“小荣,你在哪里呀”的呼唤,撕心裂肺,令人动容。大段的 [反调慢板],真情演绎着她的失子之痛,一句:妈妈对不起你呀,饱含着母爱无边。这段唱可以说是创新的唱腔,以音乐形式的反调,使唱腔流畅新颖,还不失评剧的传统板式。观众跟着王冠丽字字血声声泪,如泣如诉的演唱,引发共鸣,台上台下完全融为一体。她拦截路人,索要荣儿,近乎癫狂的夸张表演,表现出她寻子的急切心情。但她疯癫中仍不失矜持,悲恸而不失态。包括在狱中,她的表演始终收放适度,保持着人物形象的美感。
“
认子”一场,邱府献艺时的大段 [反调]
一波三折,催人泪下,充分发挥出白派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当苦寻多年的儿子就在面前,悲喜交加的心情可想而知,王冠丽的表演并无写实的大动作,仍然是大气凝重,这才是大家风范。
剧中的堂会和认子两场还包含了“戏中戏”的成分,两段老白的唱段,原汁原味,再现了老白派的韵味,令观众大呼过瘾。
正因为王冠丽饰演的角色,总是在不温不火间表现人物个性,准确把握住人物内心世界,以准确适度的做、表,柔美深情的演唱把观众带进戏里,观众演员同悲共喜。观众在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之后,曲终人不散。
《海棠红》的改编是成功的,是评剧改革的一个典范。剧中的“借鉴”与“融入”恰倒好处,听着绝对是白派的味儿。一齣戏,改编的也好,新编的也好,成功与否,谁说了算?专家说了算还是观众说了算?当然应该是观众说了算!
评剧观众爱评剧,懂评剧,最有鉴赏力。戏好不好,他们一看便知;唱腔好不好听,他们一听便晓。看看网上网下的戏迷票友们,他们经常学唱、演唱的戏,肯定是好戏,所以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见识恐怕不比眼下的某些“戏改专家”低多少。某些“戏改专家”肯定的戏,往往叫好不叫座,没有观众缘。观众喜欢不喜欢、肯定不肯定、别扭不别扭、学唱不学唱,才是衡量剧目高下的标准。
我们应该感谢李瑞环同志,他对评剧白派艺术的抢救和复苏功德无量。他整理、改编、再创作的多部白派传统剧目,齣齣成功。原因就是,他敬畏传统,尊重传统,完全按照戏曲艺术的规律,以审慎的态度弃其糟粕、保留精华,才能打造出一部又一部的精品。
王冠丽带领她的白派团,不辱使命,对白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怕有争议,不做名利场的角逐,观众的认可才是最高的奖项!
横空一雁
2016 08 28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