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型工具书《评剧辞述》
[打印本页]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6-8-3 21:32
标题:
大型工具书《评剧辞述》
大型工具书《评剧辞述》
《评剧辞述》共93万字,收录100多张珍贵照片。内容囊括评剧剧目、剧团、演员、评剧术语、行当角色、表演身段等。书中还列有从1881年到2001年评剧百年大事年表。特别是改变《中国戏曲志》“活人不入卷(志)”的规定,收录了不少健在的评剧界人士。
该书主编、原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刘效炎说,2000年参加首届评剧艺术节,他深深地被唐山市委市政府的眼光和魄力所激励,很想为振兴评剧做点事情,后来看到四川出了《川剧剧目辞典》,于是萌生编纂一部评剧辞书的念头。从2001年开始,辽宁省拨出10万元经费用于这项工作。
记者了解到,参加《评剧辞述》的专家学者没拿一分报酬,凭着对评剧的一腔热爱,投身这项工作。
该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达到了科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结合。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汤黎君说,以前评剧专项书不少,但反映评剧全貌的书却没有,这部书对评剧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本书收入评剧常用名词术语2500条,分为:名词术语、演出剧目、演出机构、教育机构、演出场所、行当角色等.
评剧辞述:
主编:刘效炎
出版地:哈尔滨
出版者名称: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5
定价: CNY218.00
近日宇扬新到20本《评剧辞述》,每本218元。需要此书的朋友请与宇扬评剧苑联系,热线电话是01086869713。
来源:宇扬评剧苑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6-8-3 21:36
大型工具书《评剧辞述》填补评剧艺术研究史空白
此书的出版,填补了评剧艺术研究史的空白。《评剧辞述》共93万字,收录100多张珍贵照片。内容囊括评剧剧目、剧团、演员、评剧术语、行当角色、表演身段等。书中还列有从1881年到2001年评剧百年大事年表。特别是改变《中国戏曲志》“活人不入卷(志)”的规定,收录了不少健在的评剧界人士。该书主编、原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刘效炎说,
2000年参加首届评剧艺术节,他深深地被唐山市委市政府的眼光和魄力所激励,很想为振兴评剧做点事情,后来看到四川出了《川剧剧目辞典》,于是萌生编纂一部评剧辞书的念头。从2001年开始,辽宁省拨出10万元经费用于这项工作。该书原定今年10月出版,但为了赶上本届评剧节,他们加班加点使这部书得以提前面世。记者了解到,参加《评剧辞述》的专家学者没拿一分报酬,凭着对评剧的一腔热爱,投身这项工作。在首发式上,辽宁方面特地向唐山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研究所、滦南成兆才纪念馆等单位赠送50册《评剧辞述》。该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达到了科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结合。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汤黎君说,以前评剧专项书不少,但反映评剧全貌的书却没有,这部书对评剧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完)(责任编辑:陈静)
主编:刘效炎、孙浩
孙浩,
研究员。从事戏剧史论研究和艺术批评30余年,曾获辽宁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文化部优秀研究成果奖。著有《舞台的有限与无限》、《文化发展与市场机制》、《种树的时代》等。
与人合著《中国话剧艺术的一颗明珠》、《评剧辞述》
等。历任辽宁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辽宁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主任、辽宁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副巡视员等职。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辽宁省的艺术创作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评审等工作中成绩斐然,走在前列,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6-8-3 21:40
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读大型辞书《评剧辞述》
梅和勒·庆吉
翻开《评剧辞述》一书,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评剧风摩舞台的岁月,《花为媒》中张五可那可爱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脑际;仿佛又听到了刘巧儿那“这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的宣言;耳畔又响起《夺印》中“水乡三月”的旋律。评剧这门舞台艺术,以其优秀的剧目,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唱段,优秀的唱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赢得了观众,占领了舞台,在戏剧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评剧中一些优秀剧目,在许多观众心中仍记忆犹新。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娱乐媒体的增多,舞台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评剧当然也不能幸免,它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虽然一些有识之士,还在想尽办法使之复苏,但要想恢复往日的辉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评剧已经成为过去。由此看来,《评剧辞述》中记载的有关评剧的资料,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该书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其宏大的规模、翔实的内容、丰富的资料,把评剧的方方面面,储存在了人类的历史记忆中,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一笔
难得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
,是评剧艺术的百科全书。
书中的
《评剧发展概述
》和
附录中的《大事年表》
,勾勒出了评剧的发展历程,是简明扼要的评剧发展简史,我们从中了解到评剧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歌蹦蹦戏基础上,借鉴、吸收皮影、河北梆子、京剧等相关艺术成就逐步发展起来的。大约在清光绪年间,一些贫苦农民走街串巷,以演唱莲花落为生。民国元年(1912)出现了“平戏”的名称,到民国十二年(1923)正式定名为“评戏”,前后算起来,最多也就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评剧的历史虽然短暂,却发展得十分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评剧经历了清朝末年的“莲花落对口拆出时期”、民国初年的“唐山落子时期”、上个世纪20年代的“奉天落子时期”,上个世纪30、40年代是评剧大发展的时期,评剧不但走向了全国,而且各种艺术手段也都日趋完善。解放以后,评剧艺术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改革旧戏,大演新戏”的热潮,使这门艺术更贴近生活,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这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在舞台上经久不衰的演出剧目,如《王二姐思夫》《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杨三姐告状》《火烧红莲寺》《人面桃花》《刘巧儿》《杜十娘》《花为媒》《金沙江畔》《回杯记》《夺印》等;出现了一大批大师级的群众喜爱的演员,如成兆才、侯天泰、孙凤玲、李金顺、碧莲花、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喜彩莲、鲜灵霞、新翠霞、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魏荣元、马泰等;出现了一批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唱段,如《小河流水》《巧儿我》《水乡三月》《冷风凄凄》等;形成了许多戏剧流派,如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李(金顺)派、“刘(翠霞)派”、“白(玉霜)派”、“爱(莲君)派”和“喜(彩莲)派”等众多的艺术流派,异彩纷呈,争奇斗艳,把评剧艺术推向了高潮。在50、60年代,也曾出现了韩(少云)派、花(淑兰)派、筱(俊亭)派等三大艺术流派。使评剧成为舞台艺术上的重要剧种。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6-8-3 21:44
正文部分
收辞条2500条,下限截止2000年,分名词术语、演出剧目、演出机构、教育机构、演出场所、丛书专著、人物传略、附录等几大部分。
名词术语部分又分词条总类、行当角色、身段表演、发声演唱、语言音韵、唱腔板式、乐器伴奏、器乐曲牌、锣鼓经谱、服装道具、头饰化妆等内容,是集评剧表演艺术词汇之大成。它不但对内容进行详细的释义,而且还指出这一动作曾在哪出剧里哪个人物用过。
比如“傻眼”一条,先是进行释义:“目光呆滞,两眼松散,无神望着前方,不大瞪眼,很懈怠的神态,木木地瞅着不眨眼,气息下沉、松驰。”解释完动作要领之后,又加以举例说明:“如《王二姐思夫》中王二姐看窗外一匹马,而误认为二哥回来时,欣喜若狂,不想马转向他路,二姐从惊喜目光转为‘傻眼’,表现出剧中人失落无望。”有理论有实践,让人便于掌握。对每一动作术语,该书都力求完务备而全面,比如仅扇子功一项,就有47条之多。
这部分内容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性,比如锣鼓经部分,除讲解内容之外,还分别都列出经谱,这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演出剧目,也是这本辞典中的重头内容。在评剧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演出的剧目相当丰富,但书中没有一一罗列,只是将较有影响的剧目收入书中,主要以首演团体的编剧、作曲、主演及社会影响为主。
因有些剧目演出团体众多,流传时间比较久远,因此,名称不尽相中,书中给出主要名称外,还罗列出各种别名。如《大劈棺》,又列出《蝴蝶梦》《庄子戏妻》《庄子扇坟》《庄子点化》《田氏五鬼分尸》等别名,有了这样的路径,就不至于造成混乱。接着给出故事的本事、介绍基本情节,以及最早的演出时间、演出单位、主要演员等。有的还给出信息反馈、社会影响以及剧本现在的留存情况。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6-8-3 21:48
表演团体
在百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评剧的演出机构,分散于全国各地,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培养了众多的优秀演员,为评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简便起见,
书中只列出县级以上表演团体
。对每一个团体,都介绍其组建情况、领导机构、主要演员以及演出
的主要剧目。教育机构主要是从事评剧教学的机构,本书所收主要是以开设评剧专业教学的机构,有些院校虽然也教评剧,但不以评剧为主,则不收入。对每一教育机构,都要介绍其学校性质、创建时间、学制情况、授课内容、教师情况以及主要从事教学的剧目等。
演出场所所收辞条主要以演出评剧为主的场所,有些场所虽然也演出评剧,但不是以演评剧主,则不收入。对于每个演出场所,都要详细介绍其所在位置、场地面积、所设座位,以及演出的主要剧目。
评剧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可以说舞台演出、剧本整理、理论探讨、发展史的研究都是同时进行的。从“丛书专著”部分我们看到,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有《评戏大观》《评戏精华》《评戏指南》《评戏新编》等剧本集出版。
解放以后,各类评剧汇编著作更是层出不穷。随后理论研究如《评剧音乐入门》《评剧唱腔结构研究》《评剧倪派小生唱腔研究》等著作陆续问世。
研究评剧发展历史的著作如《评剧简史》《评剧文学史》《评剧史话》等著作也陆续问世。这些著作,为评剧这门艺术保留了难得的文字资料,为后人研究评剧艺术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人物传略”
是评剧名星的大观园,它收录了具有国家二级以上专业职称的艺术家数百名,其中包括编剧、作曲、导演、舞美、演员、乐师以及研究评剧艺术的学者等。
这里不但有老一代评剧艺术家,也有后起的新秀,可谓群星荟萃。从每辞条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该人的成长道路,演出的主要剧目,对评剧艺术的贡献,以及他的影响和所获得的奖励等。
作者:
六可
时间:
2016-8-3 21:52
“附录”部分
内容也十分丰富,附有关于评剧方面的行话、谚语、口诀、轶事拾遗、大事年表等。
其中行话、谚语、口诀都是评剧艺术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言简意赅,生动深刻,形象通俗,让人过目不忘。
比如谚语中说:“表演不好,一副脸。动作不活,一顺边。念词乏味,一字韵。唱不动听,一道汤。”把演、做、念、唱表演不到位的现象用形象的比喻加以总结,一看就懂。
再比如:“文戏武唱,武戏文唱,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体现了表演中的艺术辩证法。
口诀也是这样,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表演技巧。比如:“青衣两手交,闺门目下瞧,武旦风摆柳,彩旦身乱摇,花旦手掐腰。”把不同角色的动作要领进行了高度概括。
至于“轶事拾遗”,则讲了许多在评剧界流传的一些感人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舞台之外的演员们的音容笑貌与喜怒哀乐。
(全文完)
责任编辑王庆斌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