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个人提出一个大胆的的观点,不知道合适不。
[打印本页]
作者:
dt828
时间:
2015-5-22 19:04
标题:
个人提出一个大胆的的观点,不知道合适不。
当前我们喜欢评剧的戏友们还在唱如《夺印》、《会计姑娘》、《向阳商店》、《阮文追》等上世纪中期结合当时的国家政治形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些戏剧。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们确实艺术为政治服务,创造了一批好戏,设计了那么好听的唱腔,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家改革开放后,今天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还仍旧唱这些戏,个人觉得不合适,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好。所以我建议积极倡导评剧的改革,发挥评剧评古论今、扬善惩恶的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多唱当代评剧艺术家们创造的一些新戏,让那些与当前社会不和谐的戏剧逐渐淡出舞台。如刘秀荣、冯玉萍、曾昭娟、张俊玲等一些评剧新秀创造的好戏逐渐占领舞台。我们作为评剧领军的网站要带头。多发新谱,多传新戏音频视频。纯属个人观点。
[
本帖最后由 dt828 于 2015-5-22 19:09 编辑
]
作者:
枫之韵
时间:
2015-5-23 10:39
dt828老师您的观点我非常赞成。可是谁来完成这个任务呢?国家、省、市级专业剧团恐怕都没有这种想法。自我登录网站以来,从未见到它们发表过一篇曲谱、一篇具有指导性论谈。己经失职和阻碍评剧事业的发展了。影响评剧剧本创造的主要原因:1、经费问题;2、思想问题;3、素材问题;4、有创作谁来演。传统剧本绝大部分也都很优秀,教育人们要做到:爱国、敬业、忠诚、和谐、平等、友善、公正、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
作者:
王家
时间:
2015-5-23 13:09
先入为主。
作者:
枫之韵
时间:
2015-5-23 14:47
评剧需要改革。但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浓浓评剧味,改成戏不象戏、歌不象歌”四不象“的东西来。〈古为今用〉可取、但〈洋为中用〉万万使不得。交响乐京剧《智取威虎山》为什么没能在京剧中推广。俗话说“灶王爷打跟头不离板“。唱腔改革要慎重,不要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这样怎么对起评剧创史人?
作者:
dt828
时间:
2015-5-23 18:43
我是想说上世纪中,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创作的一批以阶级斗争为纲题材的戏,我们承认老艺术家们创作的确实是优秀作品,但过去半个世纪了,今天我们国家处在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无意紧跟政治形势,但也不能有悖于当前的政治形势。比如“阶级斗争”、“地主、富农、坏分子”等戏词,还在舞台上传唱,这就不合适。对我们青少年影响不好。尤其我还见有人在文艺晚会唱《阮文追》故乡歌。当年我们援越抗美,今天越南参加美国行列对抗中国,我们唱这类的戏,对青少年什么影响。
对传统的好戏,如《花为媒》等当然要继承和发扬。对老艺术家们培养出来的新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新作品,绝不亚于传统的好戏,比如《胡风汉月》等,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唱出了国门,感动了远在国外的同胞们。还有很多年轻艺术家们在评剧改革上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如去年唐山评剧艺术节,涌现出多出新戏,好戏。就是对这些新戏怎么看的问题。
还有对新艺术家们怎么看的问题,老一辈艺术家,有的由于生活所迫,被父母卖到剧团,没有文化,没有兴趣,硬是被迫学戏。今天许多演员们喜欢音乐,百里挑一才考上音乐学院,经过专业发声、演技训练,然后到某个剧团拜在某个老师门下。入派再学习几年,怎么会不行哪。就连新凤霞吴祖光都要给她找老师教她练发声。
作者:
wjg888888
时间:
2015-5-24 18:08
楼主观点我不敢苟同,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难道说不提所谓的阶级斗争,坏分子……就能把历史忘记抹杀了吗?谁也不是白痴,历史是怎么回事都能知道,就不要操这份心了,要尊重评剧艺术的传承,我们欣赏的是那种迷人的韵味,至于所谓的戏词句,如果处于政治的高度来看,我看就没有几段能唱的了,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就是地富反坏,阶级斗争,还让不让人活了,日本人杀了多少中国人,现在不是还在买他们的产品吗?再说一遍,我们欣赏的是优美的唱段,至于后人怎么理解,那就不是我们戏迷的事情了。纯属个人观点,不成敬意。
[
本帖最后由 wjg888888 于 2015-5-24 18:39 编辑
]
作者:
沧州戏迷
时间:
2015-5-24 18:49
本人赞同yig888888朋友的观点。戏就是戏,政治思想教育那是官方的事情。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各类戏曲演唱会里,不乏有像《夺印》、《向阳商店》等名家名段,而且像中评的孙路阳、马惠民等名家也在演唱。人家官方不予干预,作为我们一介草民又何必为此事劳神操心?作为评价票友来讲,学好评剧、拉好评剧、唱出韵味、拉出水平方为正理。“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研究评剧腔"才是评剧爱好者的追求。
作者:
daxingwly
时间:
2015-5-25 09:58
我赞成
yjg888888
和
沧州戏迷
两位的观点。戏曲脱离不开时代,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历史。我觉得《向阳商店》、《夺印》都是评剧现代戏的上乘之作。它是在舞台上重现这段历史。况且在今天大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我们从优美唱腔中获得的艺术享受,远比您观看现在的一些抗日神剧要好得多。
作者:
洪涛
时间:
2015-5-25 14:16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时俱进!我们河北迁安艺术团创作并演出的评剧《山沟里的明星》一剧,她歌颂了迁安市石梯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史明星舍小家顾大家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典型,就是当代的强音。《向阳商店》、《夺印》表现的主题也同样是当年的主题思想。包括《刘巧儿》、《小女婿》等等优秀剧目,她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发挥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否定历史不可取!愿我们的评剧事业在传承发展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现代剧目!为中国梦添砖加瓦!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
作者:
dt828
时间:
2015-5-26 19:36
我的原帖“个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之所以这么说,是我估计到可能很多朋友不赞成,所以我又说“不知道合适不”。我是在向各位朋友商榷或请教。这几天多位朋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都逐字逐句地拜读了。我还想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各位戏友探讨。当前评剧确实履步维艰。我想当年新凤霞、马泰、魏荣元等这些我们的老前辈们,他们就是在老评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评剧改革的新思路,创造了新派等各种派系艺术,我们当时还是青少年,我们接受了,广大人民接受了。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给他们指出了艺术发展前进的道路,他们才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好的艺术作品,如《刘巧儿》、《小女婿》等优秀作品,被当时还是青少年的我们接受了,几乎影响了我们一生。时过72年的2014年,习近平主席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他说“各种文艺形式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他还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习主席多次提出“时代”。我们无论评剧工作者,还是评剧爱好者,都应该认真学习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我们当年还处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了评剧,评剧伴我们度过了一生,我们这一代终将离开世界,也让评剧伴随我们寿终正寝吗。当然不能,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评剧,喜欢评剧,这样就得给评剧注入新鲜血液,添加活力。想当年新凤霞的改革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走过弯路。我们的评剧改革,也免不了出现一些瑕疵或插曲。一看到不是自己喜欢的评剧就喋喋不休地指责,没评剧味,歌不像歌,戏不像戏。评剧的改革我认为最主要的不是没人投资问题,不是没领导重视问题。最主要是评剧工作者的观念问题,更主要的是观众的观念问题。习主席在讲话中还强调“要坚持洋为中用”。如今的艺术已经没有国界了,京剧的乐队早已不是四大件,我们的评剧乐队也不是过去的那几件,刘萍演唱的《杜十娘》除了传统的评剧那几件,电声乐上来了。冯玉萍的《我那呼兰河》民族乐、西洋乐、电声乐甚至交响乐都上来了,曾昭娟的《红高粱》乐队也很庞大,舞美设计也突破了传统的评剧。吴丹阳的《月清》改革力度也很大,据说还可能要评为梅花奖。去年评剧节各个剧团都拿出了自己的新作品。新凤霞如果在世的话,她看了一定感觉很欣慰。确实新凤霞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她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新派,要继续改革。更适应新时代。可是疾病使她过早地离开了舞台。从她的一段谈话可以看出她对新派评剧改革的新思维。我们还是先听听她的谈话录音吧。(有很多朋友可能听过。)
[
本帖最后由 dt828 于 2015-5-26 19:41 编辑
]
作者:
dt828
时间:
2015-5-27 06:06
谁说年轻人不喜欢评剧,请听吴霜演唱的这段《花为媒》报花名。听戏的是年轻人,欢呼雀跃的也是年轻人。关键是评剧如何唱,配器怎么组合。年轻人头脑里没有框框。当然吴霜的唱腔不一定是最佳的,也不是说今后的评剧就这样唱,是说吴霜敢于在评剧改革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一步。
作者:
刚正
时间:
2015-5-27 12:43
第二段在体育馆演出这种配器还是可以的气氛热烈。在剧场演出这种配器就太闹得慌了。第一段那是什么玩意,没有演唱光听音乐还以为孙猴子来了呢。
作者:
wjg888888
时间:
2015-5-27 13:10
这种形式的演唱和伴奏,偶尔为之,倒不乏是一种开胃菜,还有人提出用京胡伴奏评剧建议的呢,搞笑可以,如果评剧演出都是这样形式出现的话,那还叫评剧吗?改革也要有个度,不能吃切糕就辣椒,让人贻笑
大方。
作者:
枫之韵
时间:
2015-5-27 17:04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改革,再加上孙猴子蹦舞。年轻人喜欢。
作者:
dt828
时间:
2015-5-27 18:40
各位评剧戏友:我们这评剧曲谱网,是评剧大网站。我们这儿又是“百家争鸣 见仁见智”栏目。是大家围绕评剧议题研究讨论的地方,可以有不同意见,都可以发表。我们大多数都是老同志了,一大把年纪了,说话是不是应该文明一些呀。
我还是想接着同广大戏友说。我传的吴霜唱的两段绝不说今后评剧就要这样改,这样唱我同样也不能接受。但吴霜唱的却被青年人接受了。我们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年轻人能接受,今后我们的评剧改革是不是也要考虑年轻人这个大群体的需求呀。正如习主席强调的“艺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下面我还想传冯玉萍唱的《谢瑶环》大堂一段唱腔。同样我也不是说今后评剧就要这样唱。(本来我想把这段和上段报花名一起传,但超过9M了)
作者:
dt828
时间:
2015-5-27 18:47
下面我再传一段冯玉萍的唱腔。这是沈阳评剧院冯玉萍等创作的一部新戏《我那呼兰河》。我认为是现代评剧人经过深思熟虑创作的一部现代戏,已经公演,据说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我认为是今后评剧改革的一种选择,当然不是唯一的选择。
作者:
daxingwly
时间:
2015-5-27 20:35
看几位在讨论,也忍不住说几句。大家都一把年纪了,我们在这里只是发表各自的看法。而且我们的看法对评剧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大家只是互相交流。有的朋友说话语气稍微有点重,可能是他们性格直爽使然,也不必介意。大家是为了评剧走到一起的,来这里是为了寻找知音,寻找快乐,千万不要闹什么意见。
关于评剧的改革,本人由于对评剧知之甚少,只发表一点拙见。头两天看电视台的养生节目,脑子里突然蹦出八个字,“延年益寿,强筋健骨”。我想评剧也是这样。要把这个全国第二大剧种延续下去,抢救及发掘濒临失传的剧目,确定各流派的传承人。做到人才和剧目有序传承,使之延年益寿。要壮大评剧的队伍,要多培养新人,并且能做到对优秀人才留得住,让他们能扎下根、唱得响。这是强筋健骨。对于创新及改革,确实有一批优秀剧目,得到大家的认可。那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多少次的磨合、修改才成功的。俗话说“十年磨一戏”。我理解的创新改革,是评剧的主要特点不能变,要好看、好听、故事性强、音乐及唱腔符合评剧的基本规律。记得在哪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就是当年老一辈评剧艺术家排演《秦香莲》,见皇姑唱段中有几个排比句“他好比......我好比......”其中“我好比
雪里的梅花
”是经过几位老艺术家的反复揣摩,吸收了京韵大鼓的唱腔以后变得更加悦耳动听的。可见老艺术家对艺术所持态度的严谨。哪怕一个小小的改动都如此认真。所以评剧的改革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多方合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需要长时间花大力气。如果只追求华丽布景,豪华阵容那只是面子。把一出戏磨成经典才是里子。啰嗦了许多,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了。不知道对不对,欢迎大家批评,也欢迎朋友们拍砖。
作者:
wjg888888
时间:
2015-5-27 21:04
呵呵,我觉得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爱听的评剧段子你就多听,不爱的段子你就少听,只不过我们以后少拿政治说事儿就行了,我们害怕。
作者:
玉芙蓉
时间:
2015-5-27 22:04
戏迷朋友,大家好!各位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踊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问题是可以争论的,但是大家在争论的同时,要尽量顾及到的对方的感受,保持和谐的氛围。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请大家理智发帖。
作者:
dt828
时间:
2015-5-28 19:38
人类要进步,社会在发展,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可能遇到阻力,但最后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前进了。这是基本规律。比如清朝末年,剪掉大辫子,那些遗老遗少们仰天长叹“这是什么世道,成何体统”。然而过了些年,人们认识到,还是剪掉辫子好。我们都记得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说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者:
hyx-sgh
时间:
2015-5-28 20:47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dt828师傅一个观点的阐述,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说明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很同意“玉芙蓉”版主的提议:“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问题是可以争论的,但是大家在争论的同时,要尽量顾及到的对方的感受,保持和谐的氛围。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请大家理智发帖”。
以本人拙见:历史问题不容回避,比如:王寿昌要买娶刘巧儿、杨香草嫁给一个10岁小童等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我们这些年龄大一点的,有的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感觉不足为奇。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感觉就怪怪的不可思议了,他们会认为是笑话一般。所以我认为,对于一些经典的好唱段要流传下来,要在多多培养年轻人学唱评剧,喜欢评剧的同时,要教育他们更多的了解历史,这是必须的。
请朋友们在这个曲谱网站论坛平台上,互相尊重,心平气和的各抒己见,切磋交流。尽量做到冷静,少出现一些离题太远或刻薄的语言。一点期望,如有不妥之处,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
作者:
sina_东东五六
时间:
2015-5-29 05:44
戏剧不景气不单独评剧?其他剧种也没好多少,评剧摔地重些而已。无论怎样讲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着急,忧虑。
作者:
顺其然
时间:
2015-5-29 13:33
同意淡泊人生版主的说法。顺便也瞎说两句,在我们的论坛上常有“这个还是评剧吗?”的质疑。那么“哪个才是评剧呢?”要传承好评剧这个传统艺术,其主要途径就是创新。创新的成败,换言之:还是不是评剧?唯一判断标准就是:人们能否接受;认可;喜欢。没有创新谈何传承!你若非要把评剧板胡换成京胡,那不叫创新,应该叫发明,这真的不能还把它叫评剧了。以板胡为主奏,根据剧情适当配器,进而完善伴奏音乐的烘托渲染力,是较好的尝试,古老的伴奏没有大提贝斯等乐器,那么老评剧的伴奏与现在的伴奏相比哪个好听?就唱腔而言,如果没有一代一代艺人的再创作,没有魏荣元,马泰,新风霞等艺术家们的设计创新,哪有评剧的辉煌,更别想挤进全国五大剧种了。论坛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非仁非智,一孔之见,见笑了。还望各位热情友善的参与讨论。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