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评剧迎来百岁生日 几度辉煌 而今在困境徘徊 [打印本页]

作者: pj_qupu    时间: 2009-12-16 14:51     标题: 评剧迎来百岁生日 几度辉煌 而今在困境徘徊

来源:中国网 china.com.cn

[attach]719[/attach]
谷文月在《杨三姐告状》中饰演杨三姐

[attach]720[/attach]
刘萍在《秦香莲》中饰演秦香莲


   评剧迎来百岁生日

  今年,评剧迎来了百岁生日。百年评剧,历经坎坷,曾几度辉煌。而今,毋庸讳言,评剧正经历着苦痛,正在困境中徘徊。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好评剧,是近年来所有评剧人深深思索的重要问题。

  为了纪念评剧百年,曾以评剧《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刘巧儿》等名震全国的中国评剧院,在备感骄傲与喜悦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发展评剧艺术的使命与压力。从12月19日至明年元月2日,中国评剧院三代艺术家将以最强阵容推出15天17场纪念评剧百年系列演出。《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白蛇传》、《赔情》、《向阳商店》、《夺印》等经典剧目,分别由谷文月、张秀云、王丽京、刘萍、王冠丽、王丽京、孙璐阳、高闯等奉献。届时,中国评剧院还将与沈阳评剧院、天津评剧院等联手,十个流派的名家汇聚一堂,为广大观众奉献两场名家名段演唱会。

  ●关键词:评剧辉煌期 北京老百姓都会哼唱

  熟悉中国戏曲的人无不对当年评剧的几个辉煌时期津津乐道,拥有百年历史的评剧,在一个世纪的发展中走过了起伏跌宕的道路。

  “评剧是成兆才祖师爷在唐山创建的。”原中国评剧院总导演张玮介绍,评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火,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居各地方剧种首位。张玮回忆道:当年新凤霞的《刘巧儿》选段、小白玉霜的《秦香莲》选段、魏荣元的“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和马泰的“水乡三月风光好”,北京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会哼唱。那时候,不仅京津唐、华北、东北评剧盛行,连新疆、广西、贵州、四川都有评剧团。

  而后因多方面因素影响,评剧进入低谷。但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评剧迎来又一个辉煌。《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剧目的出现,让评剧再次受到戏迷喜爱。“很多戏获文化部的‘文华奖’,不少评剧演员成为‘梅花奖’得主。”张玮介绍,当时,评剧演出的门票成为“抢手货”,许多市民甚至连夜排队买票。同时,评剧演出场次也随之增加,中国评剧院在这一时期每年演出场次多达千余场,最多时一天有3场精彩演出。

  ●关键词:评剧低谷期 票卖低了剧院赔,卖高了没人看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各种文化形态的相继发展,评剧再次进入了低潮,甚至出现退步。张玮忧心地说,多种艺术门类发展后对于传统戏剧的冲击,以及观众群体和演员群体的断层,让评剧发展面临着很大困难。

  说到近几年评剧的生存状态,评剧人也是一脸无奈。现在的戏曲观众多是低收入人群,票卖低了,剧院赔;卖高了,没人看。每出戏请的都是最强的创作班底,艺术质量一点儿不差,但是怎么把好戏推向市场却是个大学问。

  今年不仅是评剧百年,还是评剧名家谷文月和刘萍从艺的第50个年头。12月26日,两人将联手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举行“从艺五十周年专场演出”。国家对评剧的重视,谷文月心存感激,但她心里仍有一丝隐忧:“我就怕一个剧种‘不死不活’。”作为评剧大家新凤霞的得意弟子以及当今新派评剧的领军人物,虽然谷文月曾在《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中塑造了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但最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作为继金开芳、芙蓉花、刘翠霞、白玉霜、新凤霞等人之后的第四代“杨三姐”,这个角色她一演就是20多年。从14岁第一次登台到现在,50年来谷文月的心没有一天离开过舞台。2006年,评剧入围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对于评剧人来说本应是件好事,但谷文月的心情却很复杂。“一方面,入选‘非遗’让这个剧种能留存下来,一些演职人员的生活也会变得更有保障;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剧种的竞争意识可能要削弱了,反正是有了保障,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年轻人反而可能心思都不在戏上了。”

  ●关键词:评剧的发展 现代戏是评剧之长

  现代戏是评剧的长处,也是评剧的优点,1949年以后,评剧编演了《刘巧儿》、《小女婿》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现代戏。而全院集中力量复排出的一批经典剧目,其中马泰的代表剧目《夺印》、《向阳商店》重返舞台后,虽然没有做大的宣传,却达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在评剧演出市场逐渐回暖的今天,中国评剧院又改编了《长霞》、《呼兰河》、《白毛女》、《马本仓当官记》等现代戏,《马本仓当官记》还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中荣获一等奖。

  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说:“这些年,院里一直不间断演出,还送戏去郊区、演员与评剧迷互动等,对于评剧的宣传和推广起了很大作用。”

  “谷文月、刘萍从艺50周年专场演出”时,不但将把两位艺术家的成就做全方位的总结和展示,也将专门辟出板块让她们的众多弟子登台献艺,展示风采,体现评剧的继承和发展。

  王亚勋说,虽然评剧处于低潮,但在评剧发源地唐山,观众流失得并不多。此外,由于民间对于评剧的喜爱,还出现了很多正在学习评剧的孩子,让他看到了评剧传承的希望。他希望,在唐山各方面支持和努力下,评剧能星星之火,再次燎原,从这里走出低谷迎来新的辉煌。
作者: 伯乐    时间: 2009-12-16 15:16

  版主道出了众多网友的心声!
作者: WYS    时间: 2009-12-16 16:09

好消息!希望通过纪念评剧百年诞辰的系列活动,把评剧艺术推向高潮.
作者: wjg888888    时间: 2009-12-17 20:18

盼望评剧真的能够星星之火,再次燎原,走出低谷迎来新的辉煌。这是我们广大戏迷的心声。
作者: 黑土    时间: 2009-12-17 21:18     标题: 评剧的普及与发展

评剧的普及与发展必须基于评剧的基本腔调。那些喜闻乐见的剧目与曲调,那是百听不厌的。早些年《夺印》中的“劝广清”和《刘巧儿》中的“小桥”等,不说是全国都在唱,最起码东北人都能唱上几句。这就是评剧的基本腔调,大家都认同的评剧。 可是,有些评剧腔调就是戏迷和票友都不爱听,怎么能够普及与发展。 坚持把评剧的最基本的腔调不断深入人心,让人们一听就知道是评剧,特别好听的评剧,只有这样评剧才能够发展壮大。最近,我在网上听了《成兆才》选段“青灯照白头”,特别好听。就是这样的曲调,这样的戏词,普及起来应该不成问题。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